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踏雪寻梅》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百草园小学的陈楚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踏雪寻梅》。一、教材分析《踏雪寻梅》是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歌曲,教学时间恰逢圣诞与新年,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以冬天的情景为纽带。这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全曲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趣。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断音等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二、教学目标四年级学生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体验和感受能力也增强了。综合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踏雪寻梅》,表现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中。2、在聆听、比较、表现、创编等活动中充分体会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3、通过学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的想象,体验“冬的情趣”。其中教学重点为学会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踏雪寻梅》,难点在于歌曲中弱起句、连音与断音的正确演唱。三、教法和学法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本节课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对比演示法、律动法等,促使孩子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方法技能的领悟。四、教学过程和设计理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冬之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冬之景——品读歌词,了解背景→冬之歌——学唱歌曲,体会意境→冬之音乐会——自主实践,表现歌曲 下面,我就每个环节具体来说说我的教学预设。(一)冬之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以旧引新,形成氛围《铃儿响叮当》是本单元一首情绪欢快的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把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导入既可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又能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上课伊始,学生在《铃儿响叮当》的音乐中走进教室,边走边唱。教师对学生的演唱给予及时肯定,并通过形象的语言营造冬天的意境:“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上。”2、学唱断音,提前解决难点之一“虽然我们在温暖的南方,看不到白雪皑皑的景色,可是这叮当的铃声却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当说完这句承上启下的过渡语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些铃铛,每个铃铛里都藏着一个音,学生用稍慢的速度跟琴视唱每个铃铛里的音符,然后在把这些音连起来有节奏地唱一唱。这时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唱准音高,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八分休止符,必要时可以用科尔文手势来辅助教学。然后,我采用对比法,用有弹性地声音唱一唱这条旋律,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声音和老师的声音不同之处,引出“断音记号”,并填上“响叮当”的歌词,引导学生也要唱的跳跃有弹性。紧接着再追问学生“如何表现由远及近的铃声呢?”学生思考在力度上做一个渐强的处理,并唱一唱。这个环节其实就提前解决了歌曲教学的难点之一“断音”。3、视听结合,引出课题唱毕,教室里响起了《踏雪寻梅》的音乐,前奏处我用打舌来模仿驴蹄声,并伴随一张张美丽的腊梅图,“清脆的铃铛声伴随着另外一种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听音乐,说一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充分进行思维碰撞的同时我巧妙地借助学生资源引出本课课题:《踏雪寻梅》。(二)冬之景——品读歌词,了解背景充分理解歌词,体会并能准确表达歌词的意境,是唱好歌曲的前提。在此环节,我通过师生有感情地朗诵,解决了生僻字“霁”和“灞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领悟、最终正确表达歌词的情感,再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积累知识。(三)冬之歌——学唱歌曲,体会意境唱歌教学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前面环节的设计已为歌唱教学打下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1、二听教师范唱,学生用肢体律动体会歌曲中连贯与跳跃的乐句。2、再通过模唱法、填词唱、默唱等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说到这,我要谈谈本课另一个难点“弱起”在这个环节是如何解决的。如果用生硬的乐理讲解去告诉学生,肯定是难掌握的,所以我在学生跟琴分句模唱完歌谱后,先让学生自主填词唱发现难点,再由教师予以及时点播,如“骑驴灞桥过”的“骑”字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字上。“好花采的供瓶养”这句引导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了美丽的腊梅,在弱起处做一个“闻花香”的动作,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重音落在“花”字上,使学生在感受中建立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样难点就迎刃而解。3、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当学生基本会完整唱全曲后,我对他们会有进一步的要求,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有感情地演唱。4、当学生能用连贯、跳跃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全曲后,我设计了“叮当 叮当”的二声部伴唱,再加上碰铃的伴奏,使整首歌曲表现力更为丰富。(四)冬之音乐会——自主实践,表现歌曲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互动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拓展环节我把本单元的《铃儿响叮当》和《踏雪寻梅》两首歌曲进行了串烧。首先下放主动权,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合适的歌曲表现方式,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把学生分成口技组(模仿驴蹄声)、演唱组、伴唱组、乐器组进行歌表演,这样整节课不仅首尾呼应,还把之前每个教学环节的活动都串联了起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和亮点。整个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弛有度,通过师对生的积极回应,借助恰当的评价手段,加上适时地引导,将音乐知识与技能巧妙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实践中得到提升,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个人理解和构思,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