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基于分层目标导向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2课时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展开阐述,《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二课时,在学习文化本质与功能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探究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为后续文化部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本课时内容多但较简单,开展教学要充分联系学生实际,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并重,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选取立足中国、继承传统、着眼特色并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引导学生立足当代中国,发现与探寻文化实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但是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主要用新鲜有力度的现实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而激活学生情感与价值共鸣。
本课时以“浙江原创舞蹈节目《碇步桥》登上央视兔年春晚舞台”为背景,以“浙江泰顺碇步桥火了,并非偶然”为主线,探寻“碇步桥火出圈”的文化实质,感受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韵味,体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感悟历史文明的延续,进而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主动参与文化创新。
本课时教学确定如下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碇步桥火出圈”的文化实质,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定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碇步桥火出圈”这一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实质,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正确对待并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公共参与: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课程内容、核心素养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的关系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
化的态度;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知识结构 学业水平要求 (必备知识与 关键能力)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主题 四级主题 五级主题 六级主题
哲学与 文化 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知道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举例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引用典例理解中华文化能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辨识文化现象及阐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评述与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关键能力: 具体见下表。
四、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教学难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时整体设计遵循“议题描述-议题论证-议题结论-议题延伸”的结构化顺序完成教材第二框题内容,有议题、情境、活动、任务形成四条线索:
议题线:以“为什么说碇步桥火出圈并非偶然 ”为总议题,在课题框架中起到引领纽带作用。子议题为“碇步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碇步桥为什么能延续至今?”、“如何让碇步桥持续火下去并逐步发挥带动作用?”。
情境线:由每个青年学生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传承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组成课堂架构载体。
任务线:根据“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了解碇步桥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根据“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传承者”分析碇步桥能延续至今的原因,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价值所在;根据“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探寻碇步桥持续火下去并逐步发挥作用,辨析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活动线:由“展示与分析-讨论与辨析-描述与展示”组成,是课堂架构的实现路劲,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透过仕水碇步背后的故事,感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中国古代技术的理性之美,为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跟过的底气和动力。
六、教学过程
总议题:“为什么说碇步桥火出圈,并非偶然 ”
教学建议: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温州泰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1.新课导入
学生:观看登上央视兔年春晚舞台的浙江原创舞蹈节目《碇步桥》。
教师:分享寒假打卡泰顺廊桥与仕水碇步的照片,带学生感受江南韵味。
教师导入:碇步是古代先民为便利溪流两岸间往来而创造的特殊构造的桥梁,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中国古代技术的理性之美。今天,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一起游泰顺碇步,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看看能否验证本课时议题“碇步桥火出圈,并非偶然”。
设计意图:惊艳的开场,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的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持久力。学习本课时内容,需要大量素材,充分的课前建议,引导学生查阅泰顺相关历史、地理等素材,不仅能展示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而且对课堂架构中创设有吸引力的议学情境,做到议学材料丰富非常有帮助,更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议题的讨论与活动参与。
2.讲授新课
子议题1.碇步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议学情境1.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学习目标达成
1.展示议学材料:学生收集的关于泰顺碇步桥的人文历史及照片。 2.创设议学问题: 泰顺碇步桥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为何冠以“廊桥”之乡? 你还知道泰顺的哪些人文历史? 3.议学活动要求:根据小组探究成果,选取一个角度列出发言要点,表达本组观点,注意学科术语的规范使用。 4.议学提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阅读议学要求,根据课前收集资料进行分组提炼,做好议学分享准备。2.展示合作探究的结果,并分享本小组的观点。 3.根据议学提示,在教材对应出备注内容。 学考层次一: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 学考层次二(选考层次一): 梳理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内容,感悟中华文化的鲜明民族性与包容性。
设计意图: 作为本课时的第一个议学活动,在充分了解碇步桥历史,广泛是收集泰顺人文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分组分享与观点表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下一步学习铺垫。这一过程,既检测了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归纳能力,又锻炼了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子议题2.碇步桥为什么能延续至今?
议学情境2.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传承者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学习目标达成
展示议学材料: 碇步桥百年积淀自带吸睛buff;传承保护、延续文明;藏在诗人笔下真江南里;集齐天时地利人和。 2.创设议学问题: 说一说泰顺碇步桥的天时地利人和? 你感受到怎样的文化魅力与力量? 谈谈为什么碇步桥能继续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3.议学活动要求: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分别选取一个角度表达本组观点,注意学科术语的规范使用。 4.议学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深远影响。 1.阅读议学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分享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本组观点,经过小组归纳整理进行分享。 3.根据议学提示,在教材对应出备注内容。 学考层次一: 引用典例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学考层次二(选考层次一: 理解中华文化长时间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及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选考层次二: 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设计意图: 作为本课时的第二个议学活动,在理解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延续至今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碇步桥不仅仅是先民便利生活生产 而创造的特殊构造的桥梁,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先民谱写的大自然永恒的韵律,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明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增强学生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本课时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
子议题3.如何让碇步桥持续火下去并逐步发挥带动作用?
议学情境3.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学习目标达成
展示议学材料: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碇步桥的火还离不开宣传组织及媒体助力,更是带热了泰顺的旅游、文化市场。 2.创设议学问题: 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泰顺碇步桥还需不需要继续传承?为什么? 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3.议学活动要求:根据小组探究成果,选取一个角度列出发言要点,表达本组观点,注意学科术语的规范使用。 4.议学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阅读议学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分享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本组观点,经过小组归纳整理进行分享。 3.根据议学提示,在教材对应出备注内容。 学考层次一: 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考层次二(选考层次一):找到论据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分析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 选考层次二:辨析过程中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同国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主动参与文化创新。
设计意图: 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冲突性的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达到掌握必备知识的目标。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理论归纳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度,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锻炼关键能力与提高核心素养。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政策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立足当下实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时代新人。
3.课堂小结:板书归纳
4.素养提升
结合本课时所学知识,说说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请结合生活实际,依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两种具体措施。
设计意图:
将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全部教学过程,让理论照进现实,提升综合运用哲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时内容在高考和学考中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在设计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有效达成,创设情境问题恰当,合作探究和知识建构相结合,突出学生核心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达成学业质量水平要求。重视学科思辨,围绕认知冲突逐渐深化,使得学习动静相宜、层层深入,充满思辨氛围,培养学生的包容性精神、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
此外,由于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对材料的收集分析不够全面,特别是举例阐述等问题没有达成预设要求。关于科学精神的培育方面,对学生思维点拨深度不够,深入思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今后的教学优化改进中,应更好把握课堂教学的紧凑性,体现议题的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科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生活逻辑,达成学业水平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力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