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老子》四章导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言知识;2.体会老子思想。课前预习毂(gǔ) 埏埴(shān zhí ) 户牖 (yǒu ) 矜(jīn )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 pàn ) 累土(lěi ) 几成而败之(jī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理解课文前两章文译,做到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理解前两章内容背后所含的道理。第一区1.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3.写作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二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翻译下列句子,并找出重点字词,特殊句式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采分点: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采分点: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埴,黏土 户牖:门窗。)翻译: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第三区1.第十一章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第十一章主要讲“有”“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来说明“有”“无”是互相依存的。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述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非常具有韵律美。2.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对你有何启示?答案:老子把无的凸显出来,论述“有”和“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没有“无”就无所谓的“有”。是“无”让“有”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补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用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掌握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第四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翻译下列句子,并找出重点字词,特殊句式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采分点: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迈步越过。 章:彰显。自伐:和下文“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长:长久)翻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建不起功勋,自尊自大的人得不到敬重。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吃剩的食物。 赘行:身上的赘疣。行,同“形”。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翻译: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第五区1.第二十四章写了什么内容?这一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第二十四章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运用比喻论证。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2.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自然也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要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第六区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词类活用1.自见者不明 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明察。2.自是者不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特殊句式埏埴以为器 省略句凿户牖以为室 省略句理解性默写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结论。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3.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四章》中表达的这个意思的两句是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