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11.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习目标】
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明确科学思维中的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理解创新思维的基础。
3.把握创新思维的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特征。
4.领会思维创新的思路,体会多向性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
5.领会创新思维的“新”。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创新思维的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特征
2.领会思维创新的思路,体会多向性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
【教学手段】
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基础感知】
结合提纲提示,认真阅读课本96~98页内容,使用双色笔勾、画、圈、点、注。
第一目:创新思维的含义
1.创新思维的含义
2.创新思维的条件
第二目:创新思维的特征
1.创新思维的特征
2.创新思维的表现
【深入学习】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所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安装中国粮。为此,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
黄河三角洲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过去,当地人挖掘深沟大壑排碱,通过大水漫灌冲走土壤里的盐分,生态扰动大,用水成本高,有的地块甚至要压4遍水才能种植。如今小沟纵横相连地里铺设微喷带、滴灌细管等节水设备,精准滴灌既控盐又节水,技术维护成本低。地力肥了,能多打粮啦!
在长期实践和总结各地盐碱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农技人员又转变思路--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近年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耐盐碱作物。未来,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将结出更多“金灿灿”“绿油油”“红艳艳”的硕果。
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思维的知识,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如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的。
【练习】
1.1945年,雷达工程师斯宾塞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雷达装置上的磁控管将装在口袋里的巧克力溶化了。斯宾塞博士突发奇想并着手设计了一个金属盒,将产生的微波阻隔在金属盒中,然后将食物放入金属盒中进行加热,因此造就了微波炉最初的雏形。这表明创新思维( )
能突破规律的制约,思维结果具有独特性
不用常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思维方法具有新颖性
会从不同方面、层次、条件构思多种设想,思路具有多向性
D.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思维步骤具有跨越性
2.如果你是个锤子,你会看谁都像钉子。这就叫功能性固(functionalfixednes)。但其实锤子还可以被当做凳子、武器,在某些场合中甚至能当礼物。由于我们的认知局限性,我们认为锤子只能砸钉子,这种认知导致了很多时候创新无法发生。下列关于创新思维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创新思维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②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独特性,结果具有多向性
③创新思维要求我们以灵感和直觉等思维活动为基础,灵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对创新思维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创新思维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②敢想敢干,求新求异就是创新思维
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敢于超越 ④创新思维要敢于打破规律,进行逆向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选项中不包含创新思维内容的有(  )
①守株待兔 ②刻舟求剑 ③望梅止渴 ④缘木求鱼 ⑤推陈出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5.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体现了(  )
A.创新思维的根本目的是检验真理 B.创新思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C.创新思维需要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D.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
6.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用开门见山的工作方法  ②思维要具备多向性,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③当某一思路受阻,要及时转向另一个方向 ④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青年学生必须(  )
①立足于实践,以实践为基础 
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 
③努力学习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多运用直觉、想象、灵感等思维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世纪。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青年学生担负着振兴中华、祖国腾飞的重任,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青年学生必须(  )
①立足于实践,以实践为基础
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
③努力学习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多运用直觉、想象、灵感等思维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任何创新思维都不能凭空产生,正确进行思维创新的条件有(  )
①要以实践为基础 ②要继承前人和他人已有的成果③直觉与幻想④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有个孩子去池塘摸鱼。他父亲叮嘱他:“摸鱼时不要弄出声,否则,鱼会吓得往水深处跑,就捉不到鱼了。”孩子刚开始摸鱼时缩手缩脚,一条也没逮到。后来,他突发奇想,先在池塘中央挖个深水坑,再向池塘四周扔石子,鱼就会跑进深坑。他用这个办法竟捉到了半桶鱼。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要正确认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C.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D.科学思维方法是我们做事成功的源泉
11.当今中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都需要用创新思维去应对,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下列对创新思维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创新思维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②敢想敢干、求新求异就是创新思维
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敢于超越④创新思维要敢于打破规律,进行逆向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苏轼打破前人词仅作为抒写风月事、儿女情的工具的传统,将“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等诗中常见的题材引入词中,以诗为词,冲破词的音律束缚,对诗词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苏轼对诗词的创新源于其头脑②苏轼在否定词的基础上实现了颠覆式创新
③苏轼对词的变革是否定与肯定的统一④词与诗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一位老师上课时津津有味地介绍蔷薇,讲完后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一位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第二位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而第三位学生回答的是:“我想我们要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多年以后,前两位学生无所作为,而第三位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闻名遐迩。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敢于超越自我B.要敢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探索
C.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D.要勇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
14.我国的发明家鲁班在实践中留心观察,模仿生物形态,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如锯子、刨子等。鲁班在深山砍树时,一不小心,手被两边呈齿状的野草叶子划破。鲁班由此深受启发,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鲁班发明锯子的创意体现了创新思维的 ()
①思路具有单向性②步骤具有跨越性
③结果具有独特性④结果具有普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英国一家闻名世界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图书馆要搬家,光搬运费就要花掉几百万英镑,为了节省开支,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图书馆借书,条件是从旧馆借出,还到新馆去。结果,广告一出,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而且大家按期把书还到了新馆。这说明()
①创新思维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
②创新思维转换角度,结果具有独特性
③创新思维跨越时间进度,省略思维步骤。加大了思维的前进性
④创新思维表现为跳出常规的逻辑推导规则和通常的实践进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深入学习】
答案:①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②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当问题出现之后,思维会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条件等构思多种设想,探试多个答案。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为了改善现状,当地采用新的治理方法,既节省了物力财力,又使地力肥了。
③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在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农技人员又转变思路,开始选育耐盐碱植物来适应盐碱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耐盐碱作物。
④创新思维是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农技人员将多种思维方法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治理。
解析:解答本题要学会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有效信息①: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可联系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有效信息②:过去,当地人挖掘深沟大壑排碱;如今小沟纵横相连→可联系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有效信息③:在长期实践和总结各地盐碱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农技人员又转变思路→可联系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有效信息④:过去,当地人挖掘深沟大壑排碱,如今小沟纵横相连;农技人员又转变思路→可联系创新思维是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练习】
1-5DCBAB 6-10DCBBC 11-14BDB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