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治社会》教学设计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对象 高一下学期学生教材 分析 本框是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第八课第三框。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本课围绕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重在从宏观上说明建设法治中国的措施,国家提出来了“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主要探究了:法治国家的内涵,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法治政府的标准,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法治社会的内涵和怎样建设法治社会。学情 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首先,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有关立法的含义、和立法的的必要性等相关知识;但是整体储备较少,对科学立法的理解也有所欠缺。其次,从学习能力上看,该阶段的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缺乏法律应用的实际能力;最后,从请感角度看,学生对法律已经有了一定认同感和崇敬感,但对法律的认同感处于感性阶段,还有待教师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增强学生对法治社会的深层次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科学精神: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特征和要求,理解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2、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 难点: 1、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2、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教学 方法 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明白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自觉遵守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导入 展示本课整体框架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及本课三个框题在的作用。 播放视频“有法律撑腰,做自己的大英雄”公益广告,让学生感悟法治社会的重要性。新课 讲授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二、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要求得以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3、社会纠纷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 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2、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3、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课堂 总结 法律是治国重器,也是保障我们每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免受侵犯的防护盾。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真正树立起法治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护自己和他人,为法治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 板书教学 反思 1、本堂课的收获: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较高,课程完成度较好,习题检测结果良好。 2、失: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仍需教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各板块衔接不够自然流畅。 3、改进:调整授课顺序,力求各板块之间衔接流畅自然,引导学生思考,展开探究,做到详略得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