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长相思》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 描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景物,兼有动静结合的变化之美。《长相思》是此单元 第一篇课文的第三首,这是一首词,侧重写长途羁旅风光。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 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 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 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 美对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语言文字品读涵泳,对古诗词进行赏析, 感悟诗词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而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古诗所描写 的背景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古代语言的意思经过千百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加上古诗词句子凝练,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理解难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紧扣学生的思维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背景,联系生活、感知语言,发挥想 象、加深理解,认识诗人、体悟感情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品悟诗词中的表达特色, 鉴赏写法之妙、语言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对于《长相 思》这节课而言,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并让学生借助注 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内容。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 方法。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对于本词中汉字的间架结构、字音 字形等可以通过课前自学、互学等方式解决。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诗词情境,初 步感受诗词中精练语言和深邃意蕴,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识字 与写字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期情况,以学定教,更有针对性地突破学生识 字写字的重难点。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长相 思》的内容,但是要理解景语即情语,并且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的作用,需 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因此努力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年代和环境,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诗词之言,通过入境想象、对比思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深度 学习,用画面去注解文字,用情感去揣摩诗意。从而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培养文 化自信,在品读涵泳中感受诗词之美,在语言运用中提升语用素养,在深度思辨 中提升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三、教学目标1. 读准“榆、畔、聒”三个生字和多音字“更”,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 思,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并背诵,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等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3. 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 相思之深。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能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 之深。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 揭题识人,读出韵味1. 以旧入新:上节课,我们跟着王维去到秋日的空山感受了山林的静谧、迷人, 也伴随张继在姑苏城河的客船上听千年的钟声,今天,让我们与纳兰性德一起去 领略东北塞外的别样气象。(板书课题,读题)2.揭示题材与《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不同的是,《长相思》是一首词,谁能来说一说 词的特点?(预设:词有词牌名;词可分为上下阕;词又称为长短句……)相机点拨:“长相思” 就是词牌名;上阕从“山一程”到“夜深千帐灯”,下阕 从“风一更”到“故园无此声”。3.走进作者本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是姓,性德是名。谁能来介绍一下他? (指名回答,出示作者简介)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 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4. 通读全词,读出层次。(1) 读正确请学生朗读 (指名读,齐读),相机指导:风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读第一 声,是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聒碎乡心”的“聒” 是个生字,读的时候要注意他的读音,把它读正确。(2) 读出节奏引导:词和古诗一样,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停顿,划分节奏,谁能来读一读?评议交流,相机划分节奏,根据学生诵读节奏出示停顿间隔,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3) 读出韵律《长相思》词由三、七、五句式组成,每句用韵,你能发现吗?这个韵脚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预设:都押“eng”韵,“eng” 韵传递出一种低沉、郁结的情绪。过渡:同学们,朗读诗词,我们不仅要把字音读到位,而且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 和味道,其实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内心的感受和感觉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这首词,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在朗读中感受词人复杂的心绪。【设计意图】古诗词具有音乐美,节奏分明,音调合辙押韵,朗读起来高低起伏,听起来 具有无限韵味。而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 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诗词之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第(山海关地处要隘形势险峻是万里长城东起第关故称“天下第关”)三学段古诗词诵读的重点在于读好韵律,于充分的诵读中体会词作音韵和谐之美。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三个层次的朗读。 首先,读准字音,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基础,重点突破“更”和“聒”两个字, 扫清朗读障碍。其次读出节奏,划分节奏以学生已有的停顿为基准,教师仅作相 机点拨。 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个性化诵读诗句,读出诗词的韵味,其中读好“eng” 韵是诵读难点,需予以关注。(二) 入境想象,感受征程路途之遥远1.学习上阙,出示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上阙 1. 自由朗读上阙,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 想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1)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反馈:翻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 前进,夜里千万个帐篷里亮起了灯。(2) 点评:同学们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动态的,一幅是静态 的。2.聚焦动态画面: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1) 引导:孩子们,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一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词人正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前行,感到他们非 常辛苦。(2) 了解背景,深入体会:词人为什么要山一程,水一程?他们要去哪里呢?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资料:公元 1682 年 (康熙二十一年) 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 祭告奉天祖陵。作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随驾出关。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 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交流: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预设:去山海关的路途遥远,环境比较恶劣。(相机在希沃课件写下:跋山涉水) (3) 对比阅读,深入感受路途遥远 同学们,如果我们将“山一程,水一程”改为“一程山,一程水”可以吗?说说 你的理由。(不可以,因为一程山和一程水给人感觉将士们只翻过了一座山,渡 过了一条河的感觉。) 讨论交流,小结:的确如此,“山一程,水一程”让人感觉到将士们翻过的是一 座又一座山,淌过的是一条又一条河,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让人感受到将士 们跋山涉水的艰辛。 (4) 再读词句,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跋山涉水的感觉? (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的重点:“山一程,水一程”读得较为缓慢,这样可以让人感觉山高水远,征 途漫漫,读出行程的艰辛和疲累。)3.研读静态画面:夜深千帐灯过渡:白天的行军让我们看到了行程路远,千军万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画面, 夜晚宿营的场景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夜深千帐灯。 (1)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句,从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夜深 了,大家都没睡,仍然亮着灯,行军队伍支起了千万盏灯的场景十分壮观) (2) 提问激疑:读到此处,老师不禁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长途跋涉士兵 们晚上本应好好休息,但却亮起了千帐灯呢?将士们也许在干什么呢? (预设: 因为远离家乡,他们太过想念家乡,夜晚他们也许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3) 拓展阅读,体会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思念之情常在夜深人静时所起。诵读以下诗句,体会这点点灯火的无声诉说。拓展阅读: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4) 师生交流、小结:寒灯下往往有一个辗转反侧的难眠人,不同作者笔下的 灯都传递了诗人们共同的情感那就是——孤独与思念。而纳兰性德笔下有千帐灯, 也就意味着这千盏灯下有着千万个思乡之人。4.研读精思,体悟征途艰辛(1) 我们学习了上阙,现在你能回答作者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预设 1 :可能在山海关外,榆关外。预设 2 :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可能在水路上,也可能在山路上。 预设 3 :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2) 引导:如果把同学们所回答的作者的身经过的地方都连在一起,谁能用一 个词来形容?预设:跋山涉水、翻山越岭(3) 小结:词人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 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用一句话来总 结就是作者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同学们,一个身在征途的词人,有说 不出的艰辛和苦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人身在征途的艰辛。【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 任务一的开展就指向此学习重点。学生在上节课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态描写和静态 描写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 初步感知上阕动态、 静态描写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深入动态画面,通过交流感 受、阅读资料,充分体验行军的艰辛、漫长。静态描写聚焦“千帐灯”这一古诗 词中的经典意向,通过想象画面、拓展阅读等方式将灯这一意向与孤独、思念的 情绪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最后通过总结词人“身 在何处”,体会词人的征途艰辛。(三) 对比思辨,品悟心系故园之深切1.过渡:一道道的山,一程程的水,都是词人的身所经历和感受的。那么作者身 向榆关,心又在何处呢?你是从词中哪里看出来的?按提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二:探究“心在何处” 找:标画“心在何处”。 说:交流“心在何处”。2.交流反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呢?可以用词里的一个词来说说嘛?预设: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板书:心向故园) 3.精读体悟,交流点拨:你是从哪里找到词人心在故园? (1) 交流“聒碎乡心梦不成”:体会到词人迫切地想要做个与故乡有关的梦,可 一直不能入睡,不能成梦。 (2) 引导理解:作者为什么做不成这个梦呢?预设:因为“风一更,雪一更”,让作者难以入眠。小结:风一更,雪一更,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嘈杂的风雪声让作者更难入睡。 (3) 情景对话:将士们,身处距离家乡千万里之外,躺在冰冷的帐篷里,听着 嘈杂的风雪声,此时,你在想些什么? (预设:我好想在梦里回到我的家乡,可 是这嘈杂的风雪声让我无法入睡。) (4) 思维碰撞:在难以入睡之时,词人却说“故园无此声”?故园到底有没有 风雪声呢? 引导理解①: 故乡是有这样的风雪声的,但是词人和亲朋好友待在一起,温暖的氛围让人忽略 了风雪之声。 引导理解②: 故乡没有这样嘈杂的声音,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以此来凸显出家乡的宁静和美。 5. 寄情于梦,展开想象 (1) 词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只能寄托在梦中,可是他能在梦中实现吗? (预设: 不能)点拨:哪个字鲜明地道出了词人不能实现啊?预设:碎 如果他可以在梦里回到故园,他会做一个怎样的梦呢?请用几句话写一写。出示学习任务三。(播放乐曲,想象写话)学习任务三: 选择下列场景,想象画面进行描写,也可以自主想象画面描写。 (1) 春暖花开的田野里 (2) 夏蝉声声的杨柳下(2) 交流梦境、点评6. 对比梦境和现实:美好的生活远在家乡,遥不可及,而词人的身边只有什么? (单薄的帐篷、呼啸的北风、漫天的雪花……) 多么令人心碎感伤,让我们再来 读一读下阙感受词人的心境。(板书:心碎感伤)【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两个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二围绕着“探究心在何 处”,承接上一环节的身在何处,开启下一环节的心在何处的思考。通过身心不 在一处的对比,感受到词人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身心分离的感受和心情,推动对词作蕴含情感的深 度体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风一更,雪一更”,让学生充分感受风雪交加 未有停歇的恶劣天气以及长夜漫漫未能成梦的痛苦。通过展开情景对话,让学生 身临其境,感受风雪天独自在外思念家乡的愁苦情感。此外,进一步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故园无此声,将故园美景图与关外风雪交加图、跋山涉水图进行对比,说 说自己的感受,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词人身处羁旅荒凉之地,对 故园亲人的思念。任务三用想象写话的方式为词人圆梦则满足了学生的内心渴求, 既使得词人的相思在鲜活的场景描述中得以消解,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也是学生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物化成果。(四) 互文印证,升华思乡情1. 同学们,读到此刻,我们已经在《长相思》中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一颗身 在征途,心向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此时,你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要问一问 纳兰性德?预设 1 :你在一路上是不是都很想念家乡?预设 2 :你接下来还要去哪里?预设 3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你为什么不回去呢?预设4:你什么时候才能打好仗回去和家人团聚呢?2.过渡:同学们,其实你们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曾经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 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叫做《菩萨蛮 · 问君何事轻离别》,其中就有这样两句 词,是纳兰性德自问自己的。谁能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 能几团圆月”)3.启思:同学们,请你们再想一下,纳兰性德除了在问自己以外,还会有谁要问 一问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 预设:他的母亲。引导:此刻你就是纳兰的母亲,你来问问儿子。我们也到了一个地方。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而此时,纳兰要从军离去。这个时候,只见到满头 银丝、颤颤巍巍的老母亲这样问纳兰——引导学生用诗词回答“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此时“君”要改成“儿”,让我们再来问一问。看,古道边,芳草萋萋,这 个时候,纳兰就要从军去了。只见到满头银丝、颤颤巍巍的老母这样问她的儿子 —— 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 预设:他的妻子引导: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来问一问纳兰性德。我们来到了夕 阳下,秋风四起,纳兰即将从军离开了。他美丽而又带着哀怨的妻子无奈地问着 他的丈夫,此时“君”要改成“夫”。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问夫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3) 预设:他的朋友引导:此时此刻,你就是纳兰的朋友,看我们正在长亭外,杨柳依依,纳 兰就要从军去了,这个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问他——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 几团圆月?(4) 预设:他的儿子引导:现在你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父亲,看,在家门口,雨雪 霏霏,此时儿子正不舍地拉着父亲的手,流着眼泪问—— 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 能几团圆月?过渡:是啊,同学们,母亲在问,妻子在问,朋友在问,还有他的儿子都在问着 纳兰性德,让我们一起再来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4.思维碰撞:同学们你们觉得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请 同学们再读一读《长相思》,从词中找一找纳兰性德是否真的轻离别?预设:不是,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看出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 5.反馈交流引导 1 :我是重离别啊。那我想在问一问我的老母,我是轻离别吗?你还能从词 中哪里找出不是轻离别吗? (预设:你不是,“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说明了你虽然身不在家乡,但依然心在故园。)引导 2 :你是从哪里看出我的心在故园?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感谢母亲理解我无奈的心情,我想再问一问我的妻子,我是轻离别吗? (不是, 因为“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最后再问一问我那调皮还不懂事的儿子,你说为父是轻离别吗? (不是,因为“聒 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6.小结:虽然我身在征途,但是我的家人们都非常理解我。其实啊,纳兰作为康 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大内高手,他必须保护皇帝的安全,所以他重任在肩,责任如 山。当皇帝有令时必须得随从出行,然而他的心中却永远装着他的故乡,牵挂他 的亲人。(板书:思乡之情) 在国家与家乡之间,他选择了国家,但他依旧不舍 家乡,而这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长相思》。(齐 读长相思)引导: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齐读)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 — (齐读) 长相思。【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补充《菩萨蛮 · 问君何事轻离别》,让学生思辨词人既然这么思 念家乡,为何还要这样“轻离别”,使学生通过互文印证,相互勾连,感悟作者 护驾从巡,身不由己的思乡之痛。在一次次对比思辨中,学生对词情的把握更加 深入,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八、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向故园 [清]纳兰性德心碎感伤 思乡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