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
[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思维能力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知导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 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 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 、守诚信、崇 、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 、见义勇为、 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 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
2.影响
(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 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也是我们最深厚的 。
三、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1.原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 ,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2.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正确态度:我们要坚持 、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 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 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 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易错提醒】
1.中华文化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4.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扶危济困、守诚信、促进社会和谐、尚和合、求大同等。
5.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6.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7.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8.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直接拿过来就能够运用的文化。
9.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0.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的文化,与之彻底决裂。
合作探究一
年终岁尾,辽宁省文艺舞台好戏连台。京剧《珠帘寨》,京剧折子戏专场《林冲夜奔》《金玉奴》《闹朝扑犬》以及京剧名家常东演唱会,越剧《西厢记》《香罗记》陆续上演。满族贴绣技艺、满族荷包制作技艺等传习活动进入社区。“曲苑流芳 薪火相传——刘兰芳评鼓书专场展演”在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馨苑剧场上演。
(1)你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吗?你对哪方面感兴趣,为什么?
(2)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二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也是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发现。三星堆遗址当时被意外发现后,迅速吸引了海内外学界的极大关注。自20世纪起,考古学家就在不断地对其进行发掘和研究。从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房屋遗迹,以及出土的文物,有力地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也使得我们从中了解到我国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从三星堆里面出土的文物,有各类玉器、青铜器等等,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文物上面有着一些奇怪的符号,还有着繁复的花纹,而且造型都很独特。面具的造型虽然让专家很在意,但专家们真正在意的是制作工艺,因为这些面具,可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在5 000年前,古蜀人竟然可以使用青铜技术,制作出这些奇特的面具出来,不由得让人对于古蜀国的制造技术感到惊奇。
(1)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为什么会引起海内外学界的极大关注?
(2)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惠民安民利民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有价值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巩固提升】
1.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  )
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期,北京调整了千余处公交车站名称,其中多处恢复了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如“祈年大街北口”站改为“打磨厂”站,“龙潭路西口”站改为“东四块玉”站,“东花市大街”站改为“铁辘轳把”站……老地名的恢复留住了一份念想。公交站“唤回”老地名(  )
A.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表达,说明文化根源于人们的情感需要
B.是对城市历史印记的保留,能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C.是对地名文化意义的挖掘,延续并且增强了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
D.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融合了城市发展新理念与民族传统精神
3.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
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北京拥有故宫、国家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自然、天文等专门博物馆,钱币、戏曲等内容专精的博物馆以及众多的名人故居。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打造“博物馆之城”(  )
①旨在恢复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的积累
②可推动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通,实现文化趋同
③能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④有利于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蕴含的文化道理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挥积极作用中传承发展
③中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导学案答案
【新知导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影响
(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1.原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2.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正确态度: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易错提醒】
1.中华文化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
纠正: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纠正: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4.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扶危济困、守诚信、促进社会和谐、尚和合、求大同等。
纠正: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属于核心思想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属于中华人文精神;扶危济困属于中华传统美德。
5.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纠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6.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纠正: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7.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纠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8.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直接拿过来就能够运用的文化。
纠正: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传统文化不是我们今天直接拿过来就能够运用的文化。
9.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纠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0.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的文化,与之彻底决裂。
纠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合作探究一
答案 (1)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列举其中一方面表述。
(2)唐诗宋词、书法、戏剧、中医、春节习俗等。
合作探究二
答案 (1)原因:首先,三星堆的这段历史完全不见于文献记载,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发现揭示出一个前所未知的区域文明。其次,三星堆的考古发现重构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图景。三星堆的考古发现让我们认识到,在中原的商周文明之外,长江上游同时存在着一个独具特色、可以和同时代的其他文明相媲美的区域性文明。因此三星堆的发现和其他很多重大考古发现一样,改变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图景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观。再次,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及其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三星堆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显示出沟通、交流之于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意义。最后,从新石器时代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到秦汉王朝统一巴蜀,成都平原延续了2 000多年的区域性文化汇入统一的秦汉文明。考古学揭示的一个特定区域的历史,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
(2)特征: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三
答案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2)当代价值: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惠民安民利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的理念,能够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或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巩固提升】
1.答案 C
解析 材料未体现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①排除。文化的统一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不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③排除。②④正确。
2.答案 B
解析 文化根源于社会实践,A错误。公交站“唤回”老地名,其目的是延续城市历史与文化,延续历史的脉络与印记,厚重城市文化底蕴,而不是延续并且增强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C排除。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味发展,况且公交站“唤回”老地名与城市发展新理念没有关系,D排除。B符合题意。
3.答案 C
解析 中华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显现,“通过传播,方显价值”说法过于绝对化,①错误。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表明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正确切题。材料未体现“顺时而变”,④排除。故本题选C。
4.答案 D
解析 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恢复传统文化”说法错误,①排除。文化交流融合,但不可说文化趋同,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5.答案 A
解析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因而,中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中华文化的创新,而不是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说法错误。④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①②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