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买东西的学问》教学反思课标要求: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4条“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社会常识、生活技能和群体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角色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消费活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渠道。通过消费活动,儿童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生活技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一个和第二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购物常识和基本技巧,学习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当前,儿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消费活动之中。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小卖部时常都有学生光顾;在家里,儿童向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购物要求;在商场里的运动柜台、玩具柜台和电子产品柜台前,都不乏儿童的身影……在这些消费活动中,儿童既表现出较强的消费欲望,又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而容易成为消费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贴学生生活。教师出示的牛奶包装袋,学生准备的商品标签、外包装或说明书取材于现实生活。对于商品的标志,教师准备了部分补充材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拓展思维。在“避免购物小麻烦”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细节中感悟生活智慧,还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培养学生索要发票的意识。在对网购的探讨中,学生积极性高,表达的内容很丰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重新考虑的地方,比如,在网购环节,是否需要通过大屏幕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购物,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网购体验;对于发票与收据的相关知识是否需要适当延伸;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