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课件(共3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包身工》课件(共3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包身工
杨树浦东洋纱厂
课前导读

基础知识

课文探究

学习拓展

目录

课前导读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课前导读
教学目的
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记叙、说明、议论和抒情结合的写法。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基础知识
惩戒 猪猡 呵欠 惺忪
水门汀 弄堂 褴褛 胆怯
舀水 执拗 吆喝 簿子
轧票处 木栅子 莴苣 揩地板
露骨 搽粉 蹒跚 锭壳
轧坏 皮辊 欺侮 谄媚
懒惰 贿赂 骷髅 焦灼
横肉 怔住了 船舷
字词检测
(chéng) (luó) (hē qiàn) (xīng sōng)
(tīng) (lòng) (lán lǚ) (qiè)
(yǎo) (niù) (yāo he) (bù)
(gá) (zhà) (wō jù) (kāi)
(lù) (chá) (pán shān) (dìng)
(yà) (gǔn) (qī wǔ) (chǎn mèi)
(duò) (huì lù) (kū lóu) (zhuó)
(hèng) (zhèng) (xián )
结构图解

课文探究
《包身工的一天》


结合
4:15起身——住宿
4:30早餐——饮食
5:00上工——劳动
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芦柴棒
小福子
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议论的部分,文章从哪些方面分析了包身工制度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记叙议论结合
抒情议论结合
借比喻发议论
产生
发展
结果
趋势
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引导自读,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①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②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立“包身契”。“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以“包身工”为题,点名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思路提示:主要选取了三个场景: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中都有明显的时间提示。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思路提示:还写了十二个小时劳动之后,黑夜里抄身的情景。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但前后两部分写法不一样,前面写的详细,后面写的简略:写抄身,没有写明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前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思路提示:还有一些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的来历,以及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这样写,可以使包身工的生活与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相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思路提示:可以从居住的条件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地空气里面……);紧张地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个小时……);残酷地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猪狗不如的饭食(浆糊一般的薄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还有其他的细节方面都能看出生活的悲惨。文中有
  一句话可以揭示出包身工所受苦难的原因:“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她们受双重压迫,是双重奴隶。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思路提示:作者写了包身工的起因,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们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写她们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写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的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他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诈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写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文章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这两部分穿插进行,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有表现力,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因此这两部分不可能分开。
    7.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等。
  思路提示:这个问题即是文章另一条线索。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去加以分析。
  8.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思路提示:主要动词分别在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这一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全文结构:
第三部分: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她们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罪恶。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表达自己的愤怒控诉的情感,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中心归纳: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
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学习拓展
写作特色:
1、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
3、点面结合的写法
1、双线交织结构
(1)线索分明、内容充实。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将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双线交织结构。
(2)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插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
(3)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2、语言生动有力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②“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
③“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含有讽刺的意味。
3、点面结合
所谓“面”,是指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所谓的“点”,是指典型的人物、事件、场面等。
如:课文里说包身工悲惨的普遍现象(面)
“芦柴棒”和“小福子”的典型事例详写(点)。

包身工
杨树浦东洋纱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