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
2023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致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谓上书人曰:“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然而道德未益厚,何战?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塈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曩时之豁如且君子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今欲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亦已明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成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B.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C.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D.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11.下列对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即“我”,秦之前无论尊卑皆可自称“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自称。
B.杀身成仁,文中指舍弃生命来成全仁义。现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C.“舍仁而为佞”与“舍瑟而作”(《论语·侍坐篇》)两句中的“舍”含义相同。
D.列国,本指某一时期并存的各国,文中指的是在战国时期并存的很多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初,有人建议太宗假装生气,来辨别大臣是否佞人,太宗以水源与水流设喻,向他说明君主采用欺诈不可取,拒绝了他的建议。
B.魏徵奏疏中指出,太宗即位十余年,实行仁政,开创太平盛世,然而道德没有增厚,原因就在于对待臣子的态度还未做到诚信。
C.晋穆伯攻打鼓时,久攻不下,间伦提出轻易取鼓的建议,穆伯认为他是佞臣,任用赏赐佞臣会败坏晋国士人的德行,所以没有采纳。
D.太宗认为项羽进入咸阳后,如果能推行仁政,做到诚信,汉高祖就不能夺取他的天下,这也印证了孔子“民无信不立”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
(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
14.魏徵在上疏中认为君主怎样才能做到“诚信”?请简要概括。
2023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周蔡王引为记室;迁卫州治中。高祖①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在州四年,考绩连最,征轨入朝。时卫王爽②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公孙景茂宇符蔚,河间阜城人也。开皇初,诏征入朝,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开皇十六年,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体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事,上优诏听之。大业初卒官。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敬肃字弘俭,河东蒲坂人也。少以贞介知名,释褐州主簿。炀帝嗣位,迁颍川郡丞。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当涂用事,其邑在颍川,每有书属肃。肃未尝开封,辄令使者持去。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由是述衔之。八年,朝于涿郡,帝以其年老,有治名,将擢为太守者数矣,辄为述所毁,不行。
刘旷,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开皇初,为平乡令,单骑之官。人有诤讼者,辄丁宁晓以义理,不加绳劾,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禄,赈施穷乏。百姓感其德化,更相笃励,曰:“有君如此,何得为非!”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
(节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高祖:隋文帝杨坚。②卫王爽:隋文帝杨坚异母弟杨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好A单B骑C巡D人E家F至G户H人I阅J视K百L姓M产N业O有P修Q理R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伐功矜能”与“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B.“随即训导”的“训”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含义相同。
C.“上优诏听之”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D.“每以诚恕应物”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物”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王杨爽在夜间行走,其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踩坏了庄稼。于是,赵轨停下来等到天明,在赔偿百姓的损失之后才离开。
B.公孙景茂先后在多地任职。等到其去世时,前来奔丧的官吏和百姓有数千人,一些没有赶上葬礼的就望坟哭泣,随地祭祀后离开。
C.敬肃在担任颍川郡丞时得罪了宇文述,所以宇文述对其怀恨在心。后隋炀帝多次准备提拔敬肃担任太守,宇文述总是诋毁敬肃。
D.监狱都长满了杂草,官署厅堂可用来张设罗网抽捉鸟雀,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在刘旷的治理下,平乡的社会风气发生了良好的变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4分)
(2)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4分)
14.较之司马迁,《隋书·循吏传》的作者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山西省晋城市2023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宴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食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说言,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但A当B忘C彼D爱E憎F慎G兹H取I食J每K事L敦M朴N无O非P至Q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出一言"与"则秦之所大欲"(《六国论》)两句中的"欲"字含义不相同。
B.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初幸”指皇帝第一次到某地。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官名。
D."须为社稷自爱"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考虑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杜正伦认为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百姓,还要考虑对后人的影响。
B.唐太宗认为语言很重要,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都会遭到耻笑,带来损害,如果君主
讲出不妥当的话来,那损害就更大了。
C.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责怪甘泉宫里没有萤火虫,后来官府马上派人去捕捉,从各地送来五百年萤火虫到宫殿两侧。
D.在看了散骑常侍刘洎的上书后,唐太宗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手写诏书答复刘洎,表示要虚心改正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4分)
(2)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4分)
14.文中魏征把帝王的过失行为比作日食和月食,其用意是什么?(3分)
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问曰:“此僻狭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子贡曰:“吊君,故来。”越王勾践再拜,曰:“孤闻祸与福为邻。今大夫之吊,孤之福矣。孤敢不问其说?”子贡曰:“臣今者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畏越。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意而便人知之,殆也。”盐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孤敢不承教?”子贡曰:“今吴王有伐齐、晋之志,君无爱重器以喜其心,无恶卑辞以尽其礼。而伐齐,齐必战。不胜,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越王再拜,曰:“昔者,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孤之怨吴,深于骨髓。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尝厚味,目不视美色,耳不听雅音,既已三年矣。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愿一与吴交战于天下平原之野。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大夫有赐,敢不待令乎?”子贡曰:“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康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越王大悦。
(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材料二:
子贡曰:“赐为君观夫昊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太宰话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吏,灭君之臣也。”越王大悦。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B.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C.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D.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指吝惜,与《种树郭聚驼传》中“则又爱之太恩”的“爱”字意思不同。
B.羽毛即羽旄,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子的装饰,故也作为旌旗的代称。
C.重席指层叠的席子,即两层席,古代坐席,以层数多少来区分地位的尊卑。
D.逆的意思是反对,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贡向东到越国拜见越王,说是来“吊君”,越王并未因其言语不恭而生气,反而对他礼遇有加,谦恭地向其请教。
B.子贡见吴王时,劝告吴王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吴王心里害怕越国;子贡劝越王向吴王示好,促成吴王伐齐之事。
C.子贡对吴国讨伐齐国之事进行了推演,认为不管吴国胜利与否,结果都对越国有利,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
D.越王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他节制物欲,身受劳苦,刻苦磨砺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一战,但一直未能实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2)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
14.子贡认为吴国终不会有好结果,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2023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辐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臣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其神将传飨,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璧具彼来見吾大将旗鼓来肯击煎军恐意至胆险而逐。”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雅,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道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诋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益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3分)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神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武君认为,井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骑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人之,复疾战。(4分)
(2)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4分)
14.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文言文阅读
2023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致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谓上书人曰:“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然而道德未益厚,何战?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塈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曩时之豁如且君子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今欲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亦已明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成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B.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C.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D.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
11.下列对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即“我”,秦之前无论尊卑皆可自称“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自称。
B.杀身成仁,文中指舍弃生命来成全仁义。现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C.“舍仁而为佞”与“舍瑟而作”(《论语·侍坐篇》)两句中的“舍”含义相同。
D.列国,本指某一时期并存的各国,文中指的是在战国时期并存的很多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初,有人建议太宗假装生气,来辨别大臣是否佞人,太宗以水源与水流设喻,向他说明君主采用欺诈不可取,拒绝了他的建议。
B.魏徵奏疏中指出,太宗即位十余年,实行仁政,开创太平盛世,然而道德没有增厚,原因就在于对待臣子的态度还未做到诚信。
C.晋穆伯攻打鼓时,久攻不下,间伦提出轻易取鼓的建议,穆伯认为他是佞臣,任用赏赐佞臣会败坏晋国士人的德行,所以没有采纳。
D.太宗认为项羽进入咸阳后,如果能推行仁政,做到诚信,汉高祖就不能夺取他的天下,这也印证了孔子“民无信不立”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
(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
14.魏徵在上疏中认为君主怎样才能做到“诚信”?请简要概括。
10.B 11.C 12.A 13.(1)如今想谋求国家的安定清平,必定把重任交给君子,可是政事出现失误,有时又向小人征求意见。
(2)我想让酒在酒杯中坏掉,肉在食器中腐烂,恐怕会妨害称霸吧? 14.①任用君子,深信不疑;
②远离小人,不可轻信。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惊喜赞叹,随后八九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但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有时即使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豁达大度了。
“昔贞观之始”是时间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
“谏”做“从”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直言”做“恶”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两句中的‘舍’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舍仁而为佞”中“舍”的意思是“放弃,舍弃”,“舍瑟面作”中“舍”的意思是“放下”。句意:放弃仁义而去做一些奸诈的事。/放下瑟站起来。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有人……太宗以水源与水流设喻,向他说明君主采用欺诈不可取”错误。由原文“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致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可知,“太宗以水源与水流设喻”的谈话对象是“封德彝”,而不是“上书人”。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致治”,安定清平;“或”,有时;“或访之于小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或于小人访之”。
(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吾欲使酒于爵腐,肉于俎腐”;“害”,妨害;“得无……乎”,恐怕会……吧。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今欲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亦已明矣”可知,任用君子,深信不疑;
结合“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可知,远离小人,不可轻信。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自从陛下实行王道,盛世清明,已有十多年了,但是道德却没有更加深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陛下对侍臣子和百姓还没有达到诚实信用。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惊喜赞叹,随后八九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但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有时即使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豁达大度了。况且君子危难之时绝不苟且偷生,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成就仁义的美德。小人不知羞耻,不讲仁德,不知敬畏,不守信义,只知唯利是图,诬陷别人于危险境地自己却苟安于世。如今想谋求国家的安定清平,必定把重任交给君子,可是政事出现失误,有时又向小人征求意见。竖立直木,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即使耗尽脑力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这是很明白的事。从前齐桓公问管仲:‘我想让酒在酒杯中坏掉,肉在食器中腐烂,恐怕会妨害称霸吧?’管仲说:‘这决不是什么善事,但也不会影响称霸。’桓公说:‘怎样做才影响称霸呢?’管仲说:‘任用他但不信任他,影响称霸;已经信任他但又让小人干扰他,影响称霸。’晋时的中行穆伯攻打鼓城,攻了一年也没有攻下来,一个叫馈间伦的人说:‘鼓城的负责人,我了解他。用不着让大家受累,(让我去游说他,)鼓城就可以拿下来。’穆伯没有答应他。左右的人说:‘鼓城可以得到,您为什么不采纳他的建议呢?’穆伯说:‘间伦为人奸诈不讲仁义,如果让他拿下了鼓城,我可以不赏赐他吗?如果赏赐了他,这是赏赐了奸诈的人。奸诈的人得志,这就会使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去做一些奸诈的事。那即使我得到了鼓城,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诸侯国的大夫,管仲,是称霸者的重要帮手,他们尚且如此重视诚信,疏远奸人。”太宗读完奏章后,叹息说:“如果没有遇到您,哪里能够听到这番言论呢!”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论语》上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 ”
2023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周蔡王引为记室;迁卫州治中。高祖①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在州四年,考绩连最,征轨入朝。时卫王爽②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公孙景茂宇符蔚,河间阜城人也。开皇初,诏征入朝,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开皇十六年,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体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事,上优诏听之。大业初卒官。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敬肃字弘俭,河东蒲坂人也。少以贞介知名,释褐州主簿。炀帝嗣位,迁颍川郡丞。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当涂用事,其邑在颍川,每有书属肃。肃未尝开封,辄令使者持去。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由是述衔之。八年,朝于涿郡,帝以其年老,有治名,将擢为太守者数矣,辄为述所毁,不行。
刘旷,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开皇初,为平乡令,单骑之官。人有诤讼者,辄丁宁晓以义理,不加绳劾,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禄,赈施穷乏。百姓感其德化,更相笃励,曰:“有君如此,何得为非!”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
(节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高祖:隋文帝杨坚。②卫王爽:隋文帝杨坚异母弟杨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好A单B骑C巡D人E家F至G户H人I阅J视K百L姓M产N业O有P修Q理R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伐功矜能”与“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B.“随即训导”的“训”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含义相同。
C.“上优诏听之”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D.“每以诚恕应物”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物”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王杨爽在夜间行走,其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踩坏了庄稼。于是,赵轨停下来等到天明,在赔偿百姓的损失之后才离开。
B.公孙景茂先后在多地任职。等到其去世时,前来奔丧的官吏和百姓有数千人,一些没有赶上葬礼的就望坟哭泣,随地祭祀后离开。
C.敬肃在担任颍川郡丞时得罪了宇文述,所以宇文述对其怀恨在心。后隋炀帝多次准备提拔敬肃担任太守,宇文述总是诋毁敬肃。
D.监狱都长满了杂草,官署厅堂可用来张设罗网抽捉鸟雀,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在刘旷的治理下,平乡的社会风气发生了良好的变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4分)
(2)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4分)
14.较之司马迁,《隋书·循吏传》的作者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10.【答案】E I O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为: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
11.【答案】B(3分)
【解析】前者理解为教诲,后者理解为准则。
12.【答案】A(3分)
【解析】在夜间行走的是赵轨,是赵轨手下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
13.【答案】(1)对宇文述的放任不受约束的宾客,敬肃用法律制裁他们,没有宽恕的。(“绳”“宽贷”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2)等到刘旷离任,官吏百姓不论老少,在道路旁号啕大哭,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里。(“去官”“无”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绳,制裁;宽贷,宽恕;述宾客有放纵者,定语后置。(2)去官,离任;无,无论;号泣于路,状语后置。
14.【答案】①为官重在教化疏导;②为官心系百姓疾苦;③为官深受百姓爱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司马迁认为循吏“奉行法律遵循事理”“不自夸功劳自称贤能”“百姓没有什么称誉,也没有什么错误行为”;再比较材料二中几位官员在地方为官的表现,可以发现他们或“为官重在教化疏导”,或“为官心系百姓疾苦”,或“为官深受百姓爱戴”。其中,赵轨赔偿百姓的庄稼和敬肃严格执法在本质上属于“奉法循理”,所以不能作为答案要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奉行法律遵循事理的官吏,不自夸功劳自称贤能,百姓没有什么称誉,也没有什么错误行为。写作《循吏列傅》第五十九。
材料二: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周蔡王请他做记室,升任卫州治中。高祖登基,赵轨改任齐州别驾,有能干的名声。赵轨在齐州四年,政绩连年第一,朝廷征赵轨入朝。当时卫王杨爽担任原州总管,皇上嫌他年轻,因为赵轨的政声很好,就授其为原州总管司马。半夜走在路上,赵轨手下人的马脱组跑入稻田中,踩坏了农民的禾苗。赵轨停下马等到天亮,按其值赔偿而去。原州的官吏听说这件事没有不改变节操的。
公孙景茂字符蔚,是河间阜城人。开皇初年,下诏征召公孙景茂入朝,授汝南太守。汝南郡被废弃,公孙景茂改任曹州司马。不久升任息州刺史,法令稳妥,德教广为推行。开皇十六年,改任道州刺史。公孙景茂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买牛犊、鸡、猪等,分给孤儿和病弱无法生活的人。公孙景茂喜欢一个人骑着马巡察民情,到了百姓门口就进入家中,看看百姓的家产。有持家很好的,在集会时就表扬称赞。如有过错,就当即教诲,但不宣扬。因此人人谦让,互通有无,男子相互帮忙耕种,妇女一起纺丝绩麻。大村几百户,像是一家人。随后景茂请求辞官,皇上特下诏书批准。大业初年死于官任。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官吏百姓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痛哭,随地祭祀而去。
敬肃字弘俭,是河东蒲坂人。从小因局方正耿介闻名,初仕州主簿。隋炀帝继位,升任颍川郡丞。当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执政当权,他的封邑在颍川,经常有书信嘱咐敬肃。敬肃不曾开封,就命令使者拿回去。对宇文述的放任不受约束的宾客,敬肃用法律制裁他们,没有宽恕的。因此宇文述怀恨在心。八年,在涿郡朝见皇帝,皇帝因为他年事已高,而且为政有好名声,多次准备提升为太守,总是受宇文述诽谤,没有成功。
刘旷,不知是什么地方人。生性谨慎笃厚,总是以诚实仁爱待人。开皇初年,任平乡令,一个人骑着马上任。百姓中有诉讼的,就再三晓以大义,不施行惩罚,这些人各自悔过而去。刘旷所领取的俸禄,都救济布施给穷困的人。百姓被他的德化感动,互相劝勉说:“有这样的县令,哪能胡作非属呢?”在任七年,风气大变,牢狱中没有囚犯,诉讼争斗绝迹,监狱都长满了草,官署厅堂可用来张设罗网捕捉鸟雀。等到刘旷离职,官吏百姓不论老少,在道路旁号啕大哭,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里。
山西省晋城市2023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宴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食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说言,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但A当B忘C彼D爱E憎F慎G兹H取I食J每K事L敦M朴N无O非P至Q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出一言"与"则秦之所大欲"(《六国论》)两句中的"欲"字含义不相同。
B.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初幸”指皇帝第一次到某地。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官名。
D."须为社稷自爱"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考虑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杜正伦认为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百姓,还要考虑对后人的影响。
B.唐太宗认为语言很重要,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都会遭到耻笑,带来损害,如果君主
讲出不妥当的话来,那损害就更大了。
C.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责怪甘泉宫里没有萤火虫,后来官府马上派人去捕捉,从各地送来五百年萤火虫到宫殿两侧。
D.在看了散骑常侍刘洎的上书后,唐太宗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手写诏书答复刘洎,表示要虚心改正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4分)
(2)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4分)
14.文中魏征把帝王的过失行为比作日食和月食,其用意是什么?(3分)
10.FJN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
1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爱"前者含义是"爱惜",后者含义
是“吝惜、舍不得”。
12.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表示要虚心改正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说法错误,原文中“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只是一种推测。
13.(1)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得分点:“若”“乖”“累”各1分,句意1分)
(2)我认为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国家才实现的。(得分点:“窃”“以”“力行”各1 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意在告诫唐太宗,作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人君,更要谨言慎行。(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答题区间,本题主要信息在文本“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中,对其大意加以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一百段彩色绢帛。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青备辩论。散骑常侍刘洎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帝王和平民,圣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极其愚昧的人想要成为圣哲,极其卑下的人想要成为至尊之人,纵使前者想努力超过对方,都是不可能的。陛下降下圣旨,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还是担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况陛下要求臣下谈论天人之际,旁征博引,修饰文辞辩驳其道理,援引古书用以排斥臣下的道理,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应对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作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作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是言语迟钝一样’,庄子认为‘大道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多说话的意思。而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在内损伤心思、元气,在外损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将来一定会受连累。(陛下)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岂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我认为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国家才实现的,想要让它长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辩能办到的;只能忘掉那些爱憎之情,谨慎进行现实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实实,一心为公,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问曰:“此僻狭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子贡曰:“吊君,故来。”越王勾践再拜,曰:“孤闻祸与福为邻。今大夫之吊,孤之福矣。孤敢不问其说?”子贡曰:“臣今者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畏越。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意而便人知之,殆也。”盐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孤敢不承教?”子贡曰:“今吴王有伐齐、晋之志,君无爱重器以喜其心,无恶卑辞以尽其礼。而伐齐,齐必战。不胜,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越王再拜,曰:“昔者,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孤之怨吴,深于骨髓。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尝厚味,目不视美色,耳不听雅音,既已三年矣。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愿一与吴交战于天下平原之野。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大夫有赐,敢不待令乎?”子贡曰:“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康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越王大悦。
(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材料二:
子贡曰:“赐为君观夫昊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太宰话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吏,灭君之臣也。”越王大悦。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B.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C.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D.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指吝惜,与《种树郭聚驼传》中“则又爱之太恩”的“爱”字意思不同。
B.羽毛即羽旄,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子的装饰,故也作为旌旗的代称。
C.重席指层叠的席子,即两层席,古代坐席,以层数多少来区分地位的尊卑。
D.逆的意思是反对,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贡向东到越国拜见越王,说是来“吊君”,越王并未因其言语不恭而生气,反而对他礼遇有加,谦恭地向其请教。
B.子贡见吴王时,劝告吴王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吴王心里害怕越国;子贡劝越王向吴王示好,促成吴王伐齐之事。
C.子贡对吴国讨伐齐国之事进行了推演,认为不管吴国胜利与否,结果都对越国有利,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
D.越王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他节制物欲,身受劳苦,刻苦磨砺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一战,但一直未能实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2)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
14.子贡认为吴国终不会有好结果,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0.(3分)C【解析】据文意,"内不自量""与吴人战"的人是“孤”,不是“前人",所以必须断在“前人"之后,使"前人"做"失"的宾语,排除A、D项。"身"意为"亲身,亲自",应和“见之"连用,做它的状语,"而"是连词,"身见之"和"辱吊"为并列成分,所以不能断在"身"字后面,而应该断在"见之"后面,排除B、D项。
11.(3分)D【解析】"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思不是反对,而是“预料、想到将来”。
12.(3分)C【解析】错在"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据前文,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还有一个前提是“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即吴国讨伐齐国成功且又攻打晋国。
13.(1)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译出大意给2分,"除""身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鄙视侮辱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译出大意给2分,“残”"夷"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吴王凶暴而独断专行。②吴王好征伐,穷兵黩武,不体恤士兵,军队得不到休息。③忠贤之臣被疏远,伪诈谄媚之臣却被信任。(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向东去拜见越王,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问子贡说:“这是偏僻狭小的国家,人都是落后的蛮夷,大夫怎么孤寂一人就像是不怕屈辱来到这里呢?"子贡说:“要慰问你,所以来了。”越王勾践拜了两拜,说道:“我听说祸与福是相邻的,如今大夫前来慰问,是我的福分。我怎敢不请教一下您的高见呢?"子贡说:"我最近去见了吴王,劝告他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他心里害怕越国。没有报复人的想法却使人产生疑虑,是拙笨的;有报复人的想法却让人家知道,是危险的。"越王拜了两拜,说:"我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由于不自量力,就和吴人开战了,结果军队战败自己受辱,逃跑出来后,在上栖居于会稽山,在下困守在大海边。现在大夫屈尊前来慰问我并且亲自见我,又以金玉良言来指教我,我怎敢不接受您的教导?"子贡说:“现在吴王有攻打齐国、晋国的意向,请您不要吝惜贵重的宝物去讨吴王的欢心,不要厌恶说出谦卑的话来尽到对吴王的礼数。如果吴国去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应战。假如吴国打不赢,那是您的福气。假如吴国取胜,就一定会把军队开到晋国。这样的话,吴国的骑兵和精锐部队就会在齐国疲惫不堪,车骑、旌旗就会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您就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了。"越王又拜了两拜,说:“从前,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鄙视侮辱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我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我不在两层席上安歇,口不品尝美味佳肴,眼睛不看美丽的女色,耳朵不听高雅的音乐,这样已经三年了。我嘴唇枯焦、舌头干燥,身受劳苦,对上侍奉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在广阔的原野上交战。这样考虑了三年,一直不能实现。如今大夫有所赐教,怎敢不等待您的指教?"子贡说:“我看吴王屡次发动战争,士兵不得休息。那伍子胥的为人纯粹专一,内心正直,外面明达,而且明晓时局,不会因为怕自己被杀死就掩饰君主的过错,用正直的言论来效忠君主,用正直的行为为国效力,可是吴王赐他一死而不听从他的忠谏……"越王听了非常高兴。
材料二:
子贡说:“我替您观察吴王夫差的为人,他刚愎强横,对臣下恣意妄为,臣下不能有反对意见,又多次征战,士兵们不堪忍受战争之苦。太宰话为人貌似聪明,实则愚蠢;外表刚强,实则虚弱,凭借花言巧语以求接纳自己,善于弄虚作假来欺骗他的君主;只知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懂得考虑后患,顺从君主的错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是一个断送国家的奸吏、灭亡君主的佞臣。"越王听了非常高兴。
2023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辐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臣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其神将传飨,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璧具彼来見吾大将旗鼓来肯击煎军恐意至胆险而逐。”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雅,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道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诋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益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3分)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神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武君认为,井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骑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人之,复疾战。(4分)
(2)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4分)
14.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0.【答案】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每处1分。断句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
11.【答案】B
【解析】B项,两个“其”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A项,第一个“间”是“悄悄”的意思;第二个“间”是“离间”的意思。C项,两个“绝”都是“断绝”的意思。D项,两个“举”都是“攻占”的意思。
12.【答案】D
【解析】“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错误,由原文“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可知,韩信传令“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好”。
13.【答案】(1)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详”“走”“入”各1分,句意1分)
(2)(韩信)才敢率军而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引”“且”“禽”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②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之词。(写到一点给1分,两点全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韩信率领几万人马,想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馀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如今井陉这条道路,战车无法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送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撒退,用不了十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您的帐下。”成安君说:“兵法说,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和他们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有)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他们远行千里袭击我们,也已经很疲惫了。现在如果回避不出击,等后续大部队到达,又该怎么战胜(他们)呢 ”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兵而下。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停下扎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偏僻的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这时)你们就立刻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将帅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望见这种阵形大笑起来。天亮时,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架好战鼓,擂响战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迎击汉军,(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来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韩信已进入水边的军营,将士们都拼死决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共同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抢夺战利品的时候,就急速冲进赵军营垒,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无法打败汉军,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逃跑。在这时,汉兵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诋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
材料二:世人说韩信攻伐赵国时,赵国广武君建议以奇兵阻塞井陉口,切断汉军粮道,成安君不予采纳。韩信派间谍刺探,(间谍)得知成安君不用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军而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
这种说法,是不善于观察人的表现。以韩信对付陈馀,如同以猛虎对付猪羊。韩信对汉王说,请求北取燕、赵,即使不能通过井陉,也必定会有其他奇谋。他对广武君说:“先前假如成安君听从您的计谋,在下也会被擒。”这大概是自谦以求善言的说辞。不然的话,怎么能够成其为韩信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