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思维的内涵(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内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形式 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 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2.思维的方式(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思维的特征①间接性: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②概括性:强调舍去非本质属性抓住本质属性。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③能动性:强调如实或歪曲反映认识对象,又反作用于实践。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3)三个特征之间的联系: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二、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思维形态的分类;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艺术思维)。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1)抽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规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举例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答:我去,也不去。 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和下反对判断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顾客: 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 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1.科学思维特征特征 阐释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2.【知识整合】全面理解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角度 阐释思 维 素 养 意 义 捍卫真理 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职责把握本质 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发展变化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着眼创新 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思 想 政 治 意 义 觉悟层面 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实践层面 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一、概念的概述1.概念的表达: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②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语词与概念不是一对一的关系)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种类 含义 图示法 举例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动物和马” 与“马和动物”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中学生和团员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正式代表”和“非正式代表”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输”和“赢”二、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1.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原因 举例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过宽 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 商品是劳动产品。定义过窄 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循环定义 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偶数就是奇数加一所得的数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否定定义 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 高中生不是社会青年。④定义不能用比喻 比喻定义 定义含混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三、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划分应遵循的逻辑规则 举 例 典型错误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A-1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A-2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 “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B.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划分标准不一各子项必须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C.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越级划分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的关系。 D.我班同学有来自北方的、南方的、浙江的,还有杭州的 子项相容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一、判断的概述1.【知识整合】从逻辑学角度比较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含义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分类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逻辑常项 量项、联项、关系项等 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要么、要么”、“如果、就”、“只有、才”“当且仅当”)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1.【知识整合】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类型 构成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一切) 商品 是 有价值的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一切) 理论 不是 检验真理的标准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是 运动员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拓展:项的周延性】判断种类 主项 谓项 性质判断周延歌全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周延、不周延,质、量来判断。 主项看量项,全、单周延,特称不周延。 谓项要看质,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全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特称肯定判断 不周延 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 不周延 周延单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单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关系判断的种类——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②小花和小娜是双胞胎 常见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反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地球的体积大于月球(则就不可能月球大于地球) 常见词语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非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张三佩服李四。(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 常见词语 “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2)关系判断的种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 (这里“……比……长的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一定比丙长得高。)反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这里的“……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甲必不是丙的儿子)非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甲不一定认识丙。)二、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支判断 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包含前件和后件,后件依赖前件而成立联结词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相容:“或者…或者…” 不相容:“要么…要么…”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要条件:“…当且仅当…”真假 都真才真,一假就假 相容:一真就真,全假则假 不相容: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全假全真皆假 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 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 充要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有后必有前 ,无后必无前举例 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相容:他或者懂英语,或者懂法语 不相容:你的成绩,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 充分条件:如果天下雨,地面就会湿了 必要条件: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 充要条件: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一、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1.推理的分类标准及种类(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必然推理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或然推理 (除完全归纳推理外)类比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2.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1)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2)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②推理结构正确。二、比较换质法和换位法项目 换质法 换位法含 义 又称为换质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又称为换位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规 则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第二,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第三,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是否定的。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举例 凡革命者都是不怕困难的。→凡革命者都不是怕困难的。(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所有鸭都不是鹅→所有的鹅都不是鸭三、三段论推理1.三段论推理的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三段论推理的结构形式3.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三段论的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举例①推理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推理项的数量) 四概念 物质是不灭的,粉笔是物质,所以,粉笔是不灭的。②在前提中中项至少周延一次(中项) 中项不周延 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小王是青年人,所以,小王是共青团员。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大项和小项) 大项不当扩大 小项不当扩大 班干部都要有集体荣誉感,我不是班干部,所以,我不用有集体荣誉感。 玉米是高产农作物,玉米是杂粮,所以,杂粮是高产农作物。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双否定前提 所有的自然数不是负数,所有小数不是自然数,所以,所有小数是负数。三、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1.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联言推理的含义: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联言推理逻辑性质:一假即假,全真才真举例:成功的心态需要不断努力, 联言支1→判断为真成功的心态需要知足常乐, 联言支2→判断为真成功的心态既需要不断努力,也需要知足常乐。 联言推理为真2.选言推理及其方法标准 根据选言前提各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是否为相容关系 举例相容选言推理 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 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 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 所以,这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无效式:肯定否定式) 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 这个语句是不合语法的, 所以,这个语句是合乎实际和合乎逻辑的。不相容选言推理 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 农夫要么抓到“生阄”, 要么抓到“死阄”, 现在剩下是“死阄”(即农夫抓的不是“死阄”), 所以,农夫抓的是“生阄”。肯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否定式)3.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假言推理的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假言推理的种类: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口诀】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口诀】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推理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口诀】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 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 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总结: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举例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如果下雨, 地面就会湿 √天下雨 地一定湿 √地没湿 天一定没下雨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 √未满十八岁 一定没选举权 √有选举权 一定满十八岁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 √ √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2.归纳推理的类型: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关系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 含义 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前提范围 某类认识对象的全部对象 某类认识对象的部分对象结论范围 未超出前提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范围结论与前提之间的关系 必然的,可靠 或然的,不可靠(不完全归纳推理容易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联系 两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3.因果联系及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2)方法:①求同法 ②求异法 ③共变法 ④求同求异并用法 ⑤剩余法二、类比推理及其方法㈠ 类比推理的含义1.类比推理的含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2.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类比 比较 比喻区别 基础 是在比较的基础上 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性质 它是一种推理。 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 得出新知识。 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联系 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3.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的要求⑴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大。⑵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⑶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防止犯“机械类比”的错误。【总结】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实质和作用⑴实质:都是或然推理。都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⑵作用:①归纳推理有助于人们发现认识对象之间的规律,它是发现真理和获取新知的重要方法。归纳推理是说明和论证问题的重要方法。 ②类比推理在认识客观世界和论证表达思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类型推理的思维功能。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一、辩证思维:(一)辩证思维的含义:1.辩证思维的观点: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2.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二)辩证思维的特征:整体性、动态性、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性的辩证思维⑴客观基础:客观事物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的,决定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⑵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含义: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2.动态性的辩证思维⑴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的客观基础: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⑵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的含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⑶具体表现:辩证思维的动态性体现在我们看问题时,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3.正确理解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局部的独立性、动态性与相对的静态性的关系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4.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5.学习辩证思维的意义:能够使我们对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会使我们充满智慧。二、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一)分析与综合的含义1.常用的分析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分析的具体方法①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 例如: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②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例如: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在0-100度呈液态)③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 例如:公安机关依照法律管理社会治安)④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考前复习不足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 )2.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矛盾分析法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对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②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3.综合方法⑴必要性: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方法。⑵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方法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上。(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1)区别: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两种思维方法。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2)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2.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基础: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3.怎样正确地进行辩证的分析与综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⑵质: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⑶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⑷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不存在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二、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坚持适度原则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三、适度的含义:⑴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⑵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⑶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四、遵循适度原则:1. 适度原则的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2. 遵循适度原则的必要性:①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②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3.折中主义:(1)折中主义的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现: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一、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含义 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 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地位与作用 研究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事物内部这两个相反方面的 对立统一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辩证关系 对立: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其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统一: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二者对立与斗争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辩证的否定”)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依据:根据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2)特点: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3)要求:①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A: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B: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三、辩证的否定观原理: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4.辩证的否定的地位: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四、感性具体----思维活动的起点:1.含义: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五、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的桥梁: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2.目的与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3.思维抽象的环节: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六、思维具体(理性具体):思维活动的结果:1.含义: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认识如何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①起点: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②桥梁: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③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②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思维抽象是对某一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有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中再现整体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一、创新思维:1.含义: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2.正确进行创新思维的条件:第一,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第二,继承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第三,创新思维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二、创新思维的特征:1.特征:(1)思路具有多向性;(2)步骤具有跨越性;(3)结果具有独特性2.创新思维的“新”:一是思路新,二是方法新,三是结果新,三、联想思维的内涵: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四、联想思维的特征: 跨越的联结性、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构想、想象、幻想)五、联想思维的方法:1.迁移:⑴含义: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2)作用:①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②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2.想象:①含义: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②作用:可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③类型:形象化想象:“假如”式想象3.联想与创新思维的关系:①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②迁移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③迁移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④想象可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需要多路探索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1.发散思维:①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②思维技法: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③特点: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④目的: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与作用2.聚合思维①含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②思维技法: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③特点: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④目的: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3.联系:①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③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④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二、发散思维的方法:1.检核表法注意问题。这一技法主要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组合9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3.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三、逆向思维的含义:1.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必要性: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3.含义:如果把原有的思路叫作正向思维,那么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4.主要方法::①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②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5.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要注意: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②必须掌握正向思维的“正”;③要正逆互补,携手共进。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一、超前思维的含义:1.基础: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2.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3.表现:“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4.品质: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 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二、超前思维的特征:探索性、预测性、不确定性三、超前思维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四、超前思维的意义:1.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2.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