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测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测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8.2《登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天的萧杀与空旷。
B.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泊孤独悲秋之情。
C.尾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饮,时世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全诗画面凄凉,不见亮色,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 , 。 。 , ,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
②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 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⑤ 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
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
A.④③⑤②①⑥ B.④②①⑥③⑤
C.⑥③⑤④②① D.⑥④②③⑤①
4.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口诵心惟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涯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 ,所以追随者众多。 ; 。 , 。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④①⑥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⑤③
C.④③②⑥①⑤ D.①④③⑤⑥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
B.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因为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D.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响
8.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9.对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委婉含蓄,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1.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3.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下列对杜甫《登高》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从形、声、色等方面描绘眼前的景物,动静、虚实结合,呈现了夔州一带浓郁的秋景图。
B.颈联诗人从时空两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把羁旅之愁、孤病之苦等多种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
C.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
D.本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跌宕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15.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注]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望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函谷关附近。刘明府容:名容,生平不详。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心情顿觉开朗。
B.前面写登台所见,结尾表达酬赠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
C.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抒情袒露直接,感染力强。
D.尾联言志。诗人认为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也就不必再汲汲于仕途了。
17.本诗与《登高》都是登高抒怀之作,但诗人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后面各题。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19.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20.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 ( )的地位。
21.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22.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23.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4.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25.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2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试分析。
阅读《登高》,完成后面各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7.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28.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2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听琵琶,兼简①长孙司户②
白居易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③真珠细撼铃。
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④。
如言都尉⑤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
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注]①简:书简,此处用作动词,写信,②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③写:倾泻。④醒醒:悲苦貌。⑤都尉:这里代指西汉名将李陵。
3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不写琵琶演奏,而是从真珠玉铃发出的叮当清脆的声音写起,意在用它们美妙动听的声音与琵琶声做比。
B.颔联中“商风”是指秋风,琵琶弹奏的声音令诗人想到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响声,形象地写出了琵琶音调的悲凉。
C.颈联诗人由琵琶伤感的乐调联想到李陵深陷匈奴而思念京城和远嫁的王昭君厌弃边地的历史事实,进一步突出了乐调的悲切凄苦。
D.尾联中“迁客”指遭贬谪的官员,这里指诗人自己,诗人对于乐曲不忍再听,是乐曲悲苦的自然反应,同时也因其暗合诗人的处境。
31.古人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妙在如音在耳、如奏在前。本诗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的技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小阅读-课内
32.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33.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
3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①_____________。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抓住情致,②_______________。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③__________ ,而且反复地朗读。
35.下面是某学生给校园文学社的一封应聘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校园文学社是同学们自己的社团,举办的活动很有意义,主办刊物丰富多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作为一名学生,我决定加入贵社,本人对文学很有造诣,读初中时曾在学校刊物上发表过几篇作品,贵社若接受我的申请,将是贵社的荣耀,我会积极参与贵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投稿件的。请批准我的请求。
(1) 改________ (2)________改_______ (3)________改_______
36.分述思维就是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例如“叙议结合是书评写作的重要技法。叙,可以让内容饱满;议,可以让观点突出。”请运用这种思维特点,为下列语句补写一段文字。要求:(1)文意完整,逻辑合理;(2)字数为40-60字(含标点符号)。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情景俱佳的七言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请结合李白其人及其诗歌,为李白写一则颁奖辞。要求:语言有表现力,形象生动,不少于100字。
38.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某中学“巴蜀名人研学团”的同学所准备的解说词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莅临“杜甫草堂”拜谒游览!今天由我担任导游,实乃荣幸之至。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堂,观赏杜甫的风采吧!
(1)____改为____
(2)____改为____
(3)____改为____
(4)____改为____
(5)____改为____
39.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五、微写作
40.微写作
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发挥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杜甫的形象。要求:运用第二人称,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A
6.A
7.B
8.B
9.D
10.C 11.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
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12.C 13.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14.A 15.写景手法角度:
(1)巧用叠字。“萧萧”这一拟声叠词修饰“下”,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
(2)视角多变。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
创设意境角度:
(3)意境壮阔、雄浑,诗人借助“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通过“萧萧下”与“滚滚来”的形象化描写,创造出极为壮阔悲壮、雄浑的意境。
(4)化用诗句。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诗人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
内容结构角度:
(5)颔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联既是首联写景的延续,又为“颈联”抒写悲秋做了充分的铺垫。
16.C 17.①《登高》表达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②《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知音难遇的喟叹,想要归隐的愿望。
18.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19.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0.五岳至尊(五岳之首) 21.D 22.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23.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4.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25.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26.(1)①写出了浓郁的秋意中天空高远 秋风猎猎 飞鸟南归 秋风萧瑟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扬 辽阔的长江中滚滚涛声,湍湍水势的壮观景象,
②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萧杀的秋景。
③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客居异乡、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送达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27.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28.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29.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30.A 31..答案示例1:都运用了比喻(拟声)手法。本诗分别用真珠玉铃的清脆悦耳来比喻(拟写)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用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声和舌头胡语的悲凉苦涩之声来比喻(拟写)琵琶声的悲凉。《琵琶行》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分别比喻(拟写)乐声沉重抑扬与细促清幽。
答案示例2: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本诗用“商风”“胡语”烘托琵琶声的悲怨凄怆,还用“春肠易断”写作者听琵琶演奏时内心被激起的愁苦不平,以自己的感受烘托琵琶演奏的感染力之强。《琵琶行》演奏停止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环境的寂静烘托乐曲的感染力,使得听者沉浸其中。
32.C
33.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34.传达出一种情致 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必须朗读
35.(1)将“决定”改为“自愿”;(2)将“造诣”改为“兴趣”;(3)将“贵社的荣耀”改为“我的荣耀”。
36.写景,则远近结合,渲染浓重的秋意;抒情,则沉郁顿挫,抒发了人生的悲感。
37.李白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美酒挥洒自己的豪情,用诗歌抒发自己的胸怀!李白,在气势恢弘的大唐景象中舞动着洒脱浪漫、傲岸挺拔的动人身影!
38.“女士们、先生们” “同学们” “莅临” “来到” “拜谒” “参观” “荣幸之至” “非常高兴” “观赏” “一睹”
39.①“教书”改为“从教”; 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 或“敬赠”; 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40.风急天高,残阳西下,淡云渐染。杜甫,你为何孤独地端生于兀石之上?你愁眉紧锁,如一抹挥之不去的浓云久久地笼罩在你那沧桑的额头。你的目光幽然,若有所思;你的两鬓霜染,面容憔悴;那稀疏的胡须在秋风中瑟瑟作抖。你注视着远方,用目光亲抚着这一片你深爱着的大地,然天空地迥,你越发的孤寂。你双手抱膝,宽大而陈旧的衣袍却永远罩不住你那旷世的傲骨。秋风为你飘泊的经历而痛苦,淡云为你贫病的窘境而忧愁,苍石为你难酬的壮志而低泣,但你依然用高远的目光寄托着对盛世的期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