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目录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2二、教学背景教材分析:本单元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上承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主要分为两个课时: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3一、教学背景课标分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4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教学背景学情分析:5高中时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比初中时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能与教师形成较好的互动,所以上课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和效率地教学;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初步学习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的相关史实了,所以可以在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之后作一个有针对性的回顾,引导分析学生从宏观视角来加以认识其历史意义高中: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课北伐战争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二、教学目标6单元教学课时目标: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围绕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来组织教学,认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认同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也让学生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史实。三、教学过程设计7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过程;了解长征的基本史实。三、教学过程设计8教学难点:学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各历史事件的关系。学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意义,明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探索;浅析长征意义(长征精神)。三、教学过程设计9学科核心素养:爱国情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国民革命中 国共两党的关系培养爱国情怀,感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通过时间脉络梳理历史事件,把握之间的联系通过展示文字、图片等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历史解释研究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教学过程设计101926192419191927193419281921围绕一个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红军长征全国基本统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诞生“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北伐战争三、教学过程设计11教学导入:先播放有关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示威的视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再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当时北京学生为什么要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说你的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2讲授新课:探究一:结合课本的学思之窗,并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设计13探究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一:恰恰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列宁对中国宣布,要把沙皇政府从中国获得的所有不法权益都还给中国。这样两相比较,不少中国人,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理智上,就逐渐倾向苏联了。 ——陈浩南:《马勇:一战如何改变中国》材料二:1919年7月25日《苏俄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中称:“劳农政府自一九一七年十月取得政权之后......旋复宣言废止一切与中、日及其昔日之联盟国所订之秘密条约。” ——唐启华:《1924年<中俄协定>与中俄旧约废止问题》材料三:从1918年、1919年这两年开始,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甚至像蔡元培这么持重的老先生,也在天安门演讲,号召重新认识劳工的意义,赞美十月革命是苏联劳苦大众的胜利。——陈浩南:《马勇:一战如何改变中国》根据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原因和历程三、教学过程设计142、讲授新课知识整合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5三、教学过程设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干部准备思想准备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的必要性北伐战争的成就及结局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处境单元教学内容设计:16三、教学过程设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积极性——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专制本质——政治专制统治,官僚资本敛财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革命本色,遵义会议召开红军长征胜利——播下革命种子,打开革命新局面知识整合四、教学反思17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要继续努力,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有需加强2、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主,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的活跃有待提高3、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如何做的更自然,还要继续努力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五四运动的背景、特点及意义,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背景及意义。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早期的斗争实践(1921~1923)。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及意义,让学生认识工人运动的力量。3.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让学生认识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背景,他们之间的合作基础及合作方式是什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结局又是怎样的?这有什么意义?又给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发展留下了怎样的经验教训?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