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律保障生活【教材分析】本课时通过法律与道德及其他行为规范的对比,阐释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结合与人们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和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法律的作用。【学情分析】法律是在社会生活中经常触及的一个词,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很多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比较片面,一则认为法律就是一种规范:二则认为法律离我们很远。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才使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因而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而且也有助于约束学生的行为,防止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和案例,归纳出法律的三个特征,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培养健全人格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2、通过学习法律的特征,归纳出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关系,增强法律意识。3、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法律的作用,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教学难点:法律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以人为本 法治中国》提出问题:法律与生活是什么关系?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导入新课.PPT呈现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和案例,归纳出法律的三个特征,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培养健全人格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2、通过学习法律的特征,归纳出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关系,增强法律意识。3、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法律的作用,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环节一:法律的特征活动一:分析法规,探法律特征材料一: 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2022年10月30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制定——从无到有)材料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实施,“常回家看看”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认可—从有到有)据此分析,法律有什么特征?要求:独立思考,个人展示,答对的为小组加1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案例分析:2023年1月10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国家安全部原党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安全部纪检监察组原组长刘彦平受贿一案,对被告人刘彦平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对刘彦平受贿犯罪所得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思考:法律这一行为规范,是靠什么来实施?讨论:国家强制力包括什么 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2、组长统筹,全组参与,积极讨论。3、各组选出中心发言人,整理表述内容,展示小组成果。4、 每答对一项为小组加1分案例分析:2023年1月6日,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辽宁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文喜受贿一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李文喜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对查扣在案的李文喜受贿所得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思考:法律这一行为规范,还有什么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要求:独立思考,个人展示,答对的为小组加1分笔记区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普遍约束力的体现?(1)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活动二:规范有异同讨论:法律、道德、校规校纪的异同。要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分享。笔记时间法律、道德、校规校纪的异同:相同点(作用):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不同点:项目 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调整对象和范围道德 自然形成 舆论、习惯、信念 普遍适用校纪校规 学校或有关部门制定 教育行政力量 在校学生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家强制力 全体社会成员(小组讨论后回答,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答对的可以得2分)(要求:书写要规范,内容要准确)环节二:法律的作用(本环节对应目标三的达成,及其相应评价任务的落实)案例三:分析案例 探法律作用案例一: 2021年,肖某在“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逝世、举国悲痛之际,无视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使用昵称“坚持底线”的微信号,先后在微信群“白翎村村民信息群”(群成员499人)内发布2条信息,歪曲事实诋毁、侮辱袁隆平院士,侵害英雄名誉、荣誉,引起群内成员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湖南省韶山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认为被告人肖某的行为构成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建议判处管制六个月。 在人数众多的微信群诋毁、侮辱英雄,构成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肖某被判刑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作用?要求:独立思考,组员分享。答对的为小组加1分.结论: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案例二:原告张某等人因不满被告某商家的“剧本杀”游戏服务,上网发布“差评”,该商家遂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与张某等人的微信群聊记录、游戏包厢监控视频录像片段、微信个人账号信息,还称“可向公众提供全程监控录像”。张某等人认为商家上述行为侵害其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起诉要求商家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及赔偿精神损失等。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第十三条规定,判令商家立即停止公开监控录像,删除公众号文章中“可向公众提供全程监控录像”表述及张某等人的微信个人账号信息,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并向张某等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据此分析法律的作用?要求:独立思考,组员分享。答对的为小组加1分.结论: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案例三:被告甲公司运营某外卖餐饮平台,提供外卖订餐服务,并向消费者郑重承诺:我平台已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严格的实地审查,并保证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者名称、经营场所、主体业态、经营项目、有效期等许可信息合法、真实、准确、有效。原告王某在该平台上一家麻辣烫店铺购买了一份麻辣烫,后发现该麻辣烫店铺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王某诉至法院,要求甲公司与该麻辣烫店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以及甲公司在外卖平台上作出的承诺,判决甲公司应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案例四:2023年1月10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国家安全部原党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安全部纪检监察组原组长刘彦平受贿一案,对被告人刘彦平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对刘彦平受贿犯罪所得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据此分析法律还有什么作用?要求:独立思考,组员分享。答对的为小组加1分.结论: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笔记区法律的作用有哪些?(1)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2)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3)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三)自我建构,领悟内联请大家梳理本课所学,绘制知识结构图,并在组内展示。(四)迁移应用,提升素养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法律和道德的相同点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道德是约定俗成的 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等力 量保证实施 ③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④法律和道德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规定:公务活动用餐不得超过规定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浪费,最高罚5万元;制作发布传播暴饮暴食视频节目最高罚10万元。这一规定表明( )A.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法律代表公民的意志和利益D.法律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3.下列事件中,能够体现法律的特征的是( )①小林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③某贪官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④小王经营自己的公司,每年向国家依法纳税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4.下列对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①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③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④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5.社会青年李某多次利用微信,添加各地的家长群,冒充班主任,利用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不便当面交费为由,发布扫码支付作业本费、资料费等虚假信息进行诈骗,共骗取多名家长2万元。被查出后被抓。由此看出( )①法律是唯一能够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生活环境的规范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③法律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④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6.七年级小明的父亲经营一家公司,小明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公司帮忙,他父亲发现小明能帮自己不少忙,就想让小明辍学帮自己,理由是上了大学又能怎么样,在我公司里不是就有大学生为自己打工吗,还不如现在就到公司里历练。小明不同意,他就把小明关在家里,不让他上学。后经学校老师和社区领导教育后,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家长或者监护人必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不得让未成年人辍学。就让小明重返学校。(1)在上述情境材料中,小明的案例说明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2)自己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小明感到很高兴,但是交不交税呢?站在一旁的奶奶说:“钱都到手了,不用交,况且你还是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对此,你的观点呢 参考答案:1.C 2.B 3.B 4.A 5.C6.(1)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发展和成长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2)奶奶的说法是错误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包括未成年人在内。任何偷税、欠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严重的话要追究法律责任。所以,小明要积极主动到当地税务部门缴纳税款,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五)践行升华情感,学评合一知识竞赛拓视野活动主题:法律保障生活的事例活动目的:加深对法律保障生活的理解。活动内容:1.名称接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成员列举法律保障生活的事例。按照小组顺序依次接龙,回答正确的记1分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出来的不记分,由下一组继续接龙回答,一直到各组都回答完毕为止。活动步骤:1.同组或者全班同学讨论交流,确定知识竞赛的题目2.组与组之间或者班与班之间交换题目3.小组或者班级之间进行比赛,得分高者获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