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一、选择题组(2022·福建)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A.提高土壤肥力 B.减轻水土流失C.增加农民收入 D.降低种植成本2.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A.集水坡面 B.崩壁 C.沟道 D.洪积扇3.该企业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主要是为了( )A.延长产业的链条 B.增加产品的产量C.提高市场竞争力 D.提升产品的质量【答案】1.B2.A3.C【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点评】水土流失的一般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建坝淤地、修小水库、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使水土流失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1.AB、由材料“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可知,该地崩岗地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推广种植杨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但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土壤肥力,A错误,B正确;C、由材料“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知,当地种植杨梅的主要目的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C错误;D、由材料“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可知,崩岗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且较为破碎,种植成本较大,D错误。故答案为:B。2.A、集水坡面土地面积较大,较为平坦,且位于崩岗上部,可利用杨梅树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A正确;BCD、崩壁、沟道、洪积扇面积较小,且可能面临集水坡面、崩壁进一步的水土流失对杨梅树的破坏,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BCD错误。故答案为:A。3.A、延长产业链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不能延长产业链条,A错误;B、产量与种植面积和单产有关,单产需培育良种、加强管理、改进种植方式等,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对增加产品产量作用不大,B错误;CD、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杨梅生长周期变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杨梅的品质和口感,但由材料“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可提高口感,错季上市,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2022·福建)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5.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6.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答案】4.D5.C6.B【知识点】认识土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解析】【点评】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距海近,气候的海洋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距海远,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地形对高纬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4.A、土壤平均冻结天数与气温有关,植被可调节气温,但不可能使冻结天数大幅变化,且27°N~37°N的植被差异不大,A错误;B、土壤平均冻结天数与气温有关,与土壤本身的性质差异不大,B错误;C、洋流主要影响沿岸气温,对大尺度的陆地温度影响很小,C错误;D、27°N~37°N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受太阳辐射或纬度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较小,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说明气温下降幅度大,可能是由于高大山脉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所导致的,结合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该纬度范围内存在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使得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D正确。故答案为:D。5.北半球40°N~60°N附近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主要部分,陆地面积最大,对应的平均冻结期范围是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6.A、冻结期和冻结天数与日平均气温有关,与昼夜温差关系不大,A错误;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受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温波动较小,使得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CD、冻结期主要在冬半年,白昼短,光照时间弱,且冻土和冰雪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使得近地表气温较低,但由材料“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可知,影响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冻结期内不同日期气温的波动大小,而不仅仅是冻结期内的气温高低,CD错误。故答案为:B。(2022·福建)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棚内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8.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答案】7.B8.D【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解析】【点评】关于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相同,故昼长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关于3月21日或9月23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关于赤道对称,故昼夜长短对称分布,日出方位关于正东对称,日落方位关于正西对称,日出时刻关于地方时6时对称,日落时刻关于地方时18时对称。7.由图可知,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角开始变小,即太阳直射点南移,日期应在6月22日~12月22日之间。根据材料可知,2月26日棚内开始出现遮阴带,此后遮阴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遮阴带面积减小。由于遮阴带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正午太阳高度与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差值有关,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因此遮阴带面积维持最大的时间段应在3月29日至6月22日至与3月29日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根据所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知识可知,关于二至日(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四个选项中,只有9月15日与3月29日关于6月22日对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8.AC、由图可知,棚内最大遮阴带的面积与屋面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AC错误;BD、由图可知,支撑柱变高时,遮阴带面积最大且正好位于保温大棚北部时,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陕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较高,更靠近北回归线,最大遮阴带出现的日期应更接近6月22日,即日期推迟,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二、综合题9.(2022·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鱼塘兼具为梯田蓄水的功能,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处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田地可从周围高处的森林、鱼塘、梯田获得补给水源,不需要鱼塘为当地的田地蓄水。由材料“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可知,甲处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可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不需要鱼塘养鱼弥补粮食的不足。(2)由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附近。甲地位于山地地区,海拔较高,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时,植被生长状况变差,梯田、鱼塘水量减少,地表升温幅度大;乙地位于山地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四周汇水面积较大,水量减少幅度较甲地小,耐热耐旱的植被所受影响小,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地表升温幅度较小。(3)由图可知,地表温度上升幅度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受地表水体面积和土壤水分影响。旱情得到缓解,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等。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水分下渗,地下水增加,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可缓解旱情。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可缓解旱情。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森林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可降低地表和周围大气温度,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缓解旱情。【点评】(1)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产品需要运往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2)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距海近,气候的海洋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距海远,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地形对高纬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此外,森林、湖泊、沼泽湿地等可调节气候,影响气温。(3)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主要作用不同。丘陵、山地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地区的森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的森林或行道树可以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道路两侧的林地可以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可以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10.(2022·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3)先上升后下降。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知识点】海岸地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解析】【分析】(1)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岛屿位于北半球大西洋东部的30°N~40°N之间,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风力大,结合风频玫瑰图可知,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受北移的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无风(或少风,无盛行风向)。(2)本小题可根据甲、乙两地的位置、地层厚度、地层连续性等信息判断海浪作用大小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北侧,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岸,风力较大,海浪作用强;由图可知,形成年代相同的砂岩层,甲地厚度较小,说明遭受海浪侵蚀作用较强;由图可知,甲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中的珊瑚藻化石较少,结合材料“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可知,甲地海浪作用相对较强;由材料“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可知,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海浪侵蚀作用较强。(3)由图可知,砂岩层下方含有珊瑚藻化石,说明当时经历了海洋沉积环境,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可能是该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生长了众多珊瑚藻;目前,位于上方的是不含珊瑚藻化石的砂岩,可能是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河流带来泥沙沉积,形成砂岩。由于砂岩层下方含有珊瑚藻化石,说明当时经历了海洋沉积环境,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可能是该时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长了众多珊瑚藻;目前,位于上方的是不含珊瑚藻化石的砂岩,可能是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河流带来泥沙沉积,形成砂岩。(4)发展旅游过程中保护化石可从相关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管理方面分析,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从公众参与方面分析,可加强对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点评】(1)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南北纬30°到40°的大陆西岸,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在所在半球的夏季,受往高纬方向移动的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在所在半球的冬季,受往低纬方向移动的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强;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度地区以冰川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风力作用的强弱与风速有关,流水和海浪作用的强弱与流量、流速有关。(3)岩石(地层)可指示古地理环境。如含煤(石油)地层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卵砾岩说明当时河流发育,河流落差较大。石灰岩说明当时是温暖的浅海环境。页岩说明当时是静水环境。玄武岩说明当时是火山活动。有色金属矿产说明当时岩浆活动频繁。化石可指示古地理环境特征。如三叶虫、鱼、贝壳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是海洋(水生)环境。珊瑚化石说明当时是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恐龙化石、植物化石等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鸟类或哺乳类动物化石说明当时是陆生环境。(4)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有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业、服务业的管理;其他方面包括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等。11.(2022·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为了提高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下图),新增了带有出水孔的反射镜面面板、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等。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其如何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答案】地处贵州省高原峡谷,日照时间较短,且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知识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解析】【分析】本小题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和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太阳能设计的影响,以及太阳能热水器适应、改造当地不利自然条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地位于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日照时间较短,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由图可知,太阳能集热管之间存在缝隙,通过缝隙的光照可经由反射镜面面板照射至集热管背光一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当地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多可溶性岩石,地表水易下渗;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滴落至雨水接水板后,可汇集至集水管,收集的雨水可供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使用,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当地水资源不足。【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主要有对水量进行统一调度和分配,流域上中下游协调用水。此外,应提高节水水平,如农业当中培育优良耐旱品种,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工业中主要有改进工艺流程,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生活当中主要有提高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等。此外,在沿海地区还可通过海水淡化、收集雨水等方式,增加淡水资源的储量;在喀斯特地貌区,可通过修建地面蓄水工程,收集雨水等,增加淡水资源量。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一、选择题组(2022·福建)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A.提高土壤肥力 B.减轻水土流失C.增加农民收入 D.降低种植成本2.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A.集水坡面 B.崩壁 C.沟道 D.洪积扇3.该企业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主要是为了( )A.延长产业的链条 B.增加产品的产量C.提高市场竞争力 D.提升产品的质量(2022·福建)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5.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6.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2022·福建)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棚内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8.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二、综合题9.(2022·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10.(2022·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11.(2022·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为了提高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下图),新增了带有出水孔的反射镜面面板、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等。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其如何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A3.C【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点评】水土流失的一般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建坝淤地、修小水库、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使水土流失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1.AB、由材料“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可知,该地崩岗地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推广种植杨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但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土壤肥力,A错误,B正确;C、由材料“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知,当地种植杨梅的主要目的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C错误;D、由材料“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可知,崩岗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且较为破碎,种植成本较大,D错误。故答案为:B。2.A、集水坡面土地面积较大,较为平坦,且位于崩岗上部,可利用杨梅树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A正确;BCD、崩壁、沟道、洪积扇面积较小,且可能面临集水坡面、崩壁进一步的水土流失对杨梅树的破坏,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BCD错误。故答案为:A。3.A、延长产业链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不能延长产业链条,A错误;B、产量与种植面积和单产有关,单产需培育良种、加强管理、改进种植方式等,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对增加产品产量作用不大,B错误;CD、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杨梅生长周期变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杨梅的品质和口感,但由材料“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可提高口感,错季上市,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答案】4.D5.C6.B【知识点】认识土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解析】【点评】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距海近,气候的海洋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距海远,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地形对高纬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4.A、土壤平均冻结天数与气温有关,植被可调节气温,但不可能使冻结天数大幅变化,且27°N~37°N的植被差异不大,A错误;B、土壤平均冻结天数与气温有关,与土壤本身的性质差异不大,B错误;C、洋流主要影响沿岸气温,对大尺度的陆地温度影响很小,C错误;D、27°N~37°N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受太阳辐射或纬度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较小,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说明气温下降幅度大,可能是由于高大山脉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所导致的,结合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该纬度范围内存在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使得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D正确。故答案为:D。5.北半球40°N~60°N附近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主要部分,陆地面积最大,对应的平均冻结期范围是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6.A、冻结期和冻结天数与日平均气温有关,与昼夜温差关系不大,A错误;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受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温波动较小,使得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CD、冻结期主要在冬半年,白昼短,光照时间弱,且冻土和冰雪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使得近地表气温较低,但由材料“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可知,影响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冻结期内不同日期气温的波动大小,而不仅仅是冻结期内的气温高低,C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7.B8.D【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解析】【点评】关于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相同,故昼长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关于3月21日或9月23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关于赤道对称,故昼夜长短对称分布,日出方位关于正东对称,日落方位关于正西对称,日出时刻关于地方时6时对称,日落时刻关于地方时18时对称。7.由图可知,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角开始变小,即太阳直射点南移,日期应在6月22日~12月22日之间。根据材料可知,2月26日棚内开始出现遮阴带,此后遮阴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遮阴带面积减小。由于遮阴带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正午太阳高度与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差值有关,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因此遮阴带面积维持最大的时间段应在3月29日至6月22日至与3月29日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根据所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知识可知,关于二至日(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四个选项中,只有9月15日与3月29日关于6月22日对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8.AC、由图可知,棚内最大遮阴带的面积与屋面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AC错误;BD、由图可知,支撑柱变高时,遮阴带面积最大且正好位于保温大棚北部时,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陕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较高,更靠近北回归线,最大遮阴带出现的日期应更接近6月22日,即日期推迟,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9.【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鱼塘兼具为梯田蓄水的功能,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处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田地可从周围高处的森林、鱼塘、梯田获得补给水源,不需要鱼塘为当地的田地蓄水。由材料“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可知,甲处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可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不需要鱼塘养鱼弥补粮食的不足。(2)由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附近。甲地位于山地地区,海拔较高,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时,植被生长状况变差,梯田、鱼塘水量减少,地表升温幅度大;乙地位于山地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四周汇水面积较大,水量减少幅度较甲地小,耐热耐旱的植被所受影响小,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地表升温幅度较小。(3)由图可知,地表温度上升幅度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受地表水体面积和土壤水分影响。旱情得到缓解,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等。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水分下渗,地下水增加,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可缓解旱情。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可缓解旱情。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森林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可降低地表和周围大气温度,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缓解旱情。【点评】(1)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产品需要运往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2)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距海近,气候的海洋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距海远,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地形对高纬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此外,森林、湖泊、沼泽湿地等可调节气候,影响气温。(3)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主要作用不同。丘陵、山地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地区的森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的森林或行道树可以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道路两侧的林地可以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可以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10.【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3)先上升后下降。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知识点】海岸地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解析】【分析】(1)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岛屿位于北半球大西洋东部的30°N~40°N之间,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风力大,结合风频玫瑰图可知,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受北移的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无风(或少风,无盛行风向)。(2)本小题可根据甲、乙两地的位置、地层厚度、地层连续性等信息判断海浪作用大小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北侧,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岸,风力较大,海浪作用强;由图可知,形成年代相同的砂岩层,甲地厚度较小,说明遭受海浪侵蚀作用较强;由图可知,甲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中的珊瑚藻化石较少,结合材料“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可知,甲地海浪作用相对较强;由材料“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可知,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海浪侵蚀作用较强。(3)由图可知,砂岩层下方含有珊瑚藻化石,说明当时经历了海洋沉积环境,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可能是该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生长了众多珊瑚藻;目前,位于上方的是不含珊瑚藻化石的砂岩,可能是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河流带来泥沙沉积,形成砂岩。由于砂岩层下方含有珊瑚藻化石,说明当时经历了海洋沉积环境,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可能是该时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长了众多珊瑚藻;目前,位于上方的是不含珊瑚藻化石的砂岩,可能是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河流带来泥沙沉积,形成砂岩。(4)发展旅游过程中保护化石可从相关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管理方面分析,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从公众参与方面分析,可加强对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点评】(1)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南北纬30°到40°的大陆西岸,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在所在半球的夏季,受往高纬方向移动的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在所在半球的冬季,受往低纬方向移动的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强;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度地区以冰川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风力作用的强弱与风速有关,流水和海浪作用的强弱与流量、流速有关。(3)岩石(地层)可指示古地理环境。如含煤(石油)地层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卵砾岩说明当时河流发育,河流落差较大。石灰岩说明当时是温暖的浅海环境。页岩说明当时是静水环境。玄武岩说明当时是火山活动。有色金属矿产说明当时岩浆活动频繁。化石可指示古地理环境特征。如三叶虫、鱼、贝壳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是海洋(水生)环境。珊瑚化石说明当时是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恐龙化石、植物化石等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鸟类或哺乳类动物化石说明当时是陆生环境。(4)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有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业、服务业的管理;其他方面包括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等。11.【答案】地处贵州省高原峡谷,日照时间较短,且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知识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解析】【分析】本小题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和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太阳能设计的影响,以及太阳能热水器适应、改造当地不利自然条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地位于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日照时间较短,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由图可知,太阳能集热管之间存在缝隙,通过缝隙的光照可经由反射镜面面板照射至集热管背光一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当地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多可溶性岩石,地表水易下渗;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滴落至雨水接水板后,可汇集至集水管,收集的雨水可供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使用,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当地水资源不足。【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主要有对水量进行统一调度和分配,流域上中下游协调用水。此外,应提高节水水平,如农业当中培育优良耐旱品种,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工业中主要有改进工艺流程,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生活当中主要有提高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等。此外,在沿海地区还可通过海水淡化、收集雨水等方式,增加淡水资源的储量;在喀斯特地貌区,可通过修建地面蓄水工程,收集雨水等,增加淡水资源量。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学生版).docx 【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