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走向世界大舞台教科书 书 名:道德与法治(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课程标准1.学习主题:国情教育 2.内容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坚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3.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该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可塑性强,正是正确认识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合理规划生涯,走向世界,拥抱世界,坚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了解学生情况,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两方面着手,对于425名中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25份,回收问卷425份,有效问卷421份,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需求: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出国旅游、阅读国际新闻与文学的方式了解世界,希望未来能以无国界医生、外交官等身份与世界互动。 2.学习现状: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历史、地理和世界文化等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外语沟通、文明礼仪等能力,但是对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认识不清,在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1.培养服务世界、奉献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走向世界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2.了解新时代少年不负青春,走向世界的形式与意义,理解为世界添光彩的原因与做法。 3.学会制作以城与世界或人与世界为主题的数字故事,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综合提升运用文字撰写、人物访谈、视频剪辑等各学科技能。教学内容1.单元逻辑 2.教学重点:了解新时代少年不负青春,走向世界的形式与意义,理解为世界添光彩的原因与做法。(突破策略:聚焦两个议题。“新时代少年如何不负青春,走向世界”和“中国少年生逢其时,如何为世界添光彩”。借助真实人物经历、创设情境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3.教学难点:培养服务世界、奉献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走向世界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突破策略:贯穿两条主线。明线,身边的学生寻梦亚运的心路历程和未来规划;暗线,城市、国家和社会中的人与世界互动的意义和为世界添光彩的方法。注重时政热点融入、坚持问题导向、说理启发结合。)教学过程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城·盛会 数字故事: 观看杭州走向世界历程的视频,感受杭州融入世界是趋势所向。 提出议题: 杭州承担世界性盛会的数字故事,引发学生对如何走向世界和为世界添光彩的思考。 热点融入: 以学生熟知的亚运作为背景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体现了乡土特色。新课 学习 人·亚运 人物采访: 观看胡煊彬寻梦亚运的心路历程,思考问题: 1.父母为什么送她这份生日礼物? 2.她为什么特别珍藏这两幅漫画? 3.她为什么参加寻梦活动? 知识链接: 父母为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当我们走出家门,步入学校,融入社会的时候,会发现世界是多彩的,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不管是在旅途中还是在求学路上,我们都要珍惜与各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经历,建立起协作关系。 真实情境: 借助真实人物经历,创设情境体验,从身边同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案例分享: 观察胡煊彬镜头下的亚运人,思考: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为亚运服务、为世界添光彩的。 总结归纳: 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他们的行动和贡献都代表着与这个世界的彼此互动,而这一次次互动对世界发展产生影响。 问题导向: 通过一系列平凡的人服务亚运的镜头,引发学生对为什么要为世界添光彩的思考。我·世界 议题讨论: 分享微视频:胡煊彬等广大中学生为世界添光彩付诸行动的点滴记录。讨论:我们为世界添光彩,该如何从现在做起,实现提升自我。 导之以行: 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畅想未来,完成《我与世界有个约定——写给未来的自己》。部分学生分享信件,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分享听后感悟。 拓展提升: 引导学生如何认真规划,如何奋斗当下,如何提升自我,拥抱世界,树立起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决心。 说理启发: 通过胡煊彬也给自己的信,启发学生要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实现少年担当,为世界添光彩。 动情共鸣: 通过分享学生的信件,强化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坚定要世界添光彩的信念。小结 城市,联结世界;中国,走向世界;我们,拥抱世界。 少年,担当则国担当;少年,自强则国自强;少年,进步则世界进步。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