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3《声声慢》测试卷一、选择题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周郎 公谨 浪涛尽 雄姿英发B.豪杰 峰火 这次弟 元嘉草草C.神鸦 仓惶 憔悴陨 晚来风急D.杯盏 寻觅 扬州路 乍暖还寒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ɡ) 憔悴(cuì) 羽扇纶巾(lún)B.廉颇(pō) 暮霭(ǎi) 金戈铁马(ɡē)C.巷陌(xiànɡ) 故垒(lěi ) 封狼居胥(xù)D.梧桐(tónɡ) 佛狸祠(fú) 舞榭歌台(xiè)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5.下列对教材中的诗歌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两句写面对天姥山,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反衬天姥山之高。B.“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是说杜甫一生饱经艰难,鬓发如霜却志业未成,常常抱恨于心。C.“主人下马客在船”是写诗人与主人江边分别的情景,一人在岸,一人在船,挥手作别,为下文诗人单独召见琵琶女做好了铀垫。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遭遇了国破家亡之痛,江湖飘泊之苦,如今孑然一身,面容变得暗淡憔悴,却无人理会。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墙橹 舞榭 佛狸 巷陌B.纶巾 寄奴 烽火 廉颇C.凄冷 苍皇 风情 门槛D.憔萃 凋谢 次第 寻觅7.根据下面这首词的内容,判定它的词牌和流派,正确的一项(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A.浣溪沙 婉约派 B.清平乐 婉约派C.浣溪沙 豪放派 D.清平乐 豪放派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9.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0.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B.“雁过也”的雁未必相识,却说“旧时相识”,是寄托怀乡之意。C.“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败的菊花堆满地上,“憔悴损”则指菊花枯萎凋谢。D.“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为收尾妙在不说明一个“愁”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1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B.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C.此词情调感伤哀怨,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D.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添字丑奴儿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2.下列对《添字丑奴儿》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B.上阕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C.下阕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13.作者在上面两首词中都写到“雨”,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4.下列对这首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秋天天气多变,身体不好,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表现了词人滞留他乡的孤独生活和悲苦愁绪。B.下阕前三句写菊花,既言其多,又形其乱,以花之凋残映衬心之愁苦,又喻指岁月流逝,人衰老憔悴。C.下阕后几句写词人孤苦无依坐待天黑的境况,希望黄昏时雨中的梧桐能排解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愁绪。D.本词用语浅显,以家常话写心中事,显得自然真挚;词中描摹多个典型意象来抒情,结尾则直抒胸臆。15.后人评论这首词前三句中叠词的运用“情景婉绝”,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声 声 慢李清照,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6.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17.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18.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阅读《声声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B.上片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C.下片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及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0.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出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孤雁儿李清照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①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②。【注】①吹箫人去:这里引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相传萧史极善吹箫,秦穆公便将爱女弄玉公主许配给他,后来二人一同成仙而去。此处实指词人亡夫赵明诚。②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小序,语意谦逊,似在咏梅,然本词是一首将咏梅与悼亡熔于一炉,情感真挚的悼亡之作。B.“沉香”二句,承“无佳思”之意,早起之后,沉香时断时续,玉炉已冷,情怀如水寒凉,更突显词人的孤寂凄苦。C.外面不知何人用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引得梅花破蕊而出,也引出了词人的春情幽恨。D.词中善用典故,如“梅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让整首词显得典雅含蓄。22.词的下阕“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与《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手法与所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24.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5.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中的“乍”,相当于“忽然”“突然”。B.“最难将息”中“将息”的意思是“保养身体”。C.“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是指“春天黄色的花”。D.“这次第”中“次第”的意思是“情形”“光景”2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凄冷和处境的孤独。B.“如今有谁堪摘”,表明没有谁敢来采摘花朵。C.“独自怎生得黑”,表明词人希望早点天黑。D.“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用一“愁”字可概括词人的心情。27.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见到旧时相识的大雁,让作者的心情由悲转喜。C.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渲染了悲戚的氛围。D.全词描写了一个内心充满怨情的妇人形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宋·辛弃疾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①,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注】①云烟畔:词人闲居的江西上饶铅山县乡间别墅。28.下列诗句的意思跟重阳节无关的一项是(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29.下列关于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掩鼻”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官场之“臭腐”,极具艺术概括力。B.上阕“人间”与“云烟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C.下阕“呼老伴”三句呼应题目,将菊花拟人化,读来婉曲有味且意趣盎然。D.题目为“寻菊”,直到下阕才出现菊,实是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30.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借“黄花”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三、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是赏菊的好季节,作为中国人,细细想想,果真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菊花都有各种赞美。正因为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才让南宋绘画家马远画了《陶渊明采菊图》,上面还出现了菊花和松树的形象。古代文人对菊花真的是赞誉有加,菊花位列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中便是明证。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司空图欣赏“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 ),唐寅感受到的是“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的( ),李清照又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对比烘托着孤独凄凉,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出了菊花满城的( ),似乎人人心中都有别样的菊花。现代艺术家们对菊花同样是一往情深。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鼓手与琴师》中写到了不同形态的菊花。有鸡爪菊、绣球菊、江西腊,这些菊花颜色丰富,不但有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更有剪秋萝似的小红菊、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以及枣红色的菊花王。在闻先生饱蘸感情的抒发中,______,他用文字描摹出菊花的无数状态、颜色、样貌,让我们非常赞叹。3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B.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C.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D.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3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我们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B.我们不仅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C.我们不仅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D.不仅我们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33.下列与“菊”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他对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实写照。B.古人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写于重阳节。C.宋朝时的大儒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赞誉菊花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人的象征。D.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一种异代回响,魏晋精神为什么能渗透在李清照的文学世界中呢?可以推测的一个原因是家学的影响。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对于魏晋时期刘伶、陶渊明的文章____________。他曾经说:“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不仅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意味着坚定地走向隐逸、而且代表着脱俗归真的人生取径,李格非对刘、陶等人的精神祈向及其真率表现而言,倾慕有加,这对于李清照而言,应该是不着痕迹的。在李清照夫妇的行踪里,屏居青州归来堂的一段生活极为难忘,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深刻地抒发了那份“眷然有归欤之情”,所以“归来堂”的命名也自然地寓有心灵__________之意,从而染上了陶渊明式的底色。在李清照的学养中,《世说新语》是相当熟的一部书,她用到书中的典故时,对书中所记各种人生情境的况味__________,笔致颇觉有神来之妙。3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情有独钟 安放 俯拾即是 B.情有独钟 安顿 信手拈来C.爱不释手 安放 信手拈来 D.爱不释手 安顿 俯拾即是3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不仅意味着坚定地走向隐逸,而且代表着脱俗归真的人生取径,李格非对刘、陶等人的精神祈向及其真率表现倾慕有加,这对于李清照而言,应该不会是不着痕迹的。B.不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代表着脱俗归真的人生取径,而且意味着坚定地走向隐逸,李格非对刘、陶等人的精神祈向及其真率表现而言,倾慕有加,这对于李清照而言,应该不会是不着痕迹的。C.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不仅代表着脱俗归真的人生取径,而且意味着坚定地走向隐逸,李格非对刘、陶等人的精神祈向及其真率表现而言,倾慕有加,这对于李清照而言,应该是不着痕迹的。D.不仅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意味着坚定地走向隐逸,而且代表看脱俗归真的人生取径,李格非对刘、陶等人的精神祈向及其真率表现倾幕有加,这对于李清照而言,应该是不着痕迹的。36.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 曹操 《短歌行》 古体诗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东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散文C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东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古体诗D 柳絮因风起 南北朝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小说A.A B.B C.C D.D四、综合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 。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 。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 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 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3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形见绌 截然不同 嗔怒 执着B.黯然失色 截然不同 诟病 执拗C.黯然失色 大相径庭 嗔怒 执拗D.相形见绌 大相径庭 诟病 执着3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39.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三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则文学短评。100字左右。五、情景默写40.声声慢(1)《声声慢》中使用了一连串叠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把词人内心的悲哀、孤独、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声声慢》中描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声声慢》中写晚风寒气逼人,淡酒难敌,含蓄地道出了词人想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面对花凋花谢的感慨。(5)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6)《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2.D3.B4.A5.B6.B7.B8.D 9.①李清照此句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②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③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10.C 11.B12.A 13.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还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倍感伤情。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14.C 15.①“寻寻觅觅”写出词人因内心空虚而试图在秋景中寻找寄托;“冷冷清清”既写出周围客观环境的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内心凄凉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写出无所寄托,在孤寂中陷入无尽的凄惨忧戚的心境。②七组叠词体现了词人面对寒冷凄清的秋景,其心境变化的三个过程,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悲凉的基调。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7.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18.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点点滴滴”等叠词,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全词字音的选择和组合,也体现出明显的压抑感,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真切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沉痛。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19.B 20.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②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如: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雁过”“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的家愁与国恨。21.B 22.这两首词这两句均用了借景抒情, 运用外在景物的渲染(以声衬情),如《孤雁儿》的小风、疏雨,《声声慢》梧桐、细雨等,来烘托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23.A 24.①“守着窗儿”感受天气“乍暖还寒”,通过触觉写出心绪不宁;②“守着窗儿”看到菊花铺地,通过视觉写出年华消逝的悲愁;③“守着窗儿”看到孤雁,通过视觉写出孤单凄凉;④“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度日如年的苦闷;⑤ “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25.C 26.A 27.B28.D 29.B 30.李词呈现了一幅黄花枯萎,满地堆积,再也无人摘取的悲凉画面,抒发了晚年词人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可谓缠绵哀怨,欲说还休;辛词中,词人由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却不见菊踪而推测菊花的开放需等待刮阵秋风、落夜严霜,词人托菊花不趋炎附势傲霜凌寒的品给来言自己之人格,表现自己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31.B 32.C 33.A34.B 35.A 36.C37.D 38.B 3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晚年的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一生的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40.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