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古诗鉴赏中常考修辞手法的判别与赏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古诗鉴赏中常考修辞手法的判别与赏析

资源简介

高考古诗鉴赏中常考修辞手法的判别与赏析
修辞的理解是一把解读诗歌的重要的钥匙。表达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等四方面。相对而言,前三者主要侧重诗歌和整体构思;而修辞手法主要就语句、词语修辞,这是一种遣词造句的润色。
一、辨别修辞
(1)熟知高考常考修辞的运用特点
①比喻,有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有相似性。第一种比喻(明喻)会出现标志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写愁之浓重。第二种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借喻),如“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白雪”喻指蚕丝,“黄云”喻指麦浪。第三种就是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标志词。(暗喻)如“小雨丝丝欲网春”,“网”即绵绵细雨,把春天衬托得如诗如画,传达作者恋春惜春之情。
还有一种是通篇设喻,这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的或有象征意味的诗歌中,如《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即作者自喻,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表达自己落寞哀伤。
②比拟(主要为拟人)。拟人把景物(物)人格化,模拟人的情态、动作等。如《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二首》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老鹤“带”钟声,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不过,要防止拟人泛化的思维。如“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表面看是拟人,但这里因格律的要求出现了省略的现象,补全成分为“春花中(人)闻杜鹃,秋月中(人)看归雁”,反映作者触景伤情,。
③借代,用借体代本体,使诗句表达更为含蓄形象。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借指绿叶,“红”借代红花,这里用颜色代本体。“烟尘犯雪岭”,“烟尘”借代战争——用特征代本体。“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借指歌女——用部分代整体和用特有的器具(乐器)代人。从以上举例可知有些借代是约定俗成的,这需要我们在古诗词的阅读中去积累归纳。
④夸张。夸张往往有奇特丰富的想象,使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更为鲜明突出,主要为夸大式夸张。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危楼的高。夸张用于抒情,情感抒发更为淋漓,引发读者的共鸣;用于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
⑤通感,把多种感官的内容融合相通,如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事物立体化。如“漂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了随风扬”(韩愈《听颖师弹琴》),韩愈把颖师的琴声移向视觉,写出其琴声美妙和琴技高超。
至少对偶、设问、反问相对较易,在此不赘述。
(2)辨别思路
上面我们介绍高考常考修辞的特点,那么怎样更好地辨别呢?
①从景、物方面,把握其特点
诗歌用意象来传情达意,修辞能使意象塑造更为形象,使意境营造更为生动。从景物的特征角度即找到一把钥匙。
如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把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的描写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浩浩荡荡的黄河奔流不息,向东流去;岳势拔如天,五千丈直冲云宵,如此阔大之景只能心中有,现实中很能看到,作者运用写意、夸张笔法把气势如虹的黄河与五岳刻画地如此雄阔壮丽。
②从情、理角度,找到情、理寄托之物。
如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之七十九》,通过写奇鸟凤凰“清晨饮醴泉”“高鸣彻九州”“延颈望九州”体现人才能出众、志向远大、心系天下的特征,“奇鸟”是阮籍怀才不遇的寄托之物——比喻与象征。
③置身诗境,还原情境
,饶有诗情。
读诗,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脑海中,把诗歌读成一幅画,读成一篇散文。如《望驿台》(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当窗柳”即怀人。读者可以看出一位女子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写女子的丈夫。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
二、赏析和答题思路
不同的修辞有不同的思考角度。
①比喻
满庭芳 残梅
(宋)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①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②,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①何逊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词婉转,诗意隽美,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②藉,践踏摧损。③横笛,借指古曲《梅花落》,曲调悲伤。
问:词的下片作者整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表达什么情感?
简析: 李清照很多词写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情感寄寓。梅往往表达作者志趣,此诗也不例外,但必须结合诗句来分析,披文入情。找到情感的寄托之物,把握“物”之特点——虽香消玉殒但姿态悠然。这不就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答案:作者以梅花自喻,寄寓孤高自傲。(指出手法,概括感情)下片先写梅花的娇弱,难以经受风雨的践踏摧损,又联想到感伤的古曲。梅花的暗香消失,把落花比喻成雪。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但词人以为还是“莫恨”,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这姿影突出了梅花高雅的格调意趣,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然孤高自傲。(具体分析)
方法:抓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揭示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说清这样写的好处。
②拟人
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问:三四句作者另辟蹊径,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请结合修辞手法来赏析。
简析:赏析诗句的独特之处一般要结合其运用的表达技巧,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个显著的特点。一二句写了春夜的静穆,三四句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佳句。把握住虫子(意象)的特点,是否有与人有关的动作情态。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敏感的虫子来感受春的信息。(指出手法)“偏知”一方面写作者对季节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写出虫子在月夜中萌动的快乐和春天的暖意。(具体分析)与“新”字相呼应,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的第一个报春的信息时的新鲜感和欢愉感。(阐释作用)
方法:抓住诗歌中关键的词语(与人有关的动词、形容词),去理解景物中寄寓的感情③借代
鸣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①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①金粟柱: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问:本诗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简析:理解人物形象,首先要知道它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素手”用部分代整体,代指的是一个弹筝女子;其次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误拂弦”表明她的用意是博知音。
答案:“素手”借代弹筝女子,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指出手法)“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具体分析)。
④夸张。
梦天
(唐)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问:请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作用。
简析:前三联写作者梦游上天,先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第三联写人间沧海桑田,变化很快。置身诗境,还原其情境,与作者一起畅游太空仙境。
答案:尾联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技巧,(指出手法)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具体分析)
⑤通感
无 题
(宋)晏殊
油壁香车①不再逢,峡云②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栁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③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油壁香车,指女子乘坐的车。②峡云指与女子的相聚。③禁烟,指寒食节。
问: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二联。
简析:披文入情,想像并描绘意境,判别修辞手法,另外要分析这种手法其中蕴含的情感。杜牧《阿房宫赋》“二川溶溶”写出水流缓慢的样子,用“溶溶”来写月,就如《荷塘月色》写的一样,“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色之清冷与轻柔,这就是通感的写法。淡淡风写风之,第二联又是对偶,极其工整。
答案:运用通感、对偶(指出手法),月色溶溶像流水一样轻柔,春风淡淡,梨花似雪,柳絮如烟,诗人独自站在寂寥空旷的院落里,池塘边,想起了往昔欢聚的佳人,不由地引起了诗人的伤春之情。这两句写得极工整,境界清冷,与诗人的心绪暗合。(分析,并阐释其作用)
方法:注意各种感觉的迁移。
三、即时训练:
1、阅读下列这首唐词并回答问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问:下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春天的美景,传达作者的热爱之情,请赏析。
2、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并回答问题
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刘长卿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这一地区刚刚经历军阀战乱。
问:结合修辞谈谈第一联在本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和反问等修辞手法(指出手法),描绘出如诗如画的春景。把春苔比作钱,新笋从绿苔地中迸发出来;繁花“依偎”着雪坞,浓香四溢,此处为拟人;到了黄昏,作者仍在迷人的春色中流连忘返,柳丝夕阳,“金丝”借代柳条,用一反问句写出春景的自然,不经雕琢(分析具体内容)。多种修辞的运用让锦城春色形象地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作用)。(思考角度:从景、物方面,把握其特点,借助联想和想像还原诗境)
2、第一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指出手法),小小的山城跟白云一样高,也很荒凉,似乎是亿万年没有人来过。这为下文写景作了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官舍、女墙犹在,城里空空,夜间只听见乌鸦的叫声,显得如此荒凉;三联写到四野荒凉,农田化成平沙,第四联写到人烟罕至(分析内容)。诗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寂寥悲凉,深沉喟叹(作用)。(思考角度:从情、理角度,找到情与理寄托之物,山与荒城是作者缘事抒情的触发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