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参与 我奉献》教学反思课标要求: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在日常生活中,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要关爱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父母长辈、同学朋友等。但是对于公共生活中与自己关系不密切、接触不多,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则缺乏友善相待的意识和情感。因此,本课设定第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与关爱,当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行为时,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五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文明有礼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但作为公共生活的参与者,他们需要认识到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素养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需要。本课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要将学生对文明有礼的认识从个体修养延展到公共生活建设的层面,进而引导学生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在社区生活中,社区成员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与发展,还要关注他人服务社区建设。因为只有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贡献力量,才能建设良好的社区,使每位贡献力量的社区成员最终受益。本课设定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区成员的角色与责任,树立服务公共生活的意识。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已经有了一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实践体验,他们愿意帮助他人。但是,对于哪些活动属于公益活动,学生往有一些标签意识,认为为灾区捐款捐物、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等比较有声势的活动是公益活动,但殊不知只要是服务社会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在做公益。因此,本课设计第四个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教学反思: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各种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有了基本认识,但是不能从多角度理解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给他人乃至国家带来的影响。作为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学生们不仅需要认识到文明有礼是个人素养的要求,还需要认识到文明有礼也是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课前调查、角色扮演、交流讨论。形象设计等自助式教学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从小要讲文明有礼貌、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成为文明的公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