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导学案
[课标要求]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科学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公共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新知导学】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
(1)依据:必须按照 的特点和要求。
(2)转化:对传统文化中有 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 和 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3)目的:使之与 相适应、与 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
(1)依据:必须按照当今时代 和 的进步和发展。
(2)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 、拓展和 。
(3)目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 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勤劳勇敢、 的伟大民族精神。
2.核心: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作用
(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 。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 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 精神的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丰富与发展
(1)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 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 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 ,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 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5.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易错提醒】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3.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4.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合作探究一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不会静止不动,它一定要生长、要发展。这个过程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过程。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守成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将其化为自己的营养,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合作探究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回眸此次疫情“大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现出强大生命力;而在抗疫斗争中产生的伟大抗疫精神正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抗疫精神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在战胜大灾大疫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的丰富和延续。可以说,抗疫精神既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二者交相辉映,形塑了“伟大抗疫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形态。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伟大抗疫精神既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的理解。
(2)在“中国战疫”中,年轻一代交出了亮丽答卷。某班级拟以“青春·责任·奉献”为主题举办班会,请你为这次班会准备三条发言提纲。
【巩固提升】
1.某研究中心创立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既可以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又可以将大部头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知识图谱,如从《宋元学案》中自动提取“弟子”“家学”“交游”等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宋代学术关系网络图”,让古籍“活起来”。这说明(  )
①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收集、选择、传递和储存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良莠并存的中外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③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文化创新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为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誉近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的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内涵和表达形式
③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④在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如今人工智能热潮兴起,机器人也能对春联、手书春联、行“飞花令”等等。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
A.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B.弘扬时代精神,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C.维护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D.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导学案答案
【新知导学】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
(1)依据: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2)转化: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3)目的: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
(1)依据: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2)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3)目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作用
(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丰富与发展
(1)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5.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易错提醒】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纠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纠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3.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纠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创造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
4.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纠正: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合作探究一
答案 (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批判继承,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增强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合作探究二
答案 (1)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③伟大抗疫精神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和强大精神动力。
(2)用责任点亮青春,用奉献完善生命;勇于担当,贡献青春力量;心系人民,绽放青春光彩。
【巩固提升】
1.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收集、选择、传递和储存,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③正确。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②排除。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排除。故本题选B。
2.答案 C
解析 现代传媒只是传播文化的手段,并没有丰富民族精神的功能,①排除。革命题材电视剧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表明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③符合题意。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3.答案 C
解析 要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②错误。题干旨在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③错误。
4.答案 D
解析 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推陈出新,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D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不能相互转化,A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B错误。题干侧重强调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强调传统文化的稳定性,C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