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攻关 以“生态恢复”例说人与环境的综合考查(共50张PPT)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点攻关 以“生态恢复”例说人与环境的综合考查(共50张PPT)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情境导入
五缘湾湿地公园是厦门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区,被称为厦门的“城市绿肺”,是人工修复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功范例。五缘湾湿地修复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现场保留一些单一的木麻黄、果林和朴树林,生态系统整体脆弱。
问题二:五缘湾湿地存在一些砖厂、电镀厂、村庄和农田,很多工厂废水、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残留物直接排放到湿地中,“水华”频繁发生,水体污染严重。
问题三:受海水影响,涨潮的时候海水倒灌,导致湿地内的水含盐量偏高。
修复目标:通过水体的整治和植物的补充种植,改善水环境和增加植物郁密度,从而改善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鸟类及其他生物,修复湿地生态的多样性,使其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为人们提供一个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宣传湿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场所。
探究问题
(1)五缘湾湿地修复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填“高”或“低”),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被单一,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低
[解析] 五缘湾湿地修复前,只有一些单一的木麻黄、果林和朴树林等,植被单一,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低,生态系统整体脆弱,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低。
(2)“水华”频繁发生与水体中_______(元素)的增多直接有关,“水华”频繁发生
会导致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

正反馈
[解析] 水华是水体中 等元素增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华”频繁发生会导致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3)五缘湾湿地进行植物的补充种植时,对植物的选择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
选择当地原有植被、耐盐碱植被;污染物净化能力强,这些植物有各自的生态位差异,它们之前可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
协调和自生
[解析] 五缘湾湿地进行植物的补充种植时,结合题干问题三中导致湿地内水分含盐量偏高的情况,应选择当地原有植被或耐盐碱的植被;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和自生原理。
(4)人们对五缘湾湿地的修复是否属于演替?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五缘湾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群落
[解析] 根据题干修复目标可知,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五缘湾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群落,这属于演替。
考法一 基于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考查群落演替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该类命题往往给出进行生态恢复的生态系统,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或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进行考查,要求考生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解答。
题型解读
典例1 (2022·滨州模拟)黄河三角洲受土地资源开发、石油开采和土壤盐碱化等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退化严重。人们对甲、乙、丙三个试验区域实施不同修复措施,3年后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生态修复措施 完全自然恢复 修筑堤坝,堤坝上栽植本土护坡植物,每年注入淡水 人工栽植杨树、白蜡和杨树—白蜡混交林,每年注入淡水
植被物种数/种 18 27 37
优势种 碱蓬、柽柳 芦苇、白茅、柽柳 野大豆、芦苇、白茅、茵陈蒿、节节草、泥胡菜
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植被类型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造成甲、
乙区域植被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______
演替。
水平
盐碱度
次生
[解析] 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植被类型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造成甲、乙区域植被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盐碱度。生态修复过程中,由于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因此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2)黄河三角洲湿地中每种生物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不同生
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的结果。
协同进化
[解析] 略。
(3)藻类在湖泊中大量繁殖,导致水华,对当地生物及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造成
当地的____________降低,鲢鱼和鳙鱼可以滤食水体中的藻类,投放这些鱼类可以
有效改善当地环境。在湖泊中投放鲢鱼和鳙鱼能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食性
鱼类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和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生物多样性
增加了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其自我调节能力
消费者,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藻类在湖泊中大量繁殖,导致水华,对当地生物及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造成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在湖泊中投放鲢鱼和鳙鱼能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增加了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其自我调节能力。植食性鱼类属于消费者,作用是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恢复就是恢复系统的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生态恢复实质上就是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过程,这个过程使生态系统可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场合下都能够或必须使恢复的生态系统都是原先的状态,生态恢复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达到系统自我维持状态。
群落的自然演替机制奠定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群落遭到干扰和破坏,它还是能够恢复的,尽管恢复的时间有长有短。
知识补漏
演替可以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发生。无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加以调控,从而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基于上述理论,恢复生态学获得了认识论的基础,即恢复生态学是在生态建设服从于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群落演替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状态。
对点练1 (2022·聊城一模)塞罕坝历史上曾是一处绿洲,由于大肆砍伐,绿洲逐渐变成了树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芜之地。1962年,国家批准在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成为了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1)从绿洲退化为荒芜之地,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重建人工林生态系统后,野生动植物也随之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类型被取代了
大量的林木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从绿洲退化为荒芜之地,群落类型被取代了,故发生了演替。重建人工林生态系统后,由于大量的林木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等条件,因此野生动植物也随之增多。
(2)塞罕坝平均海拔 ,年均气温 。若你是林场建设者,人工造林时
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被破坏生
态系统的关键环节是植被恢复,这是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
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
[解析] 生物与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根据协调原理,在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尽量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以使其能适应当地环境。生产者的作用是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
(3)塞罕坝林场提出了“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念,
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方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原理。
整体
[解析] 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此塞罕坝林场提出了“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念,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方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
考法二 以“生态恢复”为背景,考查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的原理
此类命题往往给出具体的生态系统,叙述对该系统进行人为干扰后恢复原状的情况,要求考生对人为干扰的措施所依据的原理进行综合判断。
题型解读
典例2 (2022·青岛一模)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与其体内的虫黄藻
构成了独特的互利共生关系,后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生长提供有机物。珊瑚
礁不仅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卵、繁殖、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还为人类社会
提供了渔业资源、旅游观光资源等。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正经历着大
规模的退化,仅有 的珊瑚礁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
(1)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时,若发现某一种珊瑚出现的频度
最高,可初步确定其是该群落的________。
优势种
[解析]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若某一种珊瑚出现的频度最高,可初步确定其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2)珊瑚生长对水质要求很高。填海施工会产生大量的悬浮及沉积泥沙,影响珊
瑚礁的生长,请分析施工产生的泥沙引起珊瑚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沉积物较多,覆盖在珊瑚表面,导致珊瑚窒息死亡;悬浮物浓度较高,影响珊瑚共生藻的光合作用,珊瑚缺乏能量来源而死亡
[解析] 略。
(3)水质富营养化也是珊瑚礁退化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随着水质富营养化程度
的加深,大型海藻覆盖率呈上升趋势。请据此分析水质富营养化导致珊瑚礁退化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质富营养化引起大型海藻的大量繁殖,大型海藻在与虫黄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导致珊瑚礁退化
[解析] 略。
(4)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符合“自然恢
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不仅要考虑
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______原理。
自生
整体
[解析]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依赖的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生态工程需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
对点练2 宁夏渝河流域一度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意排入河流,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渝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失调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综合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等途径对渝河流域的生态进行治理和恢复,渝河流域生态达到空前的良好发展势态,栽种的杨、柳、柠条、沙棘、柽柳等植物可以防止人畜进入渝河流域,保护环境,动物的种类大量提升,渝河流域的小气候达到了人们宜居的环境状态,生态农业的效益逐年提高,进一步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渝河流域生态治理前,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通过绿色植物进入生态系统时,
伴随暗反应中能量固定而发生的物质转变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中草食性鱼类粪便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属于
第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结合生成 ,在 、ATP的作用下, 生成有机物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活污水
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时,进行暗反应过程中, 结合生
,在 、ATP的作用下, 生成有机物,从而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河流中草食性鱼类为第二营养级生物,它们产生的粪便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属于上一
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渝河流域生态治理过程中,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了生态农业的效益,这体现
了______的生态原理。移种的沙棘、柽柳可以防止人畜的进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具有______价值,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
间接
移种的沙棘、柽柳可以防止人畜的进入,可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渝河流域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恢复环境,又要发展经济,这体现了整体原理。移种的沙棘、柽柳可以防止人畜的进入,对环境和生态进行有效保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渝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进行综合养殖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
能够有效降低流行病害的发生率。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流行病害的发生率
有效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渝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增加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有效降低流行病害的发生率
[解析] 渝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所以综合养殖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降低流行病害的发生率。
(4)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栽种的杨、柳、柠条、沙棘、柽柳等植物都是当地
的原有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对渝河流域生态系统生物生存造成威胁,从而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其次由于温度、湿度、光照等原因,外地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渝河流域种植
[解析] 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栽种的杨、柳、柠条、沙棘、柽柳等植物都是当地的原有物种,能有效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同时也可以避免外地物种因不适合在渝河流域种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专题训练
1.(2022·海南卷)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包括霸王岭、鹦哥岭、五指山等片区。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_____,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
暖。

[解析] 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 ,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
暖。
(2)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丰富、景色优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
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
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外,还可建立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直接
种子库、基因库
[解析] 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外,还可以建立种子库、基因库等。
(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
该价值主要体现为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如固碳供氧、____________________(答
出2点即可)。
防风固沙、水土保持
[解析] 生物多样性具有的间接价值表现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供氧、调节气候等。
(4)生活在霸王岭片区的中国特有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
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数
量减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
对栖息地的丧失,应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以增加海南长臂猿
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片化,应建立__________,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
栖息地连成片。
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食物和栖息空间减少,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的机会增加,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死亡率升高
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态廊道
[解析]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种群的生存环境恶劣,食物和栖息空间减少,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的机会增加,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死亡率升高。针对栖息地的丧失,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片化,应建立生态廊道,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增加种群间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
2.(2022·淄博二模)在黄河入海口处,黄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形成扇形冲击平原,即黄河三角洲。下图表示对黄河三角洲不同群落优势种(对群落结构起明显控制作用、具有竞争优势)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冲击平原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种群密度最大
的物种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优势种。
样方法
不一定
[解析]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调查冲击平原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群落中的优势种不一定是种群密度最大的物种。
(2)随着新淤积层在向海洋方向的持续推移,在淤积层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
___,演替时优势种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碱蓬→柽柳→芦苇
[解析] 随着新淤积层在向海洋方向的持续推移,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因此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据图可知,演替时优势种的变化为碱蓬→柽柳→芦苇。
(3)在黄河三角洲的土壤中,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随着高程的增
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增加,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盐度
生物的生存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解析] 据图可知,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群落的分布主要是水平结构,该地区的土壤中,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盐度。随着高程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增加,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的生存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4)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固碳、供氧、制造有机物、调节气候
[解析]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固碳、供氧、制造有机物、调节气候等。
3.(2022·广州测试)岭南先民为应对洪涝灾害和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在河涌区域挖沟排水、堆泥成垛,并在垛基上种植果树,形成了岭南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岭南垛基果林”。某地曾为“垛基果林”,因水质恶化、河涌淤塞,生态功能退化。经近十年的修复与保护,该地区重现了“河涌水流果林间,河泥堆起肥林田,鱼仔河涌水窦现,鸟栖芦荡滩涂涟”(水窦:河道的出入口)的典型风貌。回答下列问题:
(1)和化肥相比,河泥中的有机腐殖质作为林田肥料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止土壤板结;有机腐殖质被分解者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垛基果林”的恢复是______演替的结果。“垛基果林”生态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的
疏浚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次生
间接
[解析] “垛基果林”生态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的疏浚功能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由于垛基上的果树密度太大,林下草本植物种类稀少。通过对果树进行适度
疏伐,恢复林下草本植被,吸引更多的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和以草籽为食的鸟类,植
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与______有关,而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与________________
有关。
光照
食物与栖息空间
[解析]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4)某调查团队在该地核心保育区分别使用马氏网(一种靠近地面的固定捕虫网)
及埋罐(埋在泥土下,开口与地表平齐的诱捕装置)采集到同一种小动物。而研究
人员在该区域多次用灯诱捕,均未采集到该物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物种可能常在地面或地下活动,有避光习性
4.(2022·武汉调研)神农架川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物种和国家濒危物种,研究者首次在湖北神农架发现川金丝猴种群,随后我国在神农架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禁止人类猎杀、加强栖息地植被保护、食物匮乏期人工补食等。下表表示研究者在不同时期调查神农架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调查年份 1990年 2006年 2019年
种群数量 501只 1282只 1471只
(1)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数量最终可能
呈现“___”(填“ ”或“ ”)形增长。

(2)成年神农架川金丝猴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性发出的叫声,属于______信息。
综合以上信息,从生物之间关系的角度推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______
__________(答出两点)。
物理
捕食、种内竞争
[解析] 从生物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捕食、种内竞争。
(3)栖息地破碎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
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隔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
块的过程。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
增大
栖息地破碎化导致每块栖息地面积变小,被捕食高风险区占比变大,种群被天敌捕食的压力增大
地理
遗传
并可深入某一固定深度(如图所示)。结合以上信息分析,栖息地破碎后,神农架
川金丝猴种群受到天敌捕食的压力会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栖息地破碎化还导致神农架川金丝猴形成不同种群,产生______隔离,
从而影响基因交流,导致______(填“遗传”或“物种”)多样性下降。
[解析] 结合题图分析,栖息地破碎化导致每块栖息地面积变小,被捕食高风险区所占的比例增大,种群被天敌捕食的压力增大。栖息地破碎化还会导致地理隔离产生,地理隔离产生后,不同区域的神农架川金丝猴不能进行交配,从而影响基因交流,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
5.(情境创新)图1为巴拿马运河区的 湖食物网示意图。丽鱼是亚马孙河流域
的一种本地鱼,曾偶然地被带入了巴拿马运河区的 湖,随后生态学家对
湖的生物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研究。
(1) 湖的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丽鱼既是一种可食用鱼
类,又是一个捕食者,它的存在对当地鱼类种群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对群落结构的
影响也非常大。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极为少见或已完全消失,丽鱼取代北
梭鱼成为一个顶位肉食物种,也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
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见踪迹。从群落角度分析,引入丽鱼后对 湖的主要影
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生物(种群)
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
[解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湖的所有生物
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丽鱼的引入,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极为少见或已完
全消失,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
见踪迹,使 湖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
(2)科研工作者对 湖中丽鱼生态位进行了持续研究,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
生态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的丽鱼能更好地在新生境中定居下来并迅
速增长,其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曲线呈“ ”形。但一段时间后,种群呈“ ”形增
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图1、图2推测,在 湖中,成年丽鱼
最初主要是捕食___(填图中字母),造成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解析] 丽鱼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曲线呈“ ”形,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故一段时间后,丽鱼种群呈“ ”形增长。据图可知,北梭鱼、黑燕鸥直接或间接以 为食,成年丽鱼最初主要捕食 的减少导致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
(3)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这需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
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等生态学
基本原理。采取物种的重新引入和生境的恢复或重建等一系列的措施,以便能够再
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自然群落或生态系统。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排除
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入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
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协调、循环、自生
(合适的)种类和比例
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即可)
[解析] 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所做的生态恢复工作,应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排除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入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合适的)种类和比例,以达到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即可)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