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学习目标】1.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和分类。2.掌握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特征和局限性。3.掌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和意义,避免犯“轻率概括”的错误。4.把握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的联系与区别。5.掌握正确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6.了解因果联系的含义、性质和探求因果联系常用的方法。7.掌握求同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8.掌握求异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9.掌握共变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10.了解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的含义。11.理解归纳推理的意义,学会运用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掌握正确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2.学会运用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手段】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基础感知】结合提纲提示,认真阅读课本59~63页内容,使用双色笔勾、画、圈、点、注。第一目:归纳推理的含义归纳推理的前提归纳推理的类型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必要性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第二目:归纳推理的方法因果联系的含义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求异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5.共变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深入学习】材料 格林斯潘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在任期间,人们总想从他的表情举止上获得什么暗示,人们通过电视观察到,一旦他携带的皮包鼓鼓的,货币政策往往会有变化,否则,就很稳定。于是就有了“观皮包知利率”的趣谈。也就是说,如果格林斯潘出席公开市场委员会时,他的包看上去很鼓,就表明他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利率有可能调整;如果他的包看上去很空,那就预示着维持现行利率不变。(1)人们是如何从格林斯潘的表情举止上得出结论的 (2)如何保证这种推理的正确性 【迁移运用】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耐寒,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 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于是他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重阳这一天,苏东坡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从归纳推理的角度,分析苏东坡的续诗所犯的逻辑错误并说明该事例对我们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启示。【练习】1.鲫鱼、鲤鱼、鲇鱼、鲢鱼、带鱼、黄花鱼等我们常见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可见,凡是鱼都生活在水中。这个推理是 ()①必然推理②或然推理③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④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甲会英语、乙会英语、丙会日语、丁会法语,而他们是W厂的全部厂级领导干部。”根据上述情况,若运用归纳推理,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A.W厂有的厂级领导干部会英语B.W厂的厂级领导干部都会英语C.W厂的厂级领导干部都会外语D.W厂的厂级领导干部都会英语、日语和法语3.中国民间的许多谚语,如“瑞雪兆丰年”“月而风,润而雨”“鸟低飞,披蓑衣”等,都是根据生活中重复的事例总结出来的。“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通过()①完全归纳推理得出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③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④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得出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研究发现,体育竞赛中过度紧张会影响成绩,考试中紧张情绪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上台演讲时紧张情绪会使人丢三落四,所以,紧张情绪对临场发挥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个推论运用的方法是()A.求同法B.求异法C.剩余法D.共变法5.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温水浸泡,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种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 ()A.求同法B.求异法C.求同求异并用法D.共变法6.我国科学家发现,当太阳上的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当太阳上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上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少。这里运用的是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7.有一天,某校发生了近百名学生腹泻的情况。调查发现,发生腹泻的学生中午都在食堂二楼用餐,同时发现二楼的消毒柜坏了;在其他地方用餐的学生都没有发生腹泻,其他地方的消毒柜都正常使用。所以,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是学生发生腹泻的原因。这个推论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A.求同法B.求异法C.求同求异并用法D.共变法8.归纳推理是指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据此可知,下列属于归纳推理的是 ( )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②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③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9.通过比较高一(1)班和高二(1)班80名学生,发现高一(1)班所有学生比高二(1)班所有学生年龄小,据此得出结论:高一学生都比高二学生年龄小。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推理结论失真的原因在于前提为假B.我们可以考察更多认识对象来提高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C.此处所运用的推理方法是科学归纳D.前提遍及两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属于完全归纳推理10.财务室内有两个保险箱,一个重900 千克,另一个重90千克,均被搬动过,因此,此起盗窃案是两个人合伙作案。这一结论是否成立 这是哪种推理 是否正确 ()A.成立 假言推理正确B.成立 归纳推理正确C.不成立 归纳推理 不正确D.不成立 演绎推理 不正确11.完全归纳推理是指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下列属于完全归纳推理的是()A.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锡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B.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C.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D.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了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12.在一起中毒案件中,甲报告说,李家一家人出现了呕吐、昏迷现象;乙报告说,王家一家人出现了呕吐、昏迷现象;丙也有同样的报告。办案人员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都不相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也不相同,但是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就是同饮一口井里的水。办案人员由此判断,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办案人员运用的推理方法是()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求同求异并用法13.为了确定一利汽油添加剂的效果,检测公司购买了两辆同样的汽车同样行驶3万千米进行检测,使用相同的汽汕、机油和同一驾驶员。其中一辆车的汽油中加入了汽油添加剂,另一辆没有加入。行驶结束后,两辆车的发动机都被拆下检验,发现使用汽油添加剂的发动机磨损较小。检测公司得出结论:汽油添加剂会使发动机减少磨损。这一案例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14.调查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探求因果联系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15.期末考试,小勤英语考砸了。老师与他一起分析原因:小勤的听力、词汇、语法知识、阅读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都比较好,心理素质也较好,成绩不好一定另有原因。最后发现,小勤在前面几个难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解答后面的题目时就草草了事了。所以,没有合理安排时间是小勤这次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老师的推理运用的方法是()A.求同法 B.求异法 C.剩余法 D.共变法答案【深入学习】(1)提示:人们以格林斯潘个别性和特殊性的表情举止推断出一般结论:他的包看上去很鼓,就表明他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利率有可能调整;如果他的包看上去很空,那就预示着维持现行利率不变。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式。(2)提示:要保证这种推理的正确性,必须注意:第一,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第二,前提中考察的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面广些,特别注意一些最容易出现相反情况的实例;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相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迁移运用】答案:逻辑错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苏东坡的续诗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且认为结论一定可靠,犯了不完全归纳推理中“轻率概括”的错误。【练习】1-5DCBAB 6-10CCBBC 11-15CABC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