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荐文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荐文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

资源简介

此岸是麦子, 彼岸也是麦子
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号啕,之后在泥泞 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
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母亲抡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 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
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惭愧,还是悲伤。
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 家里一片静寂。 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 心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我没 吃到晚饭,肚子饿得咕咕乱叫。
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 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又羞于说 出口的样子,最后只笨拙地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 走向那条河。
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 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
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
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 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 ,一下子安静下来, 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
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 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 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尤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奖状 或者笔记本什么的) ,母亲会变得温和 。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 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 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 别的笔名—— 第叁条岸。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 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 的感觉 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 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 … … 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 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 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 失方式。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 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 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 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 … … 我企图把那些碎片拼接起来,可母亲的话一 次次挤进来,让我的拼接变得很艰难。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
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 灿灿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 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 着。
我一下子确定 ,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 ,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 ,就是我的父亲。
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 亮。
我背着那本诗集 , 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 。河床并不宽 ,此岸是麦子 ,彼岸也是麦 子 。 阳光跳跃 ,麦子一片金黄 。我恍然 ,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 ,而不是油菜 花。
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 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 我的膝盖。
突然 ,我看到了母亲 。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 ,右手拿着一把镰刀 ,摁在自己的脖颈 上。她的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 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 直到看到一条鲜红的血线,从母亲的脖颈上流下来,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 那条河。
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 地上的麦子》。
A . 小说写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号啕”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 ,是现实生活 的艰难让她变得歇斯底里。
B .在“我”关于父亲的一些回忆中,麦子是背景,是家庭矛盾的焦点,也是“我”与父亲精 神联系的纽带。
C .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语文外下滑得厉害,母亲认为与“我”痴迷于读诗和写 诗有很大关系。
D . 父亲在“我”的生活中缺位,但他的影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却无处不在,这一切都因 为父亲基因的作用太强大。
7 .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小说主要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而“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 模一样的母亲”给人亦真亦幻之感。
B .母亲告诫“我”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第三条路”与父亲的笔名“第叁条岸”之间存在一定 的照应和矛盾关系。
C .后来“我”发现父亲离家时不是消失在“油菜花”里,而是消失在“阳光下的麦子”里,“麦 子”与“油菜花”营造了诗意氛围。
D .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我”成长的疼痛与忧伤,青春的梦想与叛逆,娓娓道来, 真切而包含深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8 .英国作家爱德华 · 摩根 ·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 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个 概念 ,“圆形人物”的性格较为复杂,而“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小说中的“母亲”符 合“圆形人物”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 .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6 .D 。“都因为父亲基因的作用太强大” ,说法过于绝对。
7 .B 。“第叁条岸”和“第三条路”之间存在照应和近似的关系,且文中并未明确诗集的作者 就是我的父亲。
8 . ①勤劳 、 坚强 。失去了丈夫的“母亲”没有哭泣,而是“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 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
②爱子心切 。“我”“每次得到奖励,母亲会变得温和"和面对“我”的离家出走以死相劝。
③功利世俗 。母亲不理解丈夫和儿子沉迷诗歌,认为是不务正业,要求儿子“要么好好 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④情绪化 。她对父亲“嚎啕”“扑”“砸” ,对我“吼”“撕碎”“拿着一把镰刀,摁在自己的脖颈 上”“嘶喊” 。(答出一点给2分,单答一方面不超过4分,共6分)
9 . ①“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
②“麦子”寄托着“我”对超越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
③“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 远影响。
④“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
(每点2分,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