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晓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2016年)
寻访衡阳周边的美景:
衡阳的传统名片:南岳衡山、东洲岛、宣州古镇、南湖公园的荷花、宝盖的古民居和银杏叶、衡东的格桑花、衡阳县库宗桥的油菜花、
衡阳的新兴名片(五星级休闲农庄):双水湾、梦缘山庄、金甲岭力丰梨园、佳园山庄
衡阳有47家农庄入选湖南省星级休闲农庄
周末去周边的休闲农庄散步、赏花、钓鱼、烧烤、采摘时令蔬果、品尝家常饭菜,成为很多市民的首选。乡村生态游的兴起,休闲农庄的涌现,意味着人们开始舍远求近,去关注我们身边的美景,去寻求日常生活中诗意与浪漫。
诗意地生活
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片段欣赏
……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点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个“于是”后的描写表述,彰显画面,盈溢诗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归园田居(其一)
——感受寻常生活的诗情画意
朗读感知,体悟诗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听读诗歌,想一想:
1、标题的关键词是“归”,陶渊明要从哪里归去?又要回归到哪里去?
2、这首诗的“情感语言”有哪些?从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朗读感知,体悟诗情
听读诗歌,想一想:
1、标题的关键词是“归”,陶渊明要从哪里归去?又要回归到哪里去?
(从官场回归到田园)
2、从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尘网”、“樊笼”
“羁鸟”、“池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恋旧林”、“思故渊”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对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的喜爱
直抒胸臆
置身诗境,感受画意
赏析示例:
告别官场,回归田园,我身居简陋的草屋,耕种十余亩薄田。虽无雕梁画栋之富丽,却有榆柳荫蔽于后檐之清幽,桃李竞艳于堂前之绚丽。黄昏时分,远处的村舍在暮霭中依稀可见,袅袅的炊烟在村落的上空缓缓升起。偶尔,还能听到深巷之中传来的几声狗吠和桑树之颠那雄鸡的啼唱。
作者对田园的热爱寄托在哪些景物中?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自读诗歌,放飞想象,感受诗中的画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呈现的画面。
这些寻常之景构成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具有怎样的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清幽
素淡
朦胧
祥和
置身诗境,感受画意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远村 炊烟
狗吠 鸡鸣
悠闲的意趣
宁静的内心
提示:
作者描写的景物很多,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有杂乱堆砌、极不协调之感吗?
要做到井然、和谐,作者对于画面中的景物作了哪些精心的安排?
置身诗境,感受画意
这些寻常之景构成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会显得那么美呢?
田园之美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远村 炊烟
狗吠 鸡鸣


浓(红、绿)
淡(白)


这些寻常之景构成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会显得那么美呢?


田园之美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远村 炊烟
狗吠 鸡鸣
这些寻常之景构成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会显得那么美呢?
远近结合
浓淡相宜
动静相衬
视听结合
白描勾勒
(富有层次)
(色彩和谐)
(以动衬静,
富有生气)
(言近意远)
置身诗境,感受画意
链接高考考点
赏析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
陶渊明见识过官场的热闹、俗世的繁华,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样的田园之景、村居之乐呢?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最终放弃官场投身田园呢?(联系课内外知识)
提示: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深入探究:
知人论世,体悟诗情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注] ①胡:为什么。②谏:挽回。③追:补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理想的社会:平等、自由、富足、安宁、和乐)
知人论世,体悟诗情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知人论世,体悟诗情
陶渊明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官时隐。41岁时,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知人论世,体悟诗情
政治环境: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世族享受特权,陶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几经反复之后,最终选择与官场彻底决裂。
文化氛围:经学衰落,玄学兴起,士人崇尚老庄 ,空谈玄理的风气盛行, “出世”思想盛行。士人入世动力不足,不求功名利禄,只求率性而活。
知人论世,体悟诗情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陶渊明“出世”的原因:
1、天性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环境影响(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玄学兴起,出世思想盛行)
解题:
归:
①归去,归隐;
②归依,寻找心灵的归宿。
田园:
①隐居之所;
②精神家园。
小结全诗:
官场之缚
田园之美
自然之乐
心灵之静
小结:当陶渊明真正“复得返自然”、抛弃了“功名利禄”之后,他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于是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在这里,没有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只有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的田园生活。
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中国古代有“三隐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见,隐居于哪并不重要。归隐只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白若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只要能如陶渊明一般在心中修篱种菊,即使身处俗世,你亦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充盈。即使生活庸常,你依然能捕捉到其中的诗情画意!
人生自有诗意,生活处处风景!真正的风景,真正的诗意,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诗意地生活着的人!
结束语
蝶恋花
半江瑟瑟半江红
爱上秋的色彩
黄昏的剪影
阳小兰老师摄影作品欣赏(城市篇)
摄影作品欣赏(校园篇)
一朵午荷
优雅地守护你
一叶知秋
为霞尚满天
从今天开始,用你的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感知去体悟身边的诗情画意!
当你醉心于清晨的一滴露珠,黄昏的一抹夕阳、夜晚的一片星空时;当你为校园里的一朵花、一抹新绿、一只鸟而驻足时,你便学会了生活!
归园田居 演唱:茶师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归去来兮 雨洒廊轩
拂袖信步 滴露沾衣未曾嫌
五斗贵权 难折我愿
寻迹初心浮云边
山高且远 溪水泫泫
耕云布雨 荷锄早归阡陌间
半日得闲 折杏庭前
倚马挥毫待月圆
煮茗引来堂前燕 衔来春意困倦
小火粗熬 手剪一缕茶烟
息息庭柯 冥冥前缘
示我生于山水间
走马南山过 山涧清且浅
濯尽尘世俗人眼
画船载酒 泛泛水中别有天
我欲乘风 与水光共潋滟
采菊伴酒 邀朋入筵
醉歌对月 清风吹衣弄无弦
五柳当赋 侃侃诗篇
此心逍遥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经典咏流传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