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济南版2022-2023第二学期七下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七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导学案课题 第一节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23年5月 序号教具 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 1教 学 目 标 1、通过分析讨论砍伐森林的方式,说明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2、通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资料分析,举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着重要的影响。 3、树立人与自然资源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学情 分析 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通过新闻报道、书籍、互联网,获得了一些有关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破坏的知识。学习起来较容易,教师根据当地生态遭到破坏的实例,让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树立环保意识,确立生态文明观念。重点 和 难点 重点: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重要的影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难点:树立人与自然资源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板 书 设 计教 学 反 思 学生理解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运用知识分析现象,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树立了环保意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加强举例引导。教学过程与设计 。 情景导入 ,播放图片。 师点拨: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场所,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经极大地破坏了我们的家园--地球。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急剧蔓延,终于形成了大面积乃至全球性公害。所以,人类有义务保护生物圈。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 阅读课本P123-124看图3.7-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 1.举例说明什么是再生资源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砍伐和选择性砍伐各有哪些利弊 (2)哪种砍伐方式会在不减少未来供应的前提下,使人们能定期获得一定数量的木材 自我展示,表达交流,师点拨 1.自然资源 自然界的供能量有限,最终会枯竭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再生资源:能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自然资源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 不可再生资源:自然界的供能量有限,最终会枯竭而不能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矿产等 完全砍伐:优点:节约成本,工作效率高。 缺点:破坏环 境,动物栖息地丧失家园。 选择性砍伐:优点: 能持续利用木材,保持水土。 缺点:成本高,效率低。 师知识补充: 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讨论:有人说:”生物圈的各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小组成员发表观点) 跟踪训练: 1.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天然气 B.铁矿 C.石油 D.风能 2.有关能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B.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水能、风能、天然气等 C.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等 D.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必须倍加珍惜 3.下面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4.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植树造林 B.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滥砍滥伐 D.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 5.人类要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 A.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B.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 C.大量驯化野生动植物 D.填海造田,填湖造田以发展农业 (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阅读课本P125-126,分析资料:(1-3),自主学习,展现自我,师点拨并播放视频 资料一:1.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会使水土严重流失,导致干旱的发生和土地沙漠化的加剧等环境问题。很多种生物会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导致种类和数量减少,破坏生物的多样性。 资料二:“围湖造田”导致了草海湖一带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贵州省政府做出“退田还湖”的决定是为了恢复草海湖的生态系统,保护湖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达到新的生态平衡,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资料三:实行休渔政策,是根据水生动物资源的生长、繁殖等习性,避开成鱼的繁殖期及幼鱼的生长期,以保护鱼类资源,从而遏制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 动动脑: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会出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启示? 归纳总结: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额生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期影响。 对点训练,巩固知识: 1.我国很多地区出现过沙尘天气,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异常 B.天旱无雨 C.温室效应 D.植被被大面积破坏 2.毁林开荒的恶果是 ( ) A.减少木材的产量 B.破坏了当地生物的生活环境 C.造成农林害虫的大量繁殖 D.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3.我国是土地沙漠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城市沙尘暴日益严重。下列行为不会造成沙尘暴的是( ) A.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森林,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B.草原过度垦殖、放牧,植被遭到破坏 C.由于城市化加剧,工程建设形成大量粉尘 D.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13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十分严重,成为中外闻名的黄土高原.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人类过度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调 C.地震引发地壳运动 D.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 5.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国际粮价上涨,有的国家出现粮食短缺现象。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③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④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养高产作物品种 ⑤多用农药、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② ③ ⑤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④ ⑤ 三、课堂小结:谈收获,共分享(学生总结) 四、课堂达标检测 1.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造单纯林,其共同特点是( ) A.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更加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C.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持 D.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2.下列行为都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哪项措施最容易导致相反效果( ) A.建设核电站解决燃煤发电产生废气的问题 B.制造效力更大的杀虫剂和农药 C.利用秸秆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燃料短缺问题 D.寻求更好的控制人口的办法 3.酸雨的危害表现在( ) A.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 B.使农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C.使土壤、河流、湖泊酸化 D.以上三项都是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的内容( ) A.调查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 B.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 C.调查大气污染、水污染的状况 D.调查当地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情况 5.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燃烧煤气 B.大量燃烧含锰量很高的煤 C.大量燃烧含硫量很高的煤 D.大量燃烧沼气 6.下列属于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保障的是( ) A.民族团结和环境保护 B.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C.生态建设和民族团结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作业:P126 1、2题 课外实践:调查当地环境污染和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