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竹节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4个生字。2.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能写清楚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使用说明。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4.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对比阅读,生动讲述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故事。5.初步了解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聚焦相关联的阅读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学重难点1.能写清楚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使用说明。2.初步了解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聚焦相关联的阅读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 聊童年玩具,导入新课1.课前我们简单聊一聊你们家三代人的童年玩具。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范锡林写的散文《竹节人》,板书课题,齐读。3.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课文梳理:“迷上竹节人”(1—2)、“做竹节人”(3—7)、“玩竹节人”(8—19)、“没收竹节人”(20—29)。板块二 图文对照,写制作指南1.竹节人这种玩具对我们来说非常陌生,如果我们课后也来做竹节人的话,那么我们该怎样制作呢?请浏览课文,聚焦课文“做竹节人”部分,完成《竹节人玩具制作指南》。2.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第3自然段,圈画出材料、动词、量词等关键词句。(2)借助动词,梳理制作步骤。(3)设计一份《竹节人玩具制作指南》,要求简洁、清楚。(4)对照课文插图,向学习伙伴清楚、完整地介绍制作过程。3.学习要点:(1)默读第3自然段,圈画出材料、动词、量词等关键词句。材料:毛笔杆、线。动词:锯、钻、锯、穿。量词:一截、一对、八截、一根。(2)设计一份《竹节人玩具制作指南》(参考),小组讨论,推选一份最佳制作指南参评:竹节人玩具制作指南一、产品名称:竹节人二、主要材料:毛笔杆三、制作步骤 ①主体: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②钻孔:上面钻一对小眼(装手臂用)③四肢:锯八截短的(做四肢)④安装:用一根纳鞋底的线穿在一起四、注意事项:锯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崩裂。(3)对照课文插图,向学习伙伴清楚、完整地介绍制作过程。交流:第一步: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做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再锯八截短的,做四肢。第二步:在长的一截上钻一对小眼,装手臂用。第三步:把九截毛笔杆穿在一起。温馨提示:锯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崩裂,否则会前功尽弃。板块三 学法迁移,写使用说明1.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完成《竹节人玩具使用说明书》。2.汇报交流。竹节人玩具使用说明书一、使用说明①把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拉紧。②将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就会舞蹈摇摆。二、玩法演示①普通玩法: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对打搏斗。若线卡住,就有被挨揍的风险。②花式玩法(取名、配武器):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是孙悟空;装上两根钩针就是窦尔敦;装上用铅皮剪的偃月刀就是张飞;装上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的蛇矛就是张飞……③创新玩法:给竹节人粘上橡皮脑袋,做一套纸盔甲。◆独门心诀: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戏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三、特别警告:一定不能在上课时玩,有被没收的风险!3.小结: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用思维导图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第二课时板块一 想象感受,体验乐趣1.这么好玩的竹节人,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请默读课文,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画出让你体验到乐趣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2.交流:(1)制作玩具的乐趣:句子1: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就成了”三字,写出了竹节人制作简单,但有趣不减,透露出儿童的满足。)句子2: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对比中,可以看出我的窃喜。)句子3: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桌椅的破旧。然后作者笔调一转,却有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2)玩玩具的乐趣:句子4: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这些句子,从竹节人打斗的动作中,比如“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挺着肚子净挨揍”;从竹节人的神态中,比如“威风凛凛”、“呆头呆脑”,感受到玩玩具的有趣。)句子5: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了一顶纸盔甲。(从给竹节人取“名号”,配备“武器”等,感受到玩玩具的这份快乐。)句子6: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这一段细节描写,“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等词句,侧面烘托了孩子们对竹节人的痴迷。)(3)老师玩玩具的乐趣:句子7: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也没留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就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从老师“怒气冲冲”到“忘乎所以”,前后戏剧性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老师的童心未泯,也可见竹节人的魅力。)采访孩子:被老师没收了心爱的竹节人,现在你还“沮丧得要命”吗?现在你心里还有那份“小小的怨恨”吗?为什么?(虽然没收玩具很不舍,但是我们的玩具能够引起老师的青睐,足见竹节人的魅力。)3.朗读体会,读出这份乐趣。4.小结:刚才的学习,我们通过圈画细节描写,想象品读,感受到玩具带给我们童年的乐趣。板块二 梳理情节,讲好故事1.如果回家你向爸爸妈妈讲述我们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讲呢?2.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第20——29自然段。(2)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圈画出老师和“我”的前后不同的表现。3.交流:(1)梳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起因、经过、结果。(2)交流老师和“我”的前后不同的表现。4.添油加醋讲故事。要求:根据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有序、完整、生动地讲好故事。例如:“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老师嘴里念念有词,他会说些什么呢?板块三 整理学法,布置作业1.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会不一样。回顾一下,这两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完成这三个阅读任务的?2.交流:第一个阅读任务:提取关键词,画思维导图。第二个阅读任务:想象,朗读。第三个阅读任务:提取关键词,梳理情节,讲述。3.布置作业:课后请试着制作一个竹节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