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短歌行——曹操 导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4.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体裁:“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区分。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这一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补充:这年冬天,他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3.掌握文化知识--“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三、四句用典,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
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 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
4.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行是古代诗歌体裁。分为长歌行与短歌行。
区别: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长歌是奔放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多抒发内心忧愁苦闷。
5.课前预习
字音:
譬如(pì) 青青子衿(jīn) 呦呦(yōuyōu ) 何时可掇(duō)
度阡(qiān) 契(qì)阔谈 (yàn) 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释义:
当歌:应当放声高歌 几何:多少 何以:用什么
但为:只是因为 沉吟:低声吟诵 相存:问候我
契阔:聚散,此指久别重逢 不厌:不满足,厌通“餍”
【重点难点】
第一区(整体感知):
1.全诗可以分为几层?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
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2.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 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第二区(用典分析):
1.《短歌行》主要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心情。请找出诗中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和思慕。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贤臣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款待他。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势解》表明了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周公一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第三区(艺术手法):
1.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用典
适当用典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2)比兴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3)言志与抒情相结合
言志是这首诗的基调和灵魂。它加强了诗作的内容,使之更为厚重:它决定着诗作的主旨,使之更为深刻。而本诗的抒情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区(语言):
1.诗人的“忧”体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层:作者“对酒当歌”,感慨“人生几何”,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层:曹操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他省掉了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他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紧接着又引用《诗经 小雅 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用典故来作比喻,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诗人通过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发出人才难得的感叹。
第四层,“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要善于择枝而栖。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曹操忧虑天下未统一,功业未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心情?还有哪些运用同样的修辞的诗句,请找出来并分析。
比喻。以乌鹊南飞,寻找栖枝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贤才尚在徘徊选择,犹豫不决,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①“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喻人生短促;
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高空的明月比喻为贤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山高水深比喻执政者的阔大胸怀, 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同时表明自己要完成统一大业的志向。
第五区(形象):
1.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有什么样的特点?
“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特点是作者忧愁人才的缺乏与自己一统天下的壮志能否实现用了融情于景和象征的手法,激发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无奈和珍惜。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位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诗人形象。
第六区(主旨):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课后检测
1.《短歌行》从诗体来看是一首(A)
A.汉乐府 B.乐府旧题诗 C.律诗 D.新乐府诗
2.《短歌行》运用了一些成句,这些成句取自(C )
A《离骚》 B《乐府诗集》 C《诗经》 D《周易》
3.《短歌行》的主旨是(C )
A.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慨功业无成,忧从中来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4.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A)
A.苍凉悲壮 B.沉郁顿挫 C.慷慨悲凉 D.豪迈悲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