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巧搭导图支架,雕琢人物内心——统编五年级下册习作《他______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从单元整体来看:《他 了》是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本单元除古诗外的三篇课文,《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都有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选取这类人物内心丰富的文本,编者目的显得尤为明晰。不仅要让学生逐步感受这样的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内心的重要作用,还要学会迁移运用,提升表达。从命题形式来看: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补充式的命题方式,有明确的习作方向,把人物写具体,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又不像主题式的习作,让学生的习作方向无限放飞,难寻抓手。从内容编排来看:习作部分的内容编排也极具特色,除范文片断外,最大的特色是“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这也就是告诉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进行描写,无疑给学生很好的习作支架。虽然呈现的方式是问题式的罗列,但深入分析后发现,这是一张清晰的写作思维导图。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利用思维导图把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样子,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和例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寻找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2.借助思维导图,学习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角度,表现人物内心。3.通过习作方法的学习,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多角度描写,使文章真实、生动感人。【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感受人生百态,激发习作兴趣(一)欣赏视频,感受人生百态1.播放(喜剧、感人、争吵、离别)组合视频短片。2.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3.小结:在同学们观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神情,时而笑、时而悲、时而愁,有哈哈大笑的,有紧锁眉头的,有眼眶红润的,当看到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时,我们有了不同的感受,真是人生百态啊!(二)质疑交流,揭示习作主题1. 关注视频中的人物,质疑:这视频为什么会使你有这样的反应呢?2.结合自我感受,指名交流。3.聚焦人物,揭示习作主题(板书课题)。4.小结:在视频中,就是因为我们听到的人物语言,看到的动作以及面部表情,让我们有了不同的体会。那在生活中,有没有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特别的深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设计意图:课中视频的运用无疑是最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利用契合主题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在人物描写时,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观看视频就来得更加直接和直观,对揭示本课习作的主题也显得随其自然。】板块二:寻找方法——回顾课文语段,探析描写方法(一)回顾课文,感悟人物具体形象。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的都是描写人物的课文,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致、具体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同学们还记得吗?1.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你印象深刻,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2.师生交流。预设: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心疼、担忧病人的医生形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勇敢、坚毅的军人形象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痛失儿子的父亲形象……3.小结:同学们,通过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二)出示文本,体会人物内心活动。除人物的形象外,甚至在描写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1.课件出示《军神》一课中描写沃克医生的语句。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2.朗读语句,体会人物内心变化。3.指名交流,提炼板书。(板书:神态、动作、语言)4.小结:从“冷冷地问”,到“目光柔和了”“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这一系列变化中,让我们感受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再到钦佩的内心变化。【设计意图: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子。回顾课文中运用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以达到方法迁移的目的。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描写中,学习典型范例,既是对学过课文中人物内心活动的再次感受,也加深了对描写方法的学习】板块三:巧搭支架——借助方法提示,构建思维导图(一)出示范例,自主朗读体会1.出示习作例文,朗读体会。2.交流:这段描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吗?预设:(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3.小结:这段人物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专注,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关键是他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了。(二)借助提示,构建思维导图同学们通过朗读就能感受到,那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呢?1.出示习作提示,关注具体描写。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如:他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2.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3.交流导图,小结提升。(补充方法:周围环境、周围人物、标点使用)4.小结:抓住了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同时,还要用上恰当的词语,如片段中“奇异的光芒、涨得通红、痴痴地”等,这样更能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寻找作者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略显生硬。其实还有部分学生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未能完全掌握。因此,利用习作提示和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体会人物的基础上找到描写的方法,就显得容易一些。】板块四:学以致用——借助思维导图,学会迁移运用(一)选择主题,补全题目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他(她),一个动作、语言、神态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将题目补充完整。1.出示人物描写主题,补全题目。2.根据选定的主题,完成思维导图。3.丰富词语,修改导图。出示各类表示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表达,完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初步构建人物描写框架,提供分类表示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旨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关照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二)借助导图,自主习作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仿写片断。2.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回指导。(三)阅读习作,进行互评1.出示评价清单,明确评价目标。2.对照评价清单,进行自评自改。3.小组交流习作,开展同伴互评。4.根据同伴评价建议,进行修改。(四)小结课堂,期待大作1.布置课后习作任务,把事情写完整。(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2.总结:同学们,我们不仅要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写清楚,更重要的是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使人物的内心更加丰富!课后请运用我们这堂课学到的把人物写具体的方法,把事情写完整,期待你们的大作,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明确习作目标的“评价清单”,既是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又是为学生的自主评改提供了清晰的依据。一方面学生可以对照“评价清单”修正自己的习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评价清单”有理有据地对他人的习作作出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将描写方法的运用落到实处,提高实效。最后,在掌握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完成大作。】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动作语言神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他(她) 了他(她) 了动作语言神态评价清单互评 自评□ 1.是否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了?□ 2.不同角度的描写中用词恰当吗?□ 3.是否体现了人物的内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