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三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复习教案课题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学科 道德与法治 授课者授课时间 2023. 授课班级 九4、5 教学准备 课件、2023中考先锋时事热点专题学习 目标 构建关于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的知识体系,体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加强记忆,熟练应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 构建知识体系,熟记重要知识点难点 迁移运用、能力提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语:12月4日为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2022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每年的12月4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以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活动,这已成为惯例。现行宪法1982年颁布施行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宪法与时俱进,修改完善,宪法理论、制度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完备。今天,让我们走进《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专题复习。 阅读材料,聆听教师讲解 以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引入复习专题,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核心知识梳理: 1.维护宪法权威。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建设法治中国。 4.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 5.国家监察机关。 6.国家司法机关。 热点命题解读 视角1 宪法精神 材料一 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为推进新时代宪法制度建设和加强宪法实施工作提供根本遵循。40年来,现行宪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们要以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为契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材料二 202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九个国家宪法日,12月4日至10日是我国第五个宪法宣传周。2022年宪法宣传周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宪法自觉,加强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材料三 弘扬宪法精神 彰显宪法权威 2023年3月10日上午,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宣读誓词。“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考点链接 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增强宪法意识。 问题设计: 1.设立国家宪法和宪法宣传周有什么重要意义? 2.正确认识我国宪法的地位。 3.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4.宪法和法律怎样规范权力运行? 5.青少年应怎样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视角2 依法治国 材料一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材料二 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共同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材料三 修改立法法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擘画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开启了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考点链接 ①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②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生活。 ③建设法治中国。 问题设计: 1.国家持续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说明了什么? 2.从“法治的价值”角度,说说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门立法的意义。 3.如何才能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 4.我国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新法新规有什么重要意义? 5.请你就如何更好地施行新法新规提出合理建议。 6.我们青少年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做些什么? 视角3 特殊保护 材料一 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对2022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进行梳理、回顾,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评选出“2022年度未成年人检察十大关键词”。这十大关键词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项报告、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未检业务集中统一办理、强制报告、入职查询、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家庭监护监督、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守护明天。 材料二 学校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商业活动 2023年3月23日北京市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审议了《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从突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强化网络保护责任、健全工作体系等角度,修订草案二审稿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规定。比如,在学校保护方面,修订草案二审稿增加了学校、幼儿园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商业性活动的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推销或者要求其购买指定的商品和服务。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修订草案二审稿针对未成年人所涉及的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打赏、算法推荐、在线教育,以及预防网络暴力等问题均做出了细致规定。 材料三 三部门拟规定严禁电竞酒店违规接待未成年人 2023年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起草的《文化和旅游部 公安部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电竞酒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就加强电竞酒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严禁电竞酒店违规接待未成年人。3月17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考点链接 ①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②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政府保护、网络保护。 ③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设计: 1.我国的哪些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表明了什么? 3.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有哪些? 4.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是否意味着享有特权,违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5.未成年人如何对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特殊保护权利? 教师小结: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专题主要涉及教材知识链接:(七下第九、十课,八上第二、五课,九上第四课) 三、模拟演练:(备注:答案均在课件中呈现) 部分模拟题深解读: 1.(2023 山东济南 统考二模)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强调要以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为契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 C ) ①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②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监督 ③维护宪法权威,杜绝一切犯罪 ④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D.创新创造 2.(2023 安徽滁州 统考二模)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会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修订立法法( C ) ①有利于规范国家立法制度 ②有利于健全立法体制机制 ③完全由国务院主导完成 ④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④③④ 3.(2023 云南昆明八中 校考二模)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对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有重要意义。这部法律的通过( C ) ①体现我国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方略 ②体现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④能够有效保护公民避免电信诈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 广东汕头 统考二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让人谈虎色变,刷单、冒充公检法、骚扰电话和短信、虚假链接,困扰着人们生活的安宁、财产安全和经济安全。2022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打击网络诈骗违法犯罪。 (1)请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提两点忠告。 (2)对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同学小治说:只要提出钱的陌生电话不接,陌生网络链接不点,中奖的信息不回,我就不会被骗了,此法对我作用不大,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小治同学的说法进行评析。 【答案】(1)从道德角度:做人要树立诚信意识,在社会活动中做到诚实不欺;提高网络媒介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法律角度:做人要有法治意识,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2)该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①《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实施,为打击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②该同学做法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表现。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需要我们学会辨别,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但行为不能过于偏激,网络丰富人们的生活。③反电信网络诈骗,既要法律规范,又要学会自我保护。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大对诈骗者的打击力度;社会更要加强反诈骗的宣传教育;公民要学习识别反诈骗的方法;要加强对公民的法治和道德教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教学小结(略) 回忆课本知识,找出相关知识点,试图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阅读材料,聆听教师讲解,思考回答问题 完成中考先锋时事热点专题P15—18命题预测中选择题部分 通过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建立,培养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链接时政热点,对核心的重点知识进行科学梳理,突出关键词,利于学生有效识记 贴近中考要求,限时实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解题能力和答题速度课堂小结 答题方法的归纳布置作业 识记背诵本专题重要知识点;完成中考先锋时事热点专题P17、18非选择题教学反思 本课复习专题为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内容涉及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部分知识。宪法知识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且2022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因此关于宪法和法律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中主要侧重帮助学生提高熟练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试解题能力,在时政热点新闻解读过程中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初步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