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件(共39张PPT)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件(共39张PPT)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
第四单元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机械运动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
米(m)
3、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Km m dm cm mm μm nm
103 10 10 10 103 103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二、长度的测量
(1)会选:
①零刻度线 ②量程 ③分度值 单位
单位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0~8cm
1mm
1、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2、正确使用刻度尺:
(2)会放:
①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②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③刻度尺放正,与所测长度平行或重合,不歪斜
(3)会看: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A
B
C
×

×
(4)会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会记: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0cm 1 2 3 4 5
2.32cm
2.33cm
数字
例题1、如上图所示, 木块的长度为 cm,其中准确值为 cm,估计值为 cm。
3.49
3.4
0.09
例题2、用甲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用乙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2.4
2.40
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2)化曲为直(替代法)
(1)测多算少法(累积法)
3、三种特殊的测量法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
如何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
(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
三、 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
秒(S)
2、单位进率关系:
60
3600
1h= min
= s
常用单位:小时(h) 分钟(min)
3、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或停表
分析:秒表的特点是,大表盘的指针转一圈,小表盘的指针转一格,也就是说小表盘一格的时间等于大表盘一圈的时间。
4、机械秒表的读数
四、误差与错误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减小误差的方法: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
(1)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
(2)改进测量方法;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直击中考
1、(2020·广安)
2.00
2131.6
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 cm。
3.25
3、如图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秒.
217.5
4、图所示的秒表所示时间________s.
337.5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 叫做机械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则该物体是 的;物体的位置不变,则该物体是 的。
位置的改变
运动
静止
二、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时,被______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 作为参照物。
选作标准
研究对象本身
世界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练习
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的后一句是以    为参照物
竹排
2、下面情况,各是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研究哪个物体的运动?
⑴高速飞机俯冲飞行时,看到地面快速向他扑来;
⑵夏天的夜晚在室外乘凉时,常可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
3、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 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 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 运动员是     的;以乙运动员 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    的。
运动
运动
静止
4、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   的,小船是  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  的,树是    的。
运动
运动
静止
运动
5、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学生有如图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B、不论选择什么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有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D、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
C
6、如图是飞机在空中加油的情况。当加油机的输油管与需加油的飞机的接口连接妥后,就可进行加油。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二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裁判比较法)
(观众比较法)
通常情况下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是看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
(用时短的就快)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与时间之比。即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V= ——
S
t
米/秒
读作:米每秒
符号: m/s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速度
物理意义
定义
公式
单位
1m/s=3.6km/h
S——路程——m
t——时间——s
v——速度——m/s
km
h
km/h
t
s
v
=
变形
s=
vt
计算时注意:
(1)v、s、t必须对应;
(2)单位必须统一;
(3)符合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四步必须明确。
t=
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1m/s –1.5 m/s
3.6km/h --5.4km/h
骑自行车:5m/s
18km/h
汽车: 30m/s
108km/h
声速: 340m/s
光速:
3×108m/s
电磁波:
3×108m/s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2.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相等
3.公式:v=s/t
公式v=s/t的物理意义: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不变,是一个常量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与s、t无关,v不与s成正比,v不与t成反比。
请根据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V
t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增大)
静止
(路程不变)
V
t
S
t
S
t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
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曲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二、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2、粗略研究时,也可以用v=s/t来处理。
这里的V称为平均速度用V表示.
说平均速度时必须说明哪一段时间或路程才有意义。
注意: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记住:公式只有一个:
而绝对不能用:
1、一人沿一平直马路步行,前五秒钟走了十米,后二十秒走了五米,求该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内的速度30m/s,求:物体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
第四节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一)探究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
(三)实验器材:停表,斜面,金属板,木块,刻度尺。
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即:V下>V全程>V上
【交流与反思】
3、斜面放置要适当:坡度太大使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坡度太小会造成各阶段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
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
1、金属片的作用:确保小车终点始终在同
一位置停下,便于计时
2、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sAB=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
开始计时,则平均速度vAC偏 (“大”或“小”)。
三、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40.0
1
0.3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1)和(4) B(2)和(3)
C(2)和(4) D(1)(2)(3)
O
t
s
(1)
t
s
O
(2)
t
v
O
(3)
t
v
O
(4)
C
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 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 均速度相同
D
5.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得知,物体的( )
A.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B.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而变化
D. 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