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9.1 电荷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一、电荷1.电荷的发现过程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命名了正电荷与负电荷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写下“顿牟掇芥”一词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一、电荷2.正、负电荷(1)概念: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符号Q或q。(2)单位:库仑,符号为C。(3)标矢性:标量。3. 电荷量Qq1=5C,q2=-8C,总电荷量?验电器一、电荷静电计二、起电的方式2.摩擦起电1.接触起电相互接触的物体带上电荷的现象3.感应起电1、接触起电接触后再分开+Q+Q接触后再分开+Q-3Q-Q-Q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Q Q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正电)(不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中性)(负电)(正电)2.摩擦起电为什么是玻璃棒失去电子?3.感应起电(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金属的微观结构模型★起电过程:二、起电的方式(1)靠近(2)分开(3)撤离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能否解释一下刚才的静电飞花现象?++++++------例题1.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并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都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闭合B.把C移近导体A,再把A、B分开,然后移去C,导体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导体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把C移近导体A,先把导体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例题2:如图所示,放在绝缘支架上带正电的导体球C,靠近放在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导体AB,导体B端用导线经开关接地,现把开关先合上再断开,再移走导体球C,则导体AB ( )A.不带电 B.带正电C.带负电D.不能确定C 二、起电的方式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是什么?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实质:靠近导体一端因为带电子过少而带正电,另一个端因电子过多而带负电+++---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三、电荷守恒定律1. 表述一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近代物理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带电粒子可以产生或湮没。例如,一个高能光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可以同时湮没,转化为光子。不过在这些情况下,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湮没的,两个粒子带电数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而光子又不带电,所以电荷的代数和仍然不变。三、电荷守恒定律2. 表述二概念:最小的电荷量(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符号:e数值:C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元电荷不是电荷,它指的是电荷的电荷量四、元电荷1. 元电荷密立根 Millikan(1868-1953)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的比值,叫做电子的比荷(荷质比)电子的质量所以电子的比荷四、元电荷2. 电子的比荷1.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A. B、C球均带负电B. 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C. 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个不带电D. B、C球都不带电C典型例题典型例题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1-1-2所示,现使b带正电,则( )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即把a排斥开ab图1-1-2B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