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实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实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
开篇明题: 黄河怒浪连天来
上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衡游览黄河,感受黄河那自然而又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篇游记,读游记,大家认为要读出些什么?
生展示:
读游的哪里?(题目已经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读出看到了什么景色?
读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观察角度(写作顺序)
读出作者的感受。
师:对,所至,所见,所感就是读游记的要点。并在副板书上写下这六个字。
初游——九曲黄河万里沙
师:对,所至,所见,所感就是读游记的要点。现在就让我们围绕读游记的三个要点,放声朗读课文,并谈出自己初读的感受。
生1展示:我感受到到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
生2展示:我感受到黄河在壶口景物的千变万化。
生3展示:我感受到黄河的至柔至刚。(如果说出来就板书)
生4展示:我感受到了作者是在两个不同的时节来游览的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
师:你不仅会读书,还善于发现。作者两次来到壶口瀑布,重点写的是哪一次游览壶口瀑布?
生:枯水季。
师:“涌来万岛排空势七,卷作千雷震地声”“出纳千流九曲雄”“天瓢倒泻吼雷霆”,雨季的苦口如此雄壮,为什么要详细写枯水期的瀑布呢?
生:——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存疑,看看随着学习的深入,哪位会思考的同学能解决。
要想把一篇游记写得有新意,就得写人所未至之景,写人虽曾至而未见之景。
品游——吞吐万壑触龙门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本文的作者梁衡,请你带领大家按照游记 所至 所见 所感 的三个要素来游览一番不同时间段的黄河吧,请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交流、合作、探究。然后再展示探究结果。(想放手,又难以揣度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是需要先进行一个范例?这种形式能不能讲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屏幕展示组名:六面红旗,上面有组名字。两个大组。
雨季壶口瀑布:“雨吼雷霆”组
枯水季壶口瀑布:“壶纳百川”组
要求:假如你就是本文的作者梁衡,请你带领大家按照游记 所至 所见 所感 的三个要素来游览一番不同时间段的黄河吧,请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交流、合作、探究。最后再展示探究结果,相同的小组之间及时进行补充。
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学习、交流,探究。
展示:
“雨吼雷霆”组:
生展示:雨季壶口瀑布涛声隐隐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势浩大,惊心动魄。
师:用一个字来概括雨季瀑布的特点,那就是?
生:险,峻等等(板书 险 )
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黄河的?
生:听觉、视觉、俯视、扫视
师:作者在雨季来壶口看黄河时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惧。
师:你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请试着给大家读一读,来。
生: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不住地跳……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这些感受?
生:“急慌慌”“扫”“匆匆逃离”“心不住地跳”这些动词表现了作者害怕的心理。
师:原来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好。(副板书)其实写作者内心的恐惧也是于对雨季黄河磅礴之势的一个?
生:侧面烘托。 (副板书)
“壶纳百川”组:
师:枯水季节,你能否梳理出观察的视角是怎样转换的?
可多请几位同学找
生:俯视河心----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仰视,视线由上至下,又由下至上,最后平视龙漕两边)——细观脚下的石
师:作者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望,变换视角,这就是定点观察。(副板书:定点观察 变换视角 )
生:枯水期黄河的特点有 雄奇、雄壮、柔美的特点
师:作者枯水季游壶口,只描写了壶口的黄河水么?
生:石头。
师:写石头的目的是什么?
生:侧面烘托出黄河水的刚强勇敢。(副板书)
生:动静结合。石头是静止的,而水是流动的。(副板书)
师:作者在枯水季来壶口看黄河时有什么感受?
生: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么?
生: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觉悟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就睡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生: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胜,勇往直前。
读品读品读 :柔中有刚
朗读指导:
①动词连用:
读出急促的语气
“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②重复手法:重读
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被这样跌得粉粹,碎成点,碎成雾。
五个“跌”,三个“碎”,强化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形成独特的音节效果。
③拟人比喻排比手法
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水的一生不正是人的一生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联想与想象,打动读者。
“于是又有一些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他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品语言,要规范学生的表达,先手法+析效果+出情感(副板书,手法)
师:一条翻滚的大河,一道怒吼的瀑布,在晋陕峡谷间发出隆隆的声响,有人说,黄河在这里飞起来了,有人说黄河在这里沸腾了,更有人说,黄河纵身跳入熔炉冶炼自身,犹如凤凰涅槃!
师生齐读枯水季描写黄河水的句子。
师:我依石向上游看去:
全体:黄河从五百米宽的河道排排涌来,
其势如千军万马,
它们挤着,撞着,
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师:天是寂寂的蓝,
水就这么畅畅快快地驰骋,
女生: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
男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
便一齐跌进去,
女生:更闹,更挤,更急。
全体合:更闹,更挤,更急。
师:我收回目光,细观脚下的石:
男生:这些如铁似钢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
师:你看,日夜不止,
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
那折返迂回的水向龙槽隆隆冲去
那钻石觅缝、哀哀打漩的水呀,潺潺成溪地流着,
女生:你看啊,这柔和的水,
硬将铁硬的石头寸寸刴去!
悟游——不尽黄河滚滚来
1.平视看去,瀑布如“钢板”又“如丝如缕”,形态是如此的多姿多彩,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
“水的种种形态”“壶口浓缩了一个世界”。这正像是人生百态,引发人们的深思。
2.细观脚下巨石,这石和这水似乎是对立的形态,你能找到这一段对立的形容词吗?柔和、铁硬。
这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第6段。
谈一谈你的理解。
师:对中华民族来说,黄河从来不是一条自然地理学意义上的河,而是在“人化”的语境中塑造起来的文化象征。
正如作者梁衡所说:齐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胜,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师: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藏着无尽的力量;
生:未经磨难不成才,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才最终铸就的。
师:“未过壶口不成河”,未经磨砺怎铸我铿锵之心!
再回到存疑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详细地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
生:正是因为作者来到了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才看到了如此震撼人心的黄河之景,正因为看到了这至刚至柔的黄河景,才有了对民族伟大性格的感慨。所至、所见、所感,正是一篇游记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绘真景、抒我情,写人所未至之景,写人虽曾至而未见之景,那么笔下之景,景中之情也便有了这自然而又独特的魅力!
神游——胸怀气象万万千
为什么梁衡能写出这么独特的景致,梁衡者,何人也?落笔竟能惊风雨?学生介绍,一位行万里路的记者。
来,看看他笔下游记的名字吧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娘子关上看飞泉》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清凉世界五台山》
《西北呵,西北》
《马列公园赋》
师:想读么?可惜今天我们读不成,课下再去读吧。
让我们再读黄河,感受这独特的震撼: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胜,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师:胸怀气象万万千,笔端气象千千万万!请同学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习到的所至 所见 所感 三要游记素,及定点观察、多重视角相结合的手法来仿写一篇游记散文,写出属于你的那份独特感受来!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