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课件(共90张PPT) 主题班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课件(共90张PPT) 主题班会

资源简介

(共90张PPT)
新高考制度背景下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
目录
Content
关键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突破
教师教学研究传统路径
关注
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
聚焦
课程变革是时代的诉求
1
XXKG
聚焦
学校课程变革是时代的诉求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文件
年 文件名称
1978 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5 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 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1999 中央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2010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2014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7 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2017.7.4)
2010年: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基础教育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14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人去的意见》
提出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评价质量标准。至此核心素养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提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来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对三科教材进行统编,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17年7月4日正式成立。
时代在呼唤——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社会实践
文化基础
自主管理
核心
素养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社会担当
实践创新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全 球 素 养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
OECD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框架图
学校正在寻求核心素养落地方式
 核心素养
学校文化
课堂教学
课程重建
时代在呼唤——
(二)新高考环境下学生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突破口。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 42 条,2013 年
依据统一高考成绩
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核心内容:“两依据,一参考”
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沪府发 [2014] 57 号)
市教委配套印发: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沪教委基 [2015] 31 号)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沪教委基 [2015] 30 号)
1. 基地管理与实践指导 市、区两级校外联每年加大对基地考核,解决基地项目较单一、志愿者岗位较少,活动形式较单一等问题。 (1)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学生社会实践推进工作及相关宣传工作
(2)研究制订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考评办法
(2)加强对市、区两级基地的巡查和调研指导
2. 系统完善与信息录入 完成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操作的问题调研;解决录取繁琐、无法批量处理、网络稳定性、与学籍库对接等问题。设计下发完整流程时间表,明确录入机制、责任人、实践、要求及分工。 (4)完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高校使用功能研发
(5)完善社会实践记录平台功能并组织培训
(6)完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与高校招生系统的工作对接
(7)完成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开发并试运行
(8)公布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流程要求清单列表,根据时间节点开放相应功能
(19)细化学生体育、艺术、科普、国防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入办法
3. 安全保障措施 完善学生伤害事故保险机制,将学校 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纳入校方责任 险和人身意外险理赔范围。 (10)制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和保险理赔操作办法,并召开新闻通气会
4. 跟踪研究与经验总结 对综合素质评价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梳理总结工作经验与成果。 (11)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跟踪调研工作计划;梳理基层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
经验和成果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情况;参加 60 学时 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军训学农、党团活动等情况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各学期、各学科基础型
课程成绩(分科排名)、拓展型和研究性课程学习经历等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重点记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 参加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等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情况及
研究报告;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维度
客观写实记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经历
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9 所高校采用
综合评价录取
综合评价
录取参考
高考成绩 综合面试成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60%
30%
10%
+ +
选择:学科 选学 选考
A艺术
S社会
E 企业
C 常规
R现实
I研究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择修习课程、
相应难度级别及学习方式 选学
选择人生发展道路
等级考 6 选 3,共有 20 种不同组合方式
打破文理之分,实现文理交叉(包括招生录取)
选学、选考分开,高二考试前决定选考科目
选 考
选学 选考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
理念

目标
价值体认 责任担当
问题解决 创意物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
二个贯彻: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三面发展:
自主管理、文化基础、
社会实践。
四力提升:
认知能力、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一个核心:立德树人
2017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思想

导向
1、培养综合素质
2、面向学生生活
3、注重自主实践
4、建立多元评价
1、培养综合素质
2、面向学生生活
3、注重自主实践
4、建立多元评价
综合素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适应生活,应对挑战,建立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向生活: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获得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完整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
自主实践:自主选择和自己成长相关的主题,亲身经历,体认价值,过程中动态调整。
多元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自主与相互评价,对过程和结果做出综合评价
时代在呼唤——
(三)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
21世纪教育最大特征——主动迎接未来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
1、为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2、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获得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3、为走进社会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与人交往和共情的能力。
——教育专家顾明远
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着,对课程本质认识的不断丰富与拓展,基础教育及课程改革实践涌现出轰轰烈烈的变革图景,学校对于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始终在创新之中。
创新人才需要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环境
2
关键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
XXKG
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学生生活经验进入学校课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日益紧密;
地方性知识、个人经验,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合法路径进入了学校课程体系,
传统学科开始接纳,融合生活知识,强调学校课程“生活化”,基于学生生活的语文教学,生活数学等,学校课程开始整体变革,学校课程体系越来越丰富;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让学校和教师获得越来越多的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的自主权,教师开始创造性工作;
教师之间的学习合作、研究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迸发。突破边界——成为新时代教师要接受的挑战与进步。
新课程环境下——
(一)特色课程的基本含义
15
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
一条个性化的“跑道”一种不一样的“奔跑”
一段独特的生命领悟
特色
课程
特强
特点
特需
特别
学校课程整体发展态势比较好,产生加强的影响力与效果。
能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较稳定、较成熟的课程体系。
有着独特的课程育人价值定位,有独特的课程理念与目标。
形成与众不同的,可供其他同行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特色课程的三种样态
案例举隅
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群
特色课程体系
围棋技能
围棋礼仪
围棋故事
围棋经纬
围棋历史
围棋艺术
围棋课程群
新课程环境下——
(二)构建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特色课程
建设策略与路径
基于政策
基于学校
基于研究
基于对话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
一、课程背景与分析
二、课程理念与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课程规划
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功能任务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内容性质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修习方式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学校课程体系
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课程标准
教材
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群
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
配套教学资源
办学理念
育人目标
课程设计(纲要)
国家
学校
学校
教与学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理念 办学特色
校本研修
具体呈现 参与人员
课程规划(C) 课程领导小组
课程纲要(D) 教师和团队
项目设计(P) 教师团队(技术人员)
活动方案(A) 教师(班主任)
学生档案(SR) 学生 家长 教师
(一)学校课程背景与分析
土壤
1、办学优势
(文化、资源、基础)
2、主要问题
幼苗
1、学生基础
2、学生需求
3、生长点
愿景
问题
生长点
优势
关注点1:“土壤”与“幼苗”的关系
(一)学校课程背景与分析
1、学校课程起点在哪里?
学校在哪里? (课程===学生+资源+时代)
学生在哪里? (基础===文化知识+兴趣+特长+需求)
资源在哪里? (资源===地域文化+学校文化+教师+家长)
2、学校课程的生长点在哪里?
课程建设的问题?
继承中发展,固本中求新
课程背景分析:调研法
继承中发展,固本中求新
课程背景分析:调研法
态度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喜欢的理由 感兴趣(89.1%) 能学好(55.3%) 教师课上得好(52.0%)
不喜欢的理由 不感兴趣(82.7%) 学不好(63.2%) 不喜欢任教老师(38.7%)
继承中发展,固本中求新
课程背景分析:调研法
课程背景分析方法:对话法
课程背景分析:绘图法
课程背景分析:绘图法
2、学校课程的生长点在哪里?
课程建设的问题?“幼苗”的生长点在哪里?
继承中发展 固本中培新
课程的碎片化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统整问题?
课程结构化问题?
师资问题?
课程实施问题?
课程评价问题?
跨学科教研问题?
班级人数大问题?
学生选修问题?
课程数量问题?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
课程管理
课程背景分析:发现法
(二)课程哲学、理念与目标
关注点2:“核心素养”与“育人目标”关系
关注点2:“核心素养”与“育人目标”关系
关注点3:“建设目标”与“课程目标”的 关系
(二)课程哲学、理念与目标
1、课程建设目标:
赋予“核心价值”
打造课程建设路径
激发多元力量参与
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2、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程目标为课程架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提出明确而且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目标是指学校设置和实施所有课程和教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预期要达成的结果。
学校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程目标为课程架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提出明确而且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课程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即是课程,生活即课程
没有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就没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才能办好学生喜欢的学校
(二)课程哲学、理念与目标
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同样重要,都是成长的支点!
关注点4:“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关系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关注点5:“规范”与“特色”的关系
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课程任务
基础型
课程
拓展型
课程
研究型
课程
基础
课程
拓展课程
研究课程
“五向” 课程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关注点6:“碎片”与“整体”的关系
基础类课程
拓展类课程
特色类
课程
中华文化
世界文化
中轴:学校文化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言与人文
数学与科技
体育与健康
艺术与审美
品格与社会
课程体系
让每一个孩子与众不同
课程横向划分
PART 2-1
体育与健康
品格与社会
艺术与审美
数学与科技
语言与人文
课程体系横向划分
课程结构图谱的架构与创生
1、课程目标与课程分类之间的关系
2、课程分类与课程任务之间的关系
3、课程分类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
4、课程类别之间的关系
5、课程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
学校课程的
内在逻辑
学生
学校
社会
学科
课程图谱: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相一致的课程逻辑关系。
有利于学生
志趣聚集
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关注点7:“目标”与“实施”的关系
1、国家基础课程的实施
构建“趣味课堂”,推进国家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
创设“生态课堂”,构建开放、自然、和谐的课堂教学
**课堂构成要素、实施操作范式、课堂评价
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是课程目标达成的路径与保障,评价应该贯穿这个实施过程。实施和评价是一对“孪生姐妹”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2、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
学生自主选课:学生走班与教师走课相结合
发挥场馆优势:校内外相结合
(列出校内、校外空间利用一览表)
发挥教师协同作用:进行跨学科组合教学(个别特色科目)
开设家长课堂:
什么是评价:
评价要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评价要关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全过程
评价要重视强调和发展评价对象的主动性
关注点8:“个性”与“评价”的关系
观察点/程度 (1→5:程度由低到高) 要素 教学设计应包含要素
品质 教学任务:具体明确,有递进性,有儿童观
活动设计:活动合理,形式多样,便于执行
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灵动有趣,调控有效
学生参与:分工与合作,互动研讨,意义生成
特色:融合学校育人目标 1、落实学科课程标准评价的基本要求
2、基于学校办学目标创意并设计课堂实施观测表
学校课程发展性评价:
学校课程多元评价:
学校课程评价:
立足
学生立场
聚焦
实践过程
关注
成长感悟
引导
综合发展
通过评价引领教师教学转型
1、组织保障:领导小组 研发小组
2、制度保障:
课程开发制度、课程管理制度、课程选
课制度、课程研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
3、资源保障:教学设计、学案、课程开发、
教材编制、电子学习包
4、经费场地保障: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PDCA管理范式
新课程环境下——
(三)特色课程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
3
关注
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
XXKG
  重复同一内容的十年经验与创造性探索的十年经验,是不同性质的教龄!
          ——[苏]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绝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过程不仅要从外部制约生长者,而是要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要通过‘唤醒’而建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德]斯普朗格
4
XXKG
突破
教师教学研究传统路径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第三 阶段
教师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建立校本特色的课程群
形成课程建设路径方法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历程
第四 阶段
建立学校课程特色体系
关注点9:“个体创意”与“协同开发”的关系
01
03
04
02
课程的
实施与评价
教师团队
校本研修
校本教材的编写
(讲义、微视频等
APP)
教学设计
(教案)的撰写
课程开发设计
纲要
突破边界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