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庆名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27小题,共150分,共6页。2.考试时间:150分钟3.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题。材料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 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 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 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 上的“师”。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 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材料二: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 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 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 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材料三: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 性。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 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 育的目的。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B.《论语 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语文试题第 1 页 共 6 页C.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D.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B.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D.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B.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C.一民之轨,莫如法D.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6分)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否能证明本文中关于教育的相应 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薄奠(节选)郁达夫五月中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 了,所以只好步行。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 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 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 句。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 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 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 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 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 气啊?”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 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语文试题第 2 页 共 6 页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 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 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 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 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道他……他是自家沉河 的呢,还是……”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 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 “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 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 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 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 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悲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我”听了车夫的-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 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 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6分)语文试题第 3 页 共 6 页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 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 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 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 恨熊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C.“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D.“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郡内的长城,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B.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D.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2)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开愁歌①李贺语文试题第 4 页 共 6 页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15.“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课内文言文知识点考查(20分)17.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D.始速.祸焉 速:招致18.下列句中加点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思厥先祖父. B.秦人不暇.自哀C.其实.亦百倍 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洎牧以谗诛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苟以天下之大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2分)A.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度.义而后动 度:估计,考虑B.而议事每.不合 每:每次C.辟邪说,难壬人.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持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则智者尽其.谋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6 页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失其所.与,不知D.则思知止以.安人 虽董之以.严刑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2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为长者折枝. B.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盖.亦反.其本矣C.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罔.民而可为也2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③拔剑撞而破.之 ④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头发上.指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可得闻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王坐于.堂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四、写作(6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ChatGPT是Open AI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它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能回答后续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假设,拒绝不适当的请求;还能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等。面对人工智能ChatGPT火爆全球,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带来了科技的便利,是人类的福音;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或将给人类带来威胁;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福还是祸,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第 6 页 共 6 页答案1.C(解析:“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错。原文是“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并不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许多人”。2.B(解析:A.“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错。原文是“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C.“产生敬畏之心”错。原文是“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可见是廉耻之心,并非敬畏之心。D.“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错。原文说“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3.A(A.项意思是,(成为贤人)要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的浩然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此处“法”为效仿之义,不是法治的意思,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B项意思是,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主张法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C项意思是,统治老百姓最好的办法没有比推广德行、施行德政、宣扬道德更好的办法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项意思是,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犯了死罪,也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强调的是“以吏为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4.①材料一的论证结构为“总分”结构。②开头总写,并表明了全文观点: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③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以法为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以吏为师”的内容和缺陷。(解析:材料一开头即亮出观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表明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三段讲“以法为教”,首先阐明其来源于商鞅,再说明韩非对他的发展,阐明其内涵是“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还有其作用“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四段是过渡段,由“以法为教”过度到“以吏为师”;五、六段讲“以吏为师”,阐述了它的内容“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也说明了它的弊端,“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5.①孟子所说的道理是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②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也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观点体现的材料二中儒家的教育主张,《庖丁解牛》中庄子的观点体现的是材料三中道家的教育主张)6. B 7. C8. ①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衬托出车夫生存的艰辛。车夫靠艰辛的拉车工作来养活家人,洋车有一点损坏就要受到洋车租主的剥削,洋车的存在衬托着车夫生存的艰辛。②洋车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车夫希望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旧车,这样能够免掉车行的租钱,洋车代表着车夫的希望与梦想。③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车夫死后,“我”受到车夫妻子的请托,用纸糊的洋车代替车夫生前无法得到的洋车,它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9. 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薄奠”。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最后一段描写了街上的红男绿女凝目着“我”和车夫的家人去祭奠的情形,他们的淡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上层阶级的痛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错误。小说在对“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中,主要突出的是车夫命运的悲惨,文本内容并未表现“我”命运的凄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分析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愤。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洋车这一物象的作用,且具体说明了要分析洋车“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答时就要着重分析洋车这一物象与车夫之间的关系。首先,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车夫靠拉洋车来挣钱养家,但他“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租主挑剔洋车的毛病让车夫赔钱,借此对车夫进行压榨,洋车的存在衬托了车夫生存的艰辛;其次,根据车夫说的“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可以分析出洋车寄托着车夫美好的追求,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最后,“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根据车夫妻子的话,可知车夫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买洋车,但他到死都没有实现,所以“我”和车夫的家人用纸糊的洋车去祭奠车夫,洋车因此寄托着“我”与车夫的家人对车夫的哀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分析小说重要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然后再回到原文,具体对原文最后一段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讲的是“我”与车夫的家人带着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去给车夫上坟,与文章的标题“薄奠”形成照应;从人物上看,最后一段写了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我”和车夫的家人的情形,“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他们与车夫妻子“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冷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对比,使车夫一家人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从主旨上看,“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文章最后“我”想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叫骂的内容直接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慨叹和同情,深化了文章主旨。10.A(句意: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义帝”是“立”的宾语,“天下共立义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于江南”是“放杀义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11.C(解析:C.“含义相同”错误。设置/留下,丢下。A.正确。B.正确。D.正确。跟随/使动用法,使……跟从)12.D(解析:“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原文“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意思是“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可见汉王听取韩信“及其锋而用之”“争权天下”,先是在陈仓与雍王大战,后是在好畤与雍王交战,最后才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因此“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13.(1)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踮起脚尖盼望着回到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得分点:“山东”,崤山以东;“跂”,踮起脚尖;“归”,回到家乡;“乡”,通“向”;“东乡”,向东进军。(2)于是(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早些动身,群臣渐渐背叛了义帝。得分点:“使使”,派遣使者;“趣”,同“促”,催促;“稍”,渐渐;“倍”,同“背”,背叛。参考译文:四月,在项羽旌麾之下罢兵散归,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汉王回国,项王派兵三万跟随,他们离开后就烧断栈道,以防备诸侯军和匪徒的袭击,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那些将领和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东方。韩信劝汉王说:“项羽封有功的各个将领为王,大王您独自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跂踵盼望回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项羽出了函谷关,派人迁徙义帝。说:“古代做帝王的统辖千里见方的土地,必须居住上游。”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快走,群臣渐渐地背叛了义帝。项羽就暗地里让衡山王、临江王袭击他,把义帝杀死在江南。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二年,汉王东出略取城邑,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投降了。韩王郑昌不愿归附,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将领中以一万人或一郡投降的,封给一万户,整修河上郡内的长城。各处原来的秦朝苑囿园池,都让百姓开垦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有罪的人。汉王出函谷关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父老,回来后,张耳来见,汉王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二月,下令废掉秦社稷,改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关渡过黄河,魏王豹率兵随从,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设置河内郡。汉王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洛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汉王,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汉王。汉王听了,袒臂大哭。于是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派遣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14. C 15.D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浮云悠闲”错误,诗中“壶中唤天云不开”的“云不开”应该是“浮云蔽日”的景象。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情感的鉴赏能力。“临歧击剑生铜吼”中写“击剑”这一行动,重在抒情。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吼”字是拟物,也是拟人,剑本来是不会“吼”的,这里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句首的“临歧”二字,含有哭穷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条路好。事实上眼前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这一句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写自己因与军帅不合,拂衣弃职而去,表达的是决绝之情。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是说从军应该选谁呢,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表达是战场激烈的场面。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拔剑而舞,击剑而歌,作者借击剑发泄内心的愤懑;“青云路遥心奈何”,表达作者抱负难以实现无可奈何之情。该诗句的情感与“临歧击剑生铜吼”抒发情感相近。故选D。16.(1)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7.B 18.B 19.A 20.D 21.B 22.C 23.C 24.B 25.D 26.A27. 审题:作文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介绍ChatGPT这种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功能,第二层是由此引发出的三种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但这三种看法不能包含所有人的看法,作文材料仅是列举了这三点。第一种观点是肯定了人工智能在科技方面的巨大作用,包括在日常生活、各种工作场景中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与工作方面的运用,如减轻人们工作负担,降低工作成本,服务于人类等。第二种观点否定了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或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如因为人工智能算法出错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等。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人工智能究竟是福是祸,决定权在于人类,即人类要用好人工智能。“用好”的意思是发扬其优点,规避其风险,让人工智能为人类所用,而不是让人工智能操控人类。三种观点无高下之分,但都是在围绕“科技”与“人文”展开的讨论,要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写作重点应落在第二层,要写出自己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这一现象的思考与感悟。在确定观点时,可只写其优点,也可只写其弊端,但更应体现出自己辨证的思考。如:人工智能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机器,因此要为人工智能设定边界,不要为了避免眼前的危险而承受更大的风险。在分析原因时,要从人工智能的利弊谈开,围绕科技与人文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如:固然,科技有其便利与智慧,但无法完全取代人文精神。在谈做法时,可持辩证的眼光加以分析,最后提出明确的观点:在现代社会,只有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参考立意:1.对人工智能既要乐观以待,也要秉烛忧思。2.用乐观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让其为我所用。3.宁用保守的眼光去接受人工智能。例文:让科技为生活赋能 ,让你我为科技赋能自赛因斯先生步入国门,科学与技术便如影随形,相伴你我左右。如今,我们早已不用再高喊赛先生这洋味十足的名衔追赶他人的步伐,我们欣慰地看到,科技已在祖国生根发芽,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却也看到,ChatGPT,让学生的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却也容易产生学术欺诈。人们享受着诸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成果时,也在被动接受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亡羊补牢中奔忙不已。科技是天使还是魔鬼?实际上,技术的革新总会给人们带来某些困惑。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电气时代。福特汽车发明的生产流水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应用到各个领域,推动了技术革新。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也一直沿用至今。然而,生产的高效化却带来了人的工具化,流水线上的工人长期重复从事一种简单劳动,像机器的附属物。但是,在中国发展史上,我们却也能看到,“两弹一星”的国之重器,是科技;万物互联的宏伟蓝图,仍是科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梦想的实现,靠的是科技;“稻下避暑,禾下乘凉”,民生的保障,还是离不开科技。毋庸置疑,科技正为生活的各个角落“赋能”,为“复兴号”列车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放眼整个赛区,风驰电掣的清洁能源汽车,由“工业巨兽”华丽转身的国家大跳台,这是巴赫所称贺的“科技真正的潜力”。而这份潜力,正由新时代的我们不断挖掘与开发,为你我赋能,为中国赋能。然而,站在更深远的视角眺望,科技为我们的生活赋能,其背后却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在为科技“赋能”,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延续着文明的血脉。“给文明以岁月”,反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止息,其中最为基础与客观的一点便是科学的存续;而科学的薪火,正是靠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传递至今的。从赵爽弦图到杨辉三角,从《天工开物》对中华科技火种的坚守到祖冲之、祖暅“碾压式”领跑世界的学术成就,没有人能否认是这些巨擘为科技注入了无限能量,默默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如今,中华科技炽热的接力棒已然传递到你我的手中。“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出之”,这是对科学精神的最佳诠释,也是向新时代的你我提出的使命与要求。正如《三体》所言,“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我们应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学姿态,挺进在时代的旗帜下。科技为你我生活赋能,而新时代的你我,则应循着“赛先生”的足迹,用双手,为科技赋能。也许,在新时代的百花园里我们并不耀眼,可若干年后回首,我们定会为自己在文明长河里发过的光而骄傲。让我们一同,借科技之力,给文明以岁月,给岁月以文明。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答案.docx 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