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上册 2.4认识感官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上册 2.4认识感官 说课稿

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科学》的《认识感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认识自己的感官,再认识感官的功能。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采用了游戏导入、实验活动、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认识感官,在实验中深刻的学习感官的功能。最后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动物的感觉器官。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感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因为年龄特点,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够,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节课我以游戏和闯关的形式进行教学,让游戏形式贯穿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在游戏中学习、领悟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活动,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
2、通过实验观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运用感觉器官来感受信息的获取。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实验活动中愿意与同伴合作,并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信息。
难点 实验活动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觉器官观察的结果。
五、 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游戏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猜猜我是谁,老师叫一位同学用眼罩蒙住眼睛,再叫两位同学说猜猜我是谁,蒙住眼睛的同学说出他们的名字。
2、叫学生上前做游戏
3、揭示课题并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感官吧!
环节二、新知探究
过渡语: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去闯关,本节课总共有四关,我们所有的小朋友要是都能成功闯过四关,老师给大家再奖励一个游戏。
(一)活动一:认识眼睛
第一关:找一找,图片中藏了多少个小动物?
1、同桌之间比赛找图片中的小动物,看看谁找的小动物更多
2、学生说一说自己找到小动物的数量
3、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找一找小动物
4、质疑:刚才大家在找小动物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感觉器官呢?
5、学生回答找小动物时用到的感觉器官
老师总结:眼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一个感觉器官,也是我们观察大自然的一个好帮手。
过渡语:恭喜大家成功通过第一关,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关
(二)活动二:认识鼻子和舌头
第二关:找一找,那一杯是水,那一杯是白醋?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两杯液体,一杯是水,另一杯是白醋,可是老师分辨不出来,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个办法把水和白醋分辨出来。
2、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3、追问:你是怎么样分辨出水和白醋的呢?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在分辨水和白醋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感觉器官?
4、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揭示第二个感觉器官是鼻子。
强调: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闻东西的正确方法
过渡语:刚刚这位同学用了闻一闻的方法分辨出了水和白醋,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学生上前展示
6、追问:你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呢?它们有什么不同?你用到了什么感觉器官?
7、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揭示第三个感觉器官是舌头。
强调:老师要引导学生尝东西的正确方法
8、气味和味道的不同之处
问题1:在认识一个事物时,应该先尝一尝还是先闻一闻?
问题2:气味和味道一样吗?
9、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
过渡语:恭喜大家成功通过第二关,鼓励一下自己,我们进入第三关。
(三)活动三:认识耳朵
第三关:听一听,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4、老师播放一段音乐,学生安静的倾听
5、学生回答在刚刚的音乐中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6、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揭示第四个感觉器官是耳朵
过渡语:恭喜大家通过第三关,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关
(四)活动四:认识皮肤
第四关:猜一猜,百宝箱里都藏了什么?如果你猜对了,就奖励给你
1、让学生上前摸一摸百宝箱的东西并猜猜它是什么?
2、学生上前实验
3、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说一说你在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用到了什么器官?
4、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这次用到的感觉器官是皮肤,而不是手。
强调: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
过渡语:恭喜大家终于通过第四关,下面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游戏。
环节三、巩固练习
(一)指感官游戏
1、老师先说游戏规则
2、师生一起游戏
过渡语:通过游戏,老师发现大家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的还不错,那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道练习题。
(二)课后练习
1、学生按要求先自己做一遍
2、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
环节四、课堂总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的开心吗?
2、你都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呢?
环节五:课后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是有的小朋友家里还养了小猫小狗,大家回去之后找一找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特别灵敏,下次上课的时候告诉老师。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认识感官
眼睛 看一看
鼻子 闻一闻
舌头 尝一尝
耳朵 听一听
皮肤 摸一摸
教学反思:
《认识感官》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本课主要是三个大环节:认识感官;知道感官的作用;了解动物也有感官。
课堂伊始,我采用猜谜语激趣导入:“两间房子一样宽,大门常开也常关,房里能容千万人,不容沙子在里面”。学生一下子就猜出了谜底: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观察外面的世界。眼睛是万能的吗?接着出示一杯白醋和一杯白开水,让学生观察确认哪一杯是白开水,哪一杯是白醋。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我们不能靠眼睛观察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用鼻子去闻,进而知道鼻子也是感官。可是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怎么也想不到鼻子,有的满怀信心:左边是白醋,右边是白开水。有的反驳:右边是白醋,左边是白开水,在这里纠结了很长时间,我当时直接被他们牵着走了,一直想让他们说出我心中的答案,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出现两种答案时,已经告诉我用眼睛是不能确认的,我只需“见机行事”告诉同学们:你看,通过眼睛观察还是不能确定哪一杯是白开水,哪一杯是白醋。这两种液体颜色状态一样,但是气味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闻一闻?这样的提问学生一下子就能想到鼻子,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眼睛、鼻子、舌头、耳朵以及皮肤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
反思自己,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不要总想要学生说出你心中的答案,学生一时半会儿给不了你想要的答案,你就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引导,也许就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所以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学生,这样讲课的时候才可以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很强,特别好动。所以科学课学生的激情都很高,纪律很难把控,如何做到“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课前一定反复强调:一切听口令。从一年级开始要给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知道举手回答问题,知道善于倾听,知道小组间的合作等。我这节课拖堂了,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行,课前没有给他们立下规矩,也没有特别强调纪律,课堂中也没有激励措施,导致学生“活而乱”,因此,自己思路也乱了,整节课讲的不是很流畅,时间也没控制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知道,一堂成功的课就是用心反思、不断完善,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反思中不断去积累,去追求更大的进步。我想,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科学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科学,就努力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