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社会历史的本质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导学案
[课标要求]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立足唯物论立场分析社会现象。
【新知导学】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 ,劳动推动了 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 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人类进行 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 领域。
(2)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 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 ,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 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 、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 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 。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
①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
【易错提醒】
1.劳动是推动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动力。
2.人能通过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造成这一差别的是人脑。
3.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6.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合作探究一
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了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名单。在入选的48个典型案例中,兰州市城关区红山根小学《构建“五农”劳动课程创新劳动教育样态》成为甘肃省唯一上榜案例,也是甘肃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典型代表。近年来,红山根小学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力求培养“道德至上、知行合一”的学生。在种植养殖、亲近土地、拥抱自然的育人模式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耕读教育。
(1)为何要加强劳动教育?
(2)社会实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合作探究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从被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向主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大战略,是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
(1)分析我国提出双循环新思路的依据。
(2)双循环发展思路有利于我国在世界中谋求发展,反映的哲理是什么?
【巩固提升】
1.某校学生深入到一家工厂进行劳动体验。劳动结束后,甲同学说:“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同学说:“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同学们的感言中,我们认识到(  )
①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总是高于书本知识
②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
④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
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社会历史的本质导学案答案
【新知导学】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2)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易错提醒】
1.劳动是推动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动力。
纠正:劳动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2.人能通过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造成这一差别的是人脑。
纠正:人能通过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造成这一差别的是劳动。
3.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纠正: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纠正: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纠正: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6.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合作探究一
答案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社会实践人类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二
答案 (1)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双循环的发展策略,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双循环策略有利于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激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巩固提升】
1.答案 D
解析 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也有错误的,不一定高于书本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不一定都要通过实践,①②说法太绝对,排除。“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说明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③正确。“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说明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正确。
2.答案 A
解析 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故③不选。材料未体现气候变化规律难以掌握,而且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二者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难掌握,故④不选。
3.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指出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意识,而不是以意识为根据,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①符合题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中去解释意识,而不是以意识为根据去判断一个变革时代,表明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