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导写及范文文题站在信息时代的制高点上,怎样体现我们的媒介素养,好好发声?拟题示范:涵养媒介素质,发出最美和声提示:1、我们要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还是主人?2、怎样把表达权力、说话个性放进笼子里,使其既有自由,又有边界?3、一味地热衷网络语言会带来什么问题?以上三个角度可以选一个角度写文章,也可以三个角度写进一篇文章里。文题解读网络与当代生活水乳交融,不用网络,生活不便 。如何用好这一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技术下衍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产品、铺天盖地的带有个人隐私色彩的信息浪潮、标新立异的引领潮流的新兴人类的个性表达、不受时空拘束的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便利、更便利至无限趋势,我们去享受技术娱乐、媒体信息、购物便捷、出行预设、影院外卖........只需两指触屏,没有比触屏更专注的姿态了,我们发现把每一分钟都掰成两半用来触屏时间还是不够用。交际更是繁忙,小红点才消、群消息又来;才打开书本想浸润书香,网页又来一个新闻王炸,世界尽在一网之间,林子大了,每一秒都飞出稀奇又稀奇的鸟。我们的时间被炸得粉碎。到底是我们用触屏来掌控了生活,还是我们被触屏掌控了生活?网络是我的生活要使用的工具,还是我的生活全部被网络控制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反思。 技术代替写字, 加上虚拟空间、自由表达、个性张扬、轻视传统、代际区分、人群区分、阶层傲慢............各种因素,影响到我们的语言使用习惯。缩写、谐音、字母代、梗典故如同山头黑话,从小众传播到大众流行,同质化、趣味化、单调化、甚至粗俗化,长此以往,可能会淡化甚至屏蔽经典的语言。对于网络流行语言,我们要采取禁止用、选择用、引导用等多种方法引导,使青少年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纸质经典之中。 流量就是经济,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平台为博取眼球绞尽脑汁不择手段炮制虚假信息发布在网络,信息海量真伪难辨,以讹传讹推波助澜者大有人在,吃瓜群众围观甚众,浊化了社会风气。青年人更是要掌握辨识真伪信息的标准,自觉摒弃虚假信息。 生活不易,压力山大,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奋斗一生,都无法与出生就在山顶的人平等坐下喝一杯咖啡,在理想与现实的遥远面前,在自己与他人的悬殊面前,情绪失控,以网络为树洞,尽情宣泄失意的怨恨与嫉妒的恶意。痛快了自己,同时就可能伤害了他人,所以网络发声,必须理性地发声。不能因有机器的掩护、化名的遮荫而恣意“按键伤人”,要三思而后言,如果科技进化了智力,却退化的道德与仁爱,这是与时代进步背驰的,人类是得不偿失的。 网络时代,人类共同在一张网上过着新集体生活,有多开放,就要有多自律,有多丰富,就要有多包容。时代科技让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我们要居高声自远,每一个个体,都要精调音准,跟上节拍,发出与时代共鸣的最美和声。范文展示还网络一片净土,三思而后言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中国利用互联网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听到中国的声音。30年过去了,网络早已脱去神秘的外衣,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便利了当代人的生活,同时也滋生了弊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社交,由人与人直接社交形式变成“人—机—人”形式,因为有了机器作为屏障,发表言论不需署真实姓名,许多人开始将网络变成宣泄情绪的垃圾桶,无所顾忌将自己的愤怒、嫉恨利用网络刺向无辜的人,“按键伤人”这在如今的网络社会已绝非鲜见。人肉搜索暴露他人隐私,谣言制造中伤无辜之人,污言秽语传播有害情绪....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虽无形,伤害与危害却不容小觑——它侵犯个体名誉,损害公民权益,歪曲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在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中,施暴者没有了现实身份的束缚,肆意释放自己的恶意,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仅如此,各大平台对网络暴力的惩罚力度不足,使得作恶几乎不需要成本,也助长暴力的滋生。从前不久的百日誓师风波,到“钢腿女孩”牛钰,“粉发女孩”郑灵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舆论大潮将一个又一个讨论的人物焦点推上浪峰。有人顽强的站起,更有人了无声息的被淹没,那些本该有光明未来的人,却被负面评论形成的网络旋风卷进黑暗深渊。《大独裁者》中提到:“知识让人玩世不恭,智慧使人冷酷无情。”这是对当代人深刻的批判,科技发展了,人性之善却退化了,人类啊,要警惕了,除了机器,我们更需要人性;除了智慧,我们更需要仁慈和善良。数个个体汇为整体,数条言论汇为舆论,谨慎言行,不对人物事件随意甚至恶意评价。在现实社会中的修养与准则,在网络世界仍然生效,他们站在道德审判的制高点俯视别人,糟践着他们根本没资格评价的人,以毁灭他人为痛快,将自己精神的愉悦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网络从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不了解事实究竟如何时,请收回自身狭隘的成见。面对网络暴力,愿我们都不要做那个看热闹的路人,因为历史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愿每个人都能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正义的存在,不论职业,不分贵贱,还这个世界原始的善意与纯粹,在你我的坚持下,希望真相不像白纸一样可以随意裁剪,希望真相不需要突破重围,千疮百孔、遍体鳞伤。“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那就让我们克服它,去追寻真相,去守护公平,网络本身无辜,使用者有责,让我们还网络一片净土,三思而后言。规范网络语言,传递交流之美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科学技术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一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在多媒体时代更是独领风骚,开放世界,拉近空间距离,人类站在这一历史制高点,应用好网络语言,优化交际效果。其一,要辨别网络语言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今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一些网络用语层出不穷,网友们把这类语言称为“梗”,“梗”的更新速度极快,几乎是旧梗未去,新梗已来,生命力极弱,大多都是昙花一现,而真正存活下来被大众广泛认可的却少之又少。深挖其根,其实就可以发现,大多数“梗”生命短暂的原因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一味追求趣味性,仅凭借一些语法错误,英文缩写等无意义的怪诞来吸引广大网民,达到娱乐目的,当然不是所有的梗都是肤浅的,,如“弯道超车”“后浪”“逆行者”等则具有时代气息,表达生动形象,充满正能量的流行词,才能普遍使用,长久流行。昙花一现的消极肤浅的梗还不太可怕,可怕的是有些梗还长盛不衰,扭曲青少年的审美观、价值观。像最近卷土重来的“鸡你太美”火了几年了,热度一直高居不下,可央视批评说栏梗,俗梗,危害青少年成长健康,流量王者不是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青少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要具有辨识能力,保持审美能力,要成为面对大雁落日能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能说粗俗、同质而且单调的“卧槽,绝绝子”。其二,使用网络语言不仅要从语言审美价值考虑,更需要网民提升道德素养,把握好言论自由的度。 “网络暴力”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在于网民的道德素养薄弱造成的,人们往往因为生活的疲劳,现实与欲望距离遥远,郁结怨怒,网络是个不需成本的虚拟容器,我们很容易将怨气撒在网上,因为屏幕的阻挡,躲在后面当“键盘侠”,因为看不见受害人的表情,肆意地释放着自己的恶意。我们忘记了民族的祖训:“己所不欲,毋施予人。“正如电视剧《开端》所说:“他们凭什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还有些人有隐私癖,而且愿意跟风,做墙头草,哪边风来哪边倒;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对自己想评论的人要怀有公正之心、温良之心、同理之心。维护信息时代的网络纯洁,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负起责任来,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创建美丽网络环境。 涵养媒介素质 共谱最美和声 身处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被各种媒介声音所充斥和包裹。应接不暇的“图文快餐”和“信息洪流”,让人极易迷失自我而随波逐流。站在信息时代的制高点,我认为我们唯有涵养媒介素质,才能发出最美和声。 我们要善于辨识信息的真伪。“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曾有人套用狄更斯的话评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确,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在享受前所未有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海量信息真伪难辨,各种“反转”屡屡出现。正如2020年初的“鲍毓明案”在媒体的主导下愈演愈烈,当众人还在气愤怎么会有如此丧心病狂之事时,一个反转的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还有多年前的“罗一笑事件”,网友们的善意转发和捐款换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无语的反转——感动无数人的某杂志编辑筹款为女治病的文字,只不过是商业公司的营销手段。网友的善意之举被恶意地商业利用,让一切善意都成了笑话。这类事件屡屡发生,信息泛滥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受众对于狂轰乱炸的信息,似乎已失去了甄别判断、理性质疑的能力。这些都警示我们要纯洁网络环境,加强平台监管。网民要提高媒介素养,把握辨识真伪信息的能力。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一种新型文字——网络语言出现了,并日益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网络语言具有形式新颖、简洁生动的特点,形态也多样化,如字母缩写、文字的谐音和转义等,适当使用可以缩短打字时间,增加趣味性。但一味地热衷网络语言又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让人们只顾追求更快的表达,而不求表达的质量,造成语言形式怪异难懂、粗俗泛滥,丧失现代汉语应有的美感。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使得他们用语不够规范,对语文教学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较大冲击。 如何辨证地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不失为一剂良方。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表达权力,也不是要禁锢人们的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自说自话,需要尊重公序良俗。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网络舆论环境,发出最美和声。 让我们多一点理性思考,多一份责任担当,努力涵养媒介素质,共谱网络最美和声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