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 法律在我身边第一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知道生活离不开法律,知道治理国家需要法律。道德修养: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法治观念: 熟悉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法律;树立法制观念,做自觉遵法、护法的好公民。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技能和思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责任意识: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和分析有关案例,培育学生处置、运用社会信息的技术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难点:法治的意义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为我们的成长营造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环境。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二)、讲授新课:运用你的经验: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反家庭暴力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社会秩序混乱,交通瘫痪,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都会得不到保障。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1、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思考: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时,仅依靠道德、亲情、友情能解决吗?产生这样矛盾和纠纷需要依靠什么来协调?我们的生活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探究与分享:(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不一定(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不赞成。因为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2、法律已结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材料:《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或者没有依据前条规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材料《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材料:《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条: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旅客无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级乘坐或者持不符合减价条件的优惠客票乘坐的,应当补交票款,承运人可以按照规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运人可以拒绝运输。实名制客运合同的旅客丢失客票的,可以请求承运人挂失补办,承运人不得再次收取票款和其他不合理费用。思考:民法典的这些规定表明法律与生活有什么关系?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节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3、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材料:刚出生时,父母要为我申报户口。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必须送我去上学。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一般情况下,年满16周岁才能就业。年满18周岁,我才享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父母年龄大了,我们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下面哪些是我们享有权利,哪些是我们履行义务?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法治的脚步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材料: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们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相互协作,产品没有剩余,只能平均分配,实行原始公有制。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全体氏族成员平等地讨论决定,借助神灵和道德的力量来判定是非善恶,不存在专门管理社会的特殊权力机构。产生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氏族习惯,是协调社会纠纷、约束人们共同劳动以及平均分配的共同准则。想一想: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原始社会的人靠什么来约束行为?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相关链接: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以及维护夏朝统治的法律制度。据文献记载,夏朝的法律称为“禹刑”。在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帝国,为加强国家统治,编制了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典型的奴隶制法典,突出特点就是确立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法律地位,以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同时,法典在财产、债务、婚姻家庭、法院组织和诉讼等方面都有比较详备的规定。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标尺。探究与分享: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会,一直是人们力图解答的一个问题。材料: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但在当时,却仍然在上演着这样的悲剧: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1)、法律产生后,人类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吗?为什么?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重权力而轻权利,实际上还是“人治”,个人意志可以高于法律。(2)、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政府: 依法行政。法院: 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司法社会成员: 学法守法用法,自觉遵纪守法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材料: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关链接: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航程。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称为八二宪法,也我国当前现行宪法的前身。1999,我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方略之一。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提高党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能力。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2023年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宣读誓词。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警惕可能面临的思维陷阱、概念陷阱和逻辑陷阱。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探究与分享:法治建设,人人受益。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 (1)、民法典正式颁布。这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 加强网络版权监管,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3)、多起重大刑事冤假错案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得到纠正,并依法给予国家赔偿,切实维护了司法公正,保障了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三)、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法律的起源,法律的定义,法治的内涵、要求、地位、作用,还有我国法治的总目标。通过问题讲解,希望同学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四)、课堂练习1、法律与人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它伴随着人生的整个历程,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上,在生命的每一刻都不能完全脱离法律。这是因为( D )①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②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 ③法律是生活中调解矛盾和纠纷的唯一准则 ④法律指导人们未来的生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下列对法律和法治的认识错误的是( D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法律是用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C.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D.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治理国家只要有健全的法律即可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与纠纷的标尺②法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③法治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依法办事④法治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开始出现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D. ②④4.“法治,智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我们党要秉持法律这根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这是因为( B )①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五)、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法律与我们每个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治的脚步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2、法律的本质3、法治的含义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