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张奇特的脸》 教学设计总课时:1一、教材简介:本课属于“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与第十五课《面具》同属一个单元,都是以创作表现奇特的头部造型为主题,在造型特点和表现手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本课是以泥塑的形式进行脸部的造型表现,在造型方法上与《民间面塑》相呼应。本课以夸张的和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造型奇特的的脸部形象,注重五官表情的变化,突出生动奇特的风格。学生在了解古今中外头像造型艺术的同时,初步感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的不同的艺术风格。二、设计理念: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而小学阶段的教育也是相对重要的。老师在设计课时,既要结合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内容,又要在实践中把握孩子的成长特性,教会知识的同时培养兴趣,兼顾生活体验和情感管理的引导,尽量为孩子们提供一堂优质的课程。泥塑作为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由于它的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艺术成分高,因此流传至今,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一位上过泥塑课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一些实践经验。同时我也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兴趣,而消弱了美术本体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如想象、造型、结构、习惯等因素的表现运用,从而也失去了美术教学的实效。那么,如何在保持兴趣和本体之间寻找平衡,来达到更高的教学实效,我试着通过本课的实践,来试着解开这一“变”的突破点。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本课内容中,不仅鼓励学生创新表现,同时还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特们学会包容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了解艺术作品运用写实、夸张和变形的创作手法对脸部进行塑造表现的方法。技能:运用多种泥塑技法制作奇特的脸。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感受、观察分析中发现形象各异的脸的特征和艺术魅力,在体验探究活动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创新表现。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艺术作品生动奇特的美感,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积极性,体验泥塑造型的乐趣。五、教学重点:1.观察分析艺术作品中五官、表情、脸形的独特造型。2.运用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法制作奇特的脸。六、教学难点:1.脸部形象变化丰富,特点突出。2.避免无序、杂乱的组合装饰。七、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学具准备八、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奇特的脸?1.游戏导入课题在上课之前,做一个关于脸的各种不同的表情的游戏。(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直观细致地观察表情的变化,并培养学生将学习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地习惯。)二、欣赏图片,分析怎样的脸是“奇特的脸”。1.出示脸型的对比课件。(1)平时所看到的明星的脸跟课件上图片的脸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奇特? 通过发现:是对人的脸型、鼻子、嘴巴、表情等,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艺术家们通过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使这些照片变得更风趣幽默、更传神。(2)继续欣赏古今中外古老而奇特的脸,了解不同地域脸的特色。a.古埃及图坦蒙金面具。b.四川的三星堆。c.贵州傩戏面具(3)总结要塑造一个奇特的脸,要从那几方面去表现?(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疑问、探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积极引导,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感受艺术的美,获得美的知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以及创新精神。)2.(出示实物)讲解材质不同,艺术效果不同。老师出示带来的头像艺术品,让学生亲自摸摸它的材质。(轻松粘土)(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继续再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经过探究,自己发现知识,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思想。)3.教师示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运用了哪些技法?(1)我们这节课看了这么多奇特的脸,老师想用陶艺的方法,用轻松粘土来制作一张奇特的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运用了哪些技法。(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观察。)(2)回顾技法:揉,捏,搓,压,粘,卷,拧,盘,剪等,学生也来动手示范。三、艺术实践、创作体验1、制作做一张奇特表情或奇特造型的脸,要求:(1).运用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制作一张奇特的脸。(2).色彩要丰富、多变。2.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发现造型奇特或好的技法及时点评展示。 四、欣赏评价作业展评:召开“奇脸展览会”。提示:(1)给同学们讲讲你的作品表现的是什么?(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是因为造型奇特吸引了你,还是因为细节表现或技法新奇有趣?五、教师总结今天学会了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设计制作出了一张张奇特的脸。展示“奇特的脸”不同的美术创作形式。有水粉、线描、彩纸等等。(设计意图:拓展思维空间,延伸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到一起。)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