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 引起压强变化实验理解理解压强变化的原理2.熟练针对各种情况分析压强变化引起的具体变化知识点一 探究NaOH和CO2的反应,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2020闵行区二模)如图实验(装置气密性好),三种固体质量相同,分别滴入相同体积的浓度8%盐酸,a处连接压强传感器,压强随时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A. B.C. D.【答案】A【详解】稀盐酸和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氧化钙溶于水也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瓶内压强会增大,后又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烧瓶逐渐冷却至室温压强也随着减小;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也放出热量,但是没有稀盐酸和氧化钙反应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它的曲线在氧化钙的下面,而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了大量气体CO2导致瓶内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结束加强增大最大后不再返回。根据上述分析选项中压强变化图,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例2(2021·上海浦东新·二模)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了酸、碱、盐、金属的部分性质。①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开始后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I.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II.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是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III.能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②探究NaOH和CO2的反应。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先后将两种溶液快速推入,瓶内压强变化如下图所示:I.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II.cd段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③比较Zn、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硫酸全部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氢气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H2的浓度越大,所含H2的物质的量也越大)。分析图像,既可说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n>Fe,又可说明两种金属的摩尔质量为Zn>Fe,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 纯净物 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 产生气泡 ①相同反应时间内,产生的氢气的量Zn>Fe,化学反应速率Zn>Fe,可推断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n>Fe;②最终生成H2物质的量ZnM(Fe)。【详解】①Ⅰ、在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Ⅱ、由图像可知c点所示溶液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氢和氯化钠,加热蒸发过程中氯化氢逸出,最终得到氯化钠,因此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是纯净物;Ⅲ、反应前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随着反应的进行,碱性逐渐减弱,恰好反应时溶液呈中性,溶液有红色变为无色,因此能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②Ⅰ、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Ⅱ、cd段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因此产生气泡;③分析图像,既可说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n>Fe,又可说明两种金属的摩尔质量为Zn>Fe,理由是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的质量Zn>Fe,化学反应速率Zn>Fe,可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由图看出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Zn<Fe,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金属的物质的量n(Zn)<n(Fe),由于m(Zn)=m(Fe),根据M=,所以M(Zn)>M(Fe)。例3(2020杨浦区二模)利用创新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一: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性质①写出编号a仪器的名称_____。②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③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在尖嘴处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_____。④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利用_____收集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时,关闭弹簧夹2,将红热的铁丝(图一)放入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实验二: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①用粉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利用A装置也可以制取CO2的原因是_____。②打开弹簀夹1、关闭弹簧夹2,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二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三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I、曲线1中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____。II、曲线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Ⅲ、比较曲线2与曲线3的差异,说明原因_____。IV、根据图三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A 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小于1体积B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C 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D 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V、实验室制取2.2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mol?(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答案】锥形瓶 氧气具有助燃性 排水法 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且不需要加热 振荡烧瓶 氢氧化钠浓度大于氢氧化钙浓度,吸收二氧化碳多 C 0.05(详见解析)【详解】实验一:①、a为固液反应容器锥形瓶;②、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发生装置,所以选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③、木条在氧气存在时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④、B内充满了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火星四射,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二:①、实验室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据此选择发生装置;②Ⅰ.cd段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压强减小,通过振荡烧瓶,增加液体与气体接触,加快了溶解速率;Ⅱ.氢氧化钙溶解度小,溶解的氢氧化钙较少,所以反应后压强减小的少,因此曲线2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澄清石灰水中的数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Ⅲ.氢氧化钠浓度高,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气体减少的体积多,所以压强减小的多,曲线2与曲线3的差异原因是:氢氧化钠浓度大于氢氧化钙浓度,吸收二氧化碳多;ⅣA、曲线1反应前后压强基本不变,说明加入水的体积溶解相等体积的气体,因此压强不变,相当于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A错误;B、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无法证明,只能证明加入水的体积消耗了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是反应还是溶解,无法判断,B错误;C、曲线1和曲线3压缩下降不同,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C正确;D、图三知识压强变化数据,没有涉及反应中实际现象,所以检验二氧化碳选用饱和澄清石灰水不是根据此图得出的,D错误。故填:C。V、设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x,则知识点二 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2020宝山区二模)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直接手段,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两组化学实验。①探究中和反应放热实验Ⅰ.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Ⅱ.有同学认为甲不能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Ⅲ.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 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消失,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解析】①Ⅰ.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故填: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消失,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Ⅱ.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该实验无法确定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的热量,还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故填: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中和反应放热,使烧杯内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饱和石灰水中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故填: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②Ⅰ、装置C中为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例2. (2022徐汇二模 在组装如图所示的装置前,烧瓶中添加了一种物质,胶头滴管中吸取了液体。实验时将胶头滴管中液体加入烧瓶,能观察到气球先膨胀再恢复原状的是选项 烧瓶中的物质 胶头滴管中的液体A CO2 NaOH溶液B 生石灰 水C 大理石 稀盐酸D 硫酸钡 稀硝酸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装置图,胶头滴管中液体加入烧瓶,能观察到气球先膨胀再恢复原状,气球膨胀说明烧瓶中压强增大,后压强恢复。【详解】A、CO2和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NaOH溶液吸收了CO2,造成烧瓶中压强减小,气球缩小,A不符合题意;B、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使烧瓶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气球膨胀,一段时间后热量散失,压强恢复,B符合题意;C、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和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烧瓶内压强增大,气球体积增大,一段时间后,气球体积不变,C不符合题意;D、稀硝酸和硫酸钡不反应,烧瓶内压强不发生改变,气球体积始终不变,C不符合题意。故选B。知识点三 启普发生器,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2021·上海长宁·二模)关闭启普发生器的活塞后,能表示装置内大理石上方压强变化的图像是A.B.C.D.【答案】D【详解】关闭启普发生器的活塞前,装置内有生成的二氧化碳,因此气压不能为0,关闭启普发生器的活塞后,二氧化碳不能导出,随着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压增大,在气压的作用下,液面下降,导致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选D。故选D。例2(2022·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某小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1)用图一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Ⅰ.该装置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请简述使反应停止的原理___________。【答案】(1) 当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时,继续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详解】(1)Ⅰ、图一装置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该原理是当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时,继续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例3.(2022·上海青浦·统考二模)能制取二氧化碳并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装置是A. B.C. D.【答案】D【详解】A、若向左侧通入高于大气压的气体,可以使得反应开始,但当想停止反应时,因管道中充满气体,不能随时反应停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可以使得反应开始,但当想停止反应时,即便夹住弹簧夹,也不能使得盐酸倒流进而反应停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可以使得反应开始,但当想停止反应时,即便夹住弹簧夹,因分液漏斗下端离液面太远,盐酸难以回流到分液漏斗中,进而反应难以停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可以使得反应开始,夹住弹簧夹,瓶内因持续生成的二氧化碳而压强增大,导致盐酸回流到长颈漏斗中,进而反应得以停止,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例4.(2021·上海宝山·二模)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③E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装置E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F),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下图)。压强变化与实验现象或操作相对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序号 图像 实验现象或操作Ⅰ a-b 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Ⅱ b-c 大理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Ⅲ c-d 打开弹簧夹④实验室以锌和稀硫酸为原料,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E装置制氢气,若要制取0.1mol的氢气,需要9.8%的稀硫酸多少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________________【答案】 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Ⅱ、Ⅲ 能解:设需要硫酸的物质的量为.所需要硫酸的质量为:0.1mol×98g/mol=9.8g所需要稀硫酸的质量为:9.8g÷9.8%=100g【详解】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装置是长颈漏斗、有孔隔板、弹簧夹、试管的组合,其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由图示可知,装置内气体压强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所以是药品接触产生气体,气体在试管内聚集,气压增大,当打开弹簧夹后,产生的气体排出,气压减小,因此,对应的操作是Ⅱ、Ⅲ。④锌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且锌为固体颗粒物,能置于有孔隔板之上,所以能选用E装置制取氢气;制取0.1mol的氢气所需要稀硫酸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详解见答案。知识点四 金属与酸反应等,产生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利用数字化设备采集瓶内气压,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如曲线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后,稀盐酸可能有剩余B.曲线①表示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C.比较b、c两点,说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D.a、b、c、d四点处的溶质成分相同【答案】A【解析】A、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稀盐酸可能有剩余,该选项说法正确;B、曲线①反应速率较快,表示锌粉与稀盐酸的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比较d、c两点,说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a、b、d处的溶质成分相同,都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锌和过量的氯化氢,c处溶质可能是氯化锌,也可能是氯化锌和氯化氢(盐酸过量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例2(2022徐汇二模 不定向) 镁与稀硫酸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热,将一段表面有氧化镁层的镁带与过量稀硫酸在密闭容器中混合,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是B. 气体温度升高是造成BC段压强增大的唯一原因C. 90秒时镁带恰好完全溶解D. C点、D点、E点时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相同【答案】AD【解析】【详解】A、AB段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不大,主要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镁和稀硫酸的反应,故A选项正确;B、BC段压强增大,一方面是因为温度升高,另-方面是因为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而且生成氢气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C、C点时压强最大,CD段压强逐渐下降,这是由于放热是气体温度升高后,逐渐冷却到室温所造成的气体压强下降,所以在C点处镁带完全溶解,而不是D点,故C选项错误;D、C点后不再产生气体,所以C, D, E点气体质量相同,故D选项正确;1(2021·上海闵行·二模)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无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了。(实验一)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证明化学反应发生,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实验二)加入 X 可验证稀硫酸与NaOH 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 是______。A.FeCl3 B. C.Na2CO3 D.(实验三)用气压传感器测得曲线1 和2,要证明CO2 与NaOH 一定发生了反应,左瓶中应加入______;曲线 1 变化平缓的原因是______。(反思)上述实验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证明______,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答案】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A 20mL水 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且与水反应的量小 反应物已转化为其他物质【详解】实验一: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现象时,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a(OH)2+2HCl=CaCl2+2H2O;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Ca(OH)2+2HCl=CaCl2+2H2O.实验二: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NaOH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氯化铁,是因为加入氯化铁溶液后,不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消失,即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铜、碳酸钠、硝酸钡,是因为过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和硫酸钠都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故填:A.实验三:用气压传感器测得曲线1和2,要证明CO2与NaOH一定发生了反应,左瓶中应加入20mL水,便于对比;曲线1变化平缓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微溶于水,和水反应的较少。故填:20mL水;二氧化碳微溶于水,和水反应的较少。2.(2022·上海黄浦·统考二模)能与下图中试管组合,搭建具有启普发生器功能的简易装置的是A. B. C. D.【答案】D【分析】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是: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固体不溶于水,通过控制开关可以随时使反应进行或停止。【详解】A、由于进入试管的导管过长,产生的气体会将液体下压,使液体和固体分开,反应停止,气体不能导出,液体和固体不能接触,故该装置不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不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符合题意;B、该装置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即无法实现随时使反应进行或停止,不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符合题意;C、该装置虽然有隔板,但仍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即无法实现随时使反应进行或停止,不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符合题意;D、该装置中,通过活塞的开关,可以使固体和液体分离,可以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符合题意。故选D。3(2021·上海嘉定·二模)根据题意回答。③下图所示实验G中铁丝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④启普发生器中,加入液体的量不能太少的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 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无法固液接触,产生气体解析 ③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G中铁丝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④启普发生器中,加入液体的量不能太少的理由是无法固液接触,产生气体。专题 引起压强变化实验理解理解压强变化的原理2.熟练针对各种情况分析压强变化引起的具体变化知识点一 探究NaOH和CO2的反应,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2020闵行区二模)如图实验(装置气密性好),三种固体质量相同,分别滴入相同体积的浓度8%盐酸,a处连接压强传感器,压强随时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A. B.C. D.例2(2021·上海浦东新·二模)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了酸、碱、盐、金属的部分性质。①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开始后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I.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II.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是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III.能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②探究NaOH和CO2的反应。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先后将两种溶液快速推入,瓶内压强变化如下图所示:I.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II.cd段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③比较Zn、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硫酸全部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氢气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H2的浓度越大,所含H2的物质的量也越大)。分析图像,既可说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n>Fe,又可说明两种金属的摩尔质量为Zn>Fe,理由是___________。例3(2020杨浦区二模)利用创新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一: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性质①写出编号a仪器的名称_____。②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③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在尖嘴处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_____。④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利用_____收集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时,关闭弹簧夹2,将红热的铁丝(图一)放入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实验二: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①用粉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利用A装置也可以制取CO2的原因是_____。②打开弹簀夹1、关闭弹簧夹2,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二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三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I、曲线1中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____。II、曲线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Ⅲ、比较曲线2与曲线3的差异,说明原因_____。IV、根据图三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A 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小于1体积B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C 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D 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V、实验室制取2.2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mol?(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知识点二 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2020宝山区二模)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直接手段,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两组化学实验。①探究中和反应放热实验Ⅰ.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Ⅱ.有同学认为甲不能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Ⅲ.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例2. (2022徐汇二模 在组装如图所示的装置前,烧瓶中添加了一种物质,胶头滴管中吸取了液体。实验时将胶头滴管中液体加入烧瓶,能观察到气球先膨胀再恢复原状的是选项 烧瓶中的物质 胶头滴管中的液体A CO2 NaOH溶液B 生石灰 水C 大理石 稀盐酸D 硫酸钡 稀硝酸A. A B. B C. C D. D知识点三 启普发生器,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2021·上海长宁·二模)关闭启普发生器的活塞后,能表示装置内大理石上方压强变化的图像是A.B.C.D.例2(2022·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某小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1)用图一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Ⅰ.该装置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请简述使反应停止的原理___________。例4.(2021·上海宝山·二模)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③E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装置E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F),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下图)。压强变化与实验现象或操作相对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序号 图像 实验现象或操作Ⅰ a-b 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Ⅱ b-c 大理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Ⅲ c-d 打开弹簧夹④实验室以锌和稀硫酸为原料,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E装置制氢气,若要制取0.1mol的氢气,需要9.8%的稀硫酸多少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四 金属与酸反应等,产生引起压强变化【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利用数字化设备采集瓶内气压,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如曲线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后,稀盐酸可能有剩余B.曲线①表示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C.比较b、c两点,说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D.a、b、c、d四点处的溶质成分相同例2(2022徐汇二模 不定向) 镁与稀硫酸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热,将一段表面有氧化镁层的镁带与过量稀硫酸在密闭容器中混合,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是B. 气体温度升高是造成BC段压强增大的唯一原因C. 90秒时镁带恰好完全溶解D. C点、D点、E点时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相同1(2021·上海闵行·二模)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无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了。(实验一)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证明化学反应发生,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实验二)加入 X 可验证稀硫酸与NaOH 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 是______。A.FeCl3 B. C.Na2CO3 D.(实验三)用气压传感器测得曲线1 和2,要证明CO2 与NaOH 一定发生了反应,左瓶中应加入______;曲线 1 变化平缓的原因是______。(反思)上述实验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证明______,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2(2022·上海黄浦·统考二模)能与下图中试管组合,搭建具有启普发生器功能的简易装置的是A. B. C. D.3.(2021·上海嘉定·二模)根据题意回答。③下图所示实验G中铁丝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④启普发生器中,加入液体的量不能太少的理由是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 15引起压强变化实验-2023年中考化学重难点复习精讲精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 专题 15引起压强变化实验-2023年中考化学重难点复习精讲精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