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八单元专项训练——按课文内容填空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杨氏之子》一文出自《________》,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________”说明了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2.《手指》一文通过刻画五根手指的形象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3.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事情。就像《朱子语类》所言:“_________,_________。”4.作恶多端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正如《左传》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语境把格言警句补充完整。1.你的邻居总是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你会用《左传》中的一句“多行不义,_________”来劝他。2.你的同桌在测验时偷看书本,你会用《朱子语类》中的一句:“人有耻,_________”来劝说他。3.“_________,仁之端也。”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谁不会心生同情之感呢?4.“_________,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_,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_____的小说。2.《手指》是____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______和_____。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要_______________。3.《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______的特点和惊人的_________。4.《论语》中讲道:“_______,小人喻于利。”“_______,小人长戚戚。”4.日积月累。首先补充完整,再选择填空。(1)多行不义,____________。(2)________,则能有所不为。(3)________,仁之端也。(4)君子__________,小人____________。(5)君子喻________,小人喻__________。我的邻居小张常常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大家都避而远之。妈妈常说他没有羞耻之心,因为朱熹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他这种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俗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5.按课文内容填空。1.孔君平______,父不在,______。为设果,_______。孔_____曰:“________。”这则小古文选自_______时期《________》。2.五根手指如果能______,成为_______,那就______,_______,不再有什么______、______之分了。3.《朱子语类》中的“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人要有羞耻之心。《左传》中的“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不要做坏事,否则必将得到惩罚。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杨氏之子》中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说话有_________,从“夫子”一词可以看出;二是将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与孔君平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2.《手指》是我国著名作家、画家___________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然后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性格(大拇指________,食指___________,中指___________),无名指与小指________和姿态;最后阐明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童年的发现》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______________,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2.《杨氏之子》一课选自______朝____的《_______》,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3.《童年的发现》一课讲的是作者________(谁)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__________。课文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_______,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最终得到证实。4.《手指》是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体裁)。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_,接着以_________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不同的______和____。8.积累填空。1.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可以从“________”看出来;他反应很敏捷,可以从“_________”看出来;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可以从“___________”看出来。2.读了《手指》一文,大拇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的人,食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的人,中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的人,无名指和小指让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的人。3.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名言。做人要助人为乐,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正所谓“________,_______”;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做人要知道廉耻,这样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这就是朱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9.积累填空。1.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______,______。孔指以示儿曰:“ ______。”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手指》文先是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___的特点,然后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作用和性格,最后阐明了______的道理。3.把下列名言补充完整。(1)君子喻于义,______。 (2)______,小人长戚戚。(3)恻隐之心,______。 (4)人有耻,______。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杨氏之子》文中的孩子我想用_____________这个词来夸奖他。(2)《手指》的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______,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之分了。(3)《孟子》中说明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们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参考答案:1. 世说新语·言语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思维敏捷、机智过人 团结才有力量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 多行不义 必自毙【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的识记和理解情况,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复习学过的知识,把学过的内容背诵和默写清楚,将其运用方向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楚。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引》,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3.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4.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2. 必自毙 则能有所不为 恻隐之心 君子喻于义【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谚语俗语的识记和积累,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内容即可。1.本题考查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本题考查的是“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大意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3.本题考查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4.本题考查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论语·里仁》3. 《世说新语》 轶事丰子恺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姿态 性格 团结一致求知若渴 想象力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详解】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积累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做本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2.《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3.《童年的发现》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文章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4.“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4. 必自毙 人有耻 恻隐之心 坦荡荡 长戚戚 于义 于利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多行不义,必自毙【详解】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识记。(1)“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2)“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同情心是仁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论语·述而》。(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孔子说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出自《论语·里仁篇》。结合“常常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大家都避而远之”来看应搭配“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结合“他这种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来看应搭配“多行不义,必自毙”。5. 诣其父 乃呼儿出 果有杨梅 指以示儿 此是君家果 南朝 世说新语·言语 一致团结 一个拳头 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强弱 美丑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 多行不义 必自毙【详解】本题考查安克文内容填空,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1.内容出自课文《杨氏之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文章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2.内容出自课文《手指》: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3.结合“《朱子语类》”“我们人要有羞耻之心”可以想到: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结合“《左传》”“告诫我们不要做坏事,否则必将得到惩罚”等内容可以想到: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6. 礼貌 孔君平的姓和孔雀的“孔” 丰子恺 白鹅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吃苦耐劳 机敏勇敢 养尊处优 能力薄弱 团结就是力量 胚胎发育的规律 天真单纯 爱探究 善于想象【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1.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用对方的方法反驳对方的话,并且委婉作答,将孔君平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在一起,与孔君平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礼貌应对。2.《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各种不同的姿态和性格,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后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性格大拇指肯吃苦,做吃力的工作,不图名利。食指勤奋卖力,做危险、复杂的工作,敢于探险,不怕牺牲。中指姿态优美、相貌堂堂、性格高傲、养尊处优,只是略微扶衬大拇指、食指工作而已。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精于丝竹,但是能力薄弱。我们还学习过丰子恺先生的《白鹅》。3.《童年的发现》通过记述“我”由寻梦而发现胚胎发育规律,但因在课堂上发笑而受到惩罚的事,反映了孩子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赞颂了孩子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同时说明了任何发明与发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7. 小人长戚戚 南 刘义庆 世说新语 费奥多罗夫 智力 这个发现的经过 丰子恺 散文 各有所长 风趣幽默 姿态 性格【详解】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积累与运用。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而小人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2.《杨氏之子》是一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的文言文,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故事情节简单,饶有情趣,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机灵的九岁男孩和拜访者孔君平对话的故事。3.《童年的发现》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4.《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8. 为设果 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做事机敏、敢于冒险 相貌堂堂、养尊处优 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多行不义 必自毙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课文的理解与填空。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通过阅读可知,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可以从“为设果”看出来;他反应很敏捷,可以从“应声答曰”看出来;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可以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看出来。2.《手指》是现代作家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大拇指让我联想到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人,食指让我联想到做事机敏、敢于冒险的人,中指让我联想到相貌堂堂、养尊处优的人,无名指和小指让我联想到样子可爱、能力薄弱的人。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坏事 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大意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9. 甚聪惠 为设果 果有杨梅 此是君家果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 仁之端也 则能有所不为【详解】考查课内默写与填空。1.出自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言语》。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翻译: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题材,即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语言幽默风趣,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感悟生活哲理:团结就是力量。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解释: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说: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是产生仁慈的开始。人有了恻隐之心,就会变成仁慈。“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10. 思维敏捷 姿态 拳头 强弱、美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详解】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1)《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的特点是聪惠、主要表现在他的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具体表现: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就故意逗他:“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杨氏之子巧妙地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2)《手指》主要内容: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