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教学设计(表格式)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教学设计(表格式)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版)

资源简介

“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教学设计
章节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版)》 第六课第一框 授课时间 2023年5月17日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材 分析 宏观分析:本框题处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版)》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内容包括法律的特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方略、宪法的地位、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作用等知识,引导学生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会用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帮助学生在了解社会生活背景、树立宪法和法治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更好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习这些基本法律知识,也能为后面学习具体的法律打基础。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观分析:本框题处于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三单元共三课: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讲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职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的重要性、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讲述了宪法的作用、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讲述了崇尚程序正义的原因、公民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三课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背景,树立宪法和法治的基本理念,明确全民守法的重要性,本框题所在的第六课是第三单元的逻辑起点,起到了奠基作用。 微观分析:本框题是第六课的第一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介绍了纪律和法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学生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所授学生为高一下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接受过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并且,在上网和社会宣传中都有接触一定的法律常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于纪律和法律建设天然地具有情感上的认同感,但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同,需要不断深入的学习,加深理解和认同感。
教学 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指导日常学习和生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难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一男子不遵守疫情防控政策被判刑》 【教师活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抗击疫情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教 学 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含义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展示场景:图书馆、超市购物、餐厅、楼道等。同学们知道我们在生活中的这些场景需要遵守什么纪律吗?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场景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讲述纪律的含义: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纪律和自由的关系 【教师活动】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自由了?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提问:漫画中的人物敢剪断绳子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4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发言。 【教师活动】他不敢剪。在图中,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如果剪断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纪律和自由也是这样的关系,一方面,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和讨论的形式,先让学生理解“对立统一”,继而深刻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帮助学生克服把遵守纪律和享有自由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四个显著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竞赛: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有哪些? 【教师活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调整,与纪律一样,法律也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但与纪律等行为规则相比,法律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四是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的作用 【教师活动】出示案例,讲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2020年2月3日,湖北省钟祥市柴胡镇某超市员工在“柴胡某购物服务群”散布“柴胡新城某生鲜超市有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谣言,引起部分群众恐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柴胡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进行查处,将违法行为人员吴某传唤至公安机关,吴某交代了他在某超市门前看到身着防护服人员,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在微信群中散布有新冠肺炎病毒的违法事实。经钟祥市公安局批准,柴胡派出所依法给予吴某行政拘留5日处罚,并责令其公开检讨,消除影响。 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因此,法律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案例二:应届中职毕业生王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书》,并如约到该公司上班,可是他才工作了1个月(试用期内)就提出了辞职。公司将王某告上法庭,要求赔偿2000元违约金以及因辞职引起的安排人员加班支付的加班费2500元等。法庭审理后认为,王某在试用期内辞职,不但不用向该公司赔偿,而且可以领回1个月工资。 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主体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纠纷,这时,就需要依靠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来处理这些纠纷。因此,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案例三:2022年6月6日,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人员对经开区进行疫情防控综合督查暨高考考场周边执法保障时,发现某网吧内有3名疑似未成年人在上网消费。经查,涉案3名消费者均为未成年人,且均为高中一年级在校学生。经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集体讨论,给予芜湖市经开区某网吧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案例中的网吧接待了未成年人,属于违法行为,应受到相应惩罚,由此可知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案例并学习相应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法律常识,并且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认识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活动】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视频,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法律意识的淡薄。由此引出如何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必须从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必须认真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必须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必须落实到“恒”字上。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学生对缺乏法律意识的危害印象更深,从而认识到培养遵纪守法自觉性的重要性,树立法治意识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 结
课堂练 习 1.(单选)上课时间快到了,小东匆匆骑上自行车往学校赶,可是总遇上红灯,小东想:“不迟到是大事,没有车就闯过去吧。”于是他一路闯着红灯赶往学校。下列对小东的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D ) A.合情合理又合法 B.合情合理不合法 C.是违反纪律的行为 D.是违法行为 2.(判断)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就要摆脱纪律的束缚。( ) 3.(多选)青少年要想在法治社会里健康成长,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就要( ACD ) A.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B.对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人进行加倍的报复 C.树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 D.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作业布 置 1.有同学邀请你去网吧,还可以帮你写作业,你去不去?如果你不去,你能否说服你的同学也不要去?请说出理由。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板书设 计 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纪律的含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法律的特征 4.法律的作用 5.如何养成
教学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