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案

资源简介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平等观念。能力目标
2、健全人格: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
3、责任意识:理解法治是对自由的保障,能正确行使自由
二、新课讲授
(一)新课导入
诗词赏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思考:这表达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教师引出课题《自由平等的真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
小调查:你自由吗?
(1)在校园生活中,你认为哪些规则限制了你的自由?
(2)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多媒体播放视频
“洁洁良”认为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我的言论自由,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追问:
(2)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目标导学二:法眼看平等
多媒体呈现案例:
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彤彤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
年轻人的说法对吗?你对平等是如何认识的?
不对
提示: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2)“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矛盾吗?
提示:不矛盾。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也是让他们有条件享受平等。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追求的不是绝对的平等,也不是“均等”,更多的是实质上的平等。
多媒体呈现案例:
材料一:某市教育局出台多种措施,保障外来务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小明作为随迁子女与市民子女同等享受中考、高考各项政策,实现升学机会公平。
材料二:2018年5月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孙政才受贿案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孙政才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小组讨论: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提示:
(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和平等的要求,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本节课可以结合视频和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由和平等,为下节课的内容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