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专题教育 新课程高考背景下的校本教研 课件(8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专题教育 新课程高考背景下的校本教研 课件(87张PPT)

资源简介

(共87张PPT)
新课程高考背景下的校本教研
——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内容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以校为本”的教研。其特征是:
将教学研究的重心移到学校内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
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研究
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性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
、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深入发
展的有效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的意义在于,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改进学
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994年~1997年
安徽省关于高中教材实验的宏观目的: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是供全国少数重点高中以及条
件较好的普通高中选用的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体现我国高
中语文教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我
省部分重点高中作一些先行性的实验,将有助于我省在本世
纪末、下世纪初全面执行高中课程计划,贯彻高中语文教学
大纲和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作好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实
验工作本身也将为我省广大语文工作者思考高中语文教学的
改革提供经验和启示。我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进行的这个
实验,顺应了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
实验的微观目标:
一是验证《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的质量: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程度。
教材编写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程度。
阅读训练序列和写作训练序列的科学化程度。
二是以教材实验促进教师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高中语文教
学问题:
通过教材实验,可以达到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
质,改进教学的目的。
教材改革是一种综合性改革工程。使用一套新教材,要
求教师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驾驭能力和行之有
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用好教材。
1996年至199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
“高中语文选修课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所体现
的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国家和我省课程改革进
程中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课题组的有效探索
也为国家和我省当下普遍开设高中选修课提供借鉴
和一定意义的启示。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
之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法研究
之二:高中语文选修课学法研究
之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检测和评价
之四: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会考和高
考的关系
之五: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理论建设和教材编写
二、校本教研的特点
学校就是研究中心;
教室就是研究室;
教师就是研究者。
(1) 关注学校发展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这意味着教学研
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要在学校真实的教
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研究的问题
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
关注不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
教学内容:能够满足“课情”和“学情”的需要;
教学辅助资源:合理使用,适时适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
习;
课堂环节:节奏匀称,教学层次清晰。
教学重心转移:
从“怎么教”转向“怎么学”。引导学生在“做中
学”,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深化感悟、提高
能力。
从教师主要“讲授“到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如何
减少无效互动,如何强化教师的“适时点拨”,真正达到师
生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真正让学生产生新发现,交流
有深度和广度。
如何解决课堂生成不足
许多课堂没有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有些教师虽然
设置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没有发挥出其实
际作用。学生问题与教师引导分离,问题的最终提出者仍然
是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落在教师身上。
(2)凸显教师主体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
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
任。只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
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
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
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这样,学校的教
学质量才能得以普遍提高和持续提升。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不光是理论研究,而是“解决
问题”的行动研究。教师自觉地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吸收现代
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将其活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
一方面主动地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
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撰写教学日
志、反思札记、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等,提升自己的教育
理论素养。
例如: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包括教学案例设计、
课堂教学评比、说课、“双磨”、教学专题发言等),教
师在活动中“唱主角”。
“双磨”即“磨课、磨题”。
磨课:包括选取课例、研评课例、试教课例、改进课例、
修改课例、再试课例、反思整合新课例。
磨题: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解题锤炼、琢磨,从题目
中悟出学科知识结构内涵,生成解题技能、命题技巧和教学
策略的行动研究模式。
磨解题、磨讲题、磨命题。
磨课堂训练、阶段测试题、模拟题,诊断教学问题,查
漏补缺,预测考试动向,实现知能双提升。
磨高考试题,分析命题特点,诠释知能目标,引导有效
教学。
刘亮程《寒风吹彻》的命题
今年暑期,合肥某高中对教师进行基本功考核命题,
主要考查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用现代文。
选用材料:经典,现代散文(以表达情感为主,以议论
阐发为主)。
命题意图:细读、深度文本的能力;将个人解读能力和
点拨学生解读文本能力联系起来。
两个文本,均有一定的难度。
《寒风吹彻》的目的就是读出多种意味,以达到独特解读
的目的。
1.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2.梳理文章思路、主要事件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用简要的语言梳理文章思路。
(2)文章主要记叙了那几件事,请分别作简要概括。
(3)从这几件事的一一叙述中,你认为“我”有怎样的
体验和感受呢?
3.理解文章的主旨。
(1)从全文看,题目“寒风吹彻”中“彻”如何理解?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寒冷”的真实体验和对人
生、生命的独特感悟,你认为文中的“寒冷”包含了哪些含
意?
答案:
(1)彻:透(或:通);这里指侵骨透髓。
(2)文中“寒冷”包含多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指客观
的自然气候“温度低”和主体的“感觉温度低”。第二层意
思:社会上贫弱者的生存环境或生存状态的恶劣,因为贫寒
而受苦受难。第三层意思:心理、精神、灵魂意义上的寒冷。一是似乎由于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畏寒心理,以及由畏寒心
理进而发展到对人生的悲观,如“寒心”;二是人与人之间
的情感冷漠、隔膜,以及由此而生的无助感和无奈感。第四
层意思:象征着人生的悲苦,生命中的苦难历程。
4.思考作者的创作观点。
作者刘亮程说:“这是我的散文中唯一一篇写冬天的
文字。”他还说:“那个寒风吹彻的冬天是生命必经的一个
季节,也是天地浑然的一个境界。雪把大地和俗世的一切覆
盖,冰天雪地中,人和天地同寒冷共洁净。文学,就是在为
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
天的梦。”对于这篇文章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他说:“它
在我的村庄文字中也是很特别的一篇,那些太寒冷的文字,
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
请结合这篇文章内容、以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体验,谈
谈你对作者以上某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80字)
(3)研究重点是课堂教学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好课必须具备“五实”:
1.有意义的课 ——扎实
2.有效率的课 ——充实
3.生成性的课 ——丰实
4.常态性的课 ——平实
5.待完善的课 ——真实
关于古代散文教学的“同课异构”
——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教学为例
同课异构:
意思是同一节课的内容(同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备课和上
课。由于个体的不同,所上的同一课的过程、环节,所采取的方
法和策略也各有不同,这就是“同课不同构”。听课的老师通过
对这些课的对比、研讨,依据他们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尤其是他
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行,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思考“假
如我来上,我如何上”,这就是又一个层次上的“同课不同构”。
意义:
同课异构的形式,是课程实施深入、深化过程中产生的
一种能够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教研方式,也是课程改革探索
过程中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这种教研方式科学性、可行性
如何,研究的内容是否有效和有价值,这还要继续探索。有
人认为,这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具体反映,所研究
的就是在具体到课堂时教学手法的多样性问题。
从当下实践这种形式的效果看,“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
一个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和教研人员共同探讨教
学中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交流经验,思考困惑、共享收
获。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是又一个层次上的
“同课不同构”,这不光是研讨具体的课文,而是研讨与之相关的问题。大
家的想法在交流中、在碰撞中升华。这样一种集体教研活动中的全方位合作
与探讨,不仅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架起
了人与人交流的又一座“桥梁”,在这座桥上,大家可以畅想明天,让当下
的生活更加充盈,使自己获得一个愉悦的心境。
整个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
(同课)的不同处理(异构),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
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所有参与活动教师的教学思路,
彰显执教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
古代散文“同课异构”的基本原则
关注:
高中选修课(课程)
文言文(语体)
散文(文体)
教科书(编写思路)
学生(“差异”与“共同”)
文本(特征)
语体层面(文言文):强化文言基础
“文言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的,“古代文学作品”是从时
代角度提出的,二者均指向我国古代作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
“必修课程目标”中对我国古代作品,是从“古代文学作品”和
“文言文”两个角度提出具体要求的;而在“选修课程目标”中
却未从“文言文”的角度提出要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范畴,它又是选修课程,是不是就没有文言
文教学的任务呢?从实际情况来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的难点之一,不少高中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而学生的实
际文言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相当一部分课文要让
学生真正自己去阅读鉴赏,不少学生很难过“读懂”这一关。所
谓“读懂”,就是达到必修课中文言文的要求,即“能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生不能读懂文言
文,谈何对作品进行鉴赏呢?所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门选修课的教学,是无法回避文言文的教学要求的。但重点不
在文言文上,更不在传授文言知识上;而是在继续“了解并梳理
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前提
下,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感受、品味、领悟古代诗
歌散文的过程。这个过程里的文言文学习,是用以帮助和促进学
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
文体层面(散文):了解文体常识
要不要介绍文体特点,如何介绍?
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特点,可从“创造形
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
鲜活”三个方面,介绍散文文体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点。通过
“赏析指导”知识短文的具体内容,从鉴赏的角度入手,可以适
当传授一些诗词格律知识、散文文体知识、古文化常识以及文学
鉴赏理论,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具体作品鉴赏活动。但
重点是鉴赏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讲授;知识要“少而精”。
学生(“差异”与“共同”):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水平。
世界上的人是有差异的,学生这样一个群体也理应有差
异。学生学习有差异是正常状态,教学就是让这个有差异的
学习群体,在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
发展,提升和发展也是一个差异的动态过程。这就是让每一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质特点,而不是“一刀切”的同步发
展,更不能舍弃一部分学生,所谓“丢卒保帅”。
课堂上,教师在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时,不要将自己的
视线仅停留在一部分学生的身上,更不应只是局限于个别的
优等生。而是要扩大学生发言的范围,由一两位学生开始,
进而顾及到一个有差异的群体,这才是教师教育教学应有的
视野。教师在关注这个有差异群体的过程中,在确定由谁来
回答问题时,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多给
“不举手”学生发言的机会。
当然,不少教师都明白,在按照常规课堂的教学规律来开展
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时,都不会只让一两位学生多次发言,
即使是优等生。因为这种做法会失去大多数学生,而失去大多数
学生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维持的,更谈不上教学效果了。
教师在设计一组问题时,应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全体学生认
知结构的实际,应有深度和浅度之分,从而使这组问题形成一个
梯度,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
时自然也应着眼于大多数。如果优等生发言的“一步到位”,就
会干扰或改变原有的问题设计思路。
从课堂评价的角度看,教师确定发言的学生时,过于关
注少数优等生,那就要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和内容提出更高
的要求。从评价的原则看,要求教师确定发言学生时必须要
面向全体,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扩大选择发言学生的范
围;从评价的内容看,则应要求教师要着眼于群体学生回答
问题的不同层次和内容,关注群体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
发展程度。
文本(特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
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
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特点,是一篇很生
动的记叙性散文。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
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文中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
谐的气氛。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
“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
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
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
都是肯定的。
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
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
赞扬。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本文第一段中孔子
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
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语言简短、凝练,但人物的语言能
鲜明表现其行为举止、神态、性格和气质,孔子的谦和,
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
都跃然纸上,尤其是文中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他们各自的个
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文言文基础知识(略)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课异构”特点
在对文本的把握和教学结构、策略以及方法的设计上体
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同”中体现细微差
异,“异”中含有同一因素。
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同”“异”特点。如:
教学目标和内容(侧重点)
教学结构和方法(环节,师生交流)
教学创意(素养,风格)
特点:
内容上同中有异,但“异”不宜多,不要过度旁逸斜出,
过度拓展意味教学面向少数学生.
交流过程中异中有同,但“同”不宜多,不要过度问缺少
层次的琐碎问题,提倡师生不同层次的阐述对文本的解读,而
不是求证。
教学创意(素养,风格)
教学创意应是控制的,从这一点说创意是很难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应
具有追求创意的意识和勇气。有了这种追求,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
平,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谈到素养与风格,这同样是很高的要求。希望提升自身对文学作品
的感悟和欣赏能力,提升自己将对文本的欣赏体会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
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从一个语文教师身上感受到“听君一席话,胜
读十年书”境界,而不光光是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画面、电影、引经据
典……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围绕文本交流的重要“媒介”一定是语
言,是富有魅力的语言。
一、新课程高考背景下的校本教研
基础教育的价值:
其一,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一部分
人,更不是少数人。
其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
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
才的培养。
强调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价值,并不否定基础教育也担
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这
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基础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
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
考试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公正。
人人享有平等参与高等教育竞争的机会。
——这是统一高考制度存在的根基
我国目前高考的特点:
1.纸笔形式
2.能力测量为导向
20世纪90年代后,高考命题的立意开始由知识
关注到能力上;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考内容改
革进程的加快,学科能力测试又上升到综合能力测
试。
对一所学校而言,高考的意义与价值很大。从
一个极端的意义上讲,如果学校拥有了高考,不能
说拥有一切,至少不太缺少什么;如果你没有了高
考,那么你还拥有什么?高考决定学校的声誉、规
模和生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所以,要认同高考。
要认同高考,更要追求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人民的精神
圣地。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怎么为学生的精神成
长提供养料?没有精神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怎么成
为社会合格的公民?
文化精神之有无,决定一所学校教育品质之
优劣。
文化精神之厚薄,决定一个教师教育境界之高
低。
文化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奢侈品,或者只是装潢
门面的“口号”。
文化的缺失,已经危及教育的品质。
有人感叹,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有能力没
教养。
过度的教育竞争的根源 :
社会竞争加剧。
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片面理解。
社会竞争与注重排名和筛选的教育竞争之间,
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循环。
过度教育竞争,突出地表现为排名和筛选的强
化。其背后观念上的原因,在于对教育与人的发展
的片面理解。
立足现实:抓升学教育
面向未来:按教育规律办事
校本教研:夹缝中的研究
教研要适应高考的需要
高考要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
满足高考改革需求
关于文本的解读与评价
——以论述类文章为例
关于文本的解读:
侧重与评价联系起来;
侧重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
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潜移默化的影
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来判断、点拨学生对
文本的解读内容和水平。
要重视研究阅读教学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问题
我个人认为,高考语文命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全部源于课
外,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高考阅读水平都不会太
高。究其原因,我认为缺少对阅读教学内容与相应评价标准
一致性的深入研究,换言之,阅读教学“教什么”,与之相
应的“考什么”,二者之间缺少“相关”,或者说是脱节
的,由此引起阅读教学和考试命题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这种
“混乱”是导致学生阅读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这只是其中
的一个原因,或者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研究阅读教学内容与相应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实际上是
要探讨语文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的共性问题,“对文章的整
体感知”就是教与考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哪些角度让
学生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教学与命题人员要共同研究的
问题。除此之外,还应从哪些角度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的
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只有解
决二者的共性问题,我们才能对阅读教学与相应的评价规律
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学生阅读水平不高的现状也才有可能
得以改观。
阅读教学与评价标准一致性——目标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目标(狭义,浓缩的):
以《考试大纲(语文)》为依据
以“一般论述类文章”为例(目标和要求)
1.理解 B
(要点: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要点: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教学与评价标准一致性——文本
文本类型:
教科书的选文
课外阅读的选文
评价阅读的选文
三种类型选文有各自的特点,但其实是
密切相关的。
评价阅读的选文
关于“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的理解
“一般论述类文章”提法缘起
课程标准: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
文本
制定者解释“这是从能力层面和思维特征的角
度对文本进行的综合性分类,比较符合高中阶段阅
读鉴赏能力培养的要求”。
理由如下:现代思维科学理论把人的思维大致分成三个
基本层面,即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与之基本对应的语文能力,应该是探究能力
、审美能力、应用能力,那么在阅读中,根据文本涉及的思
维特征进行分类,将文本分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
用类文本。
阅读教学与评价要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论述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分析性思维能力,文学类文本侧重
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用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实用性思维
能力,这就在阅读教学中落实了关于注重培养语文应用、审
美、探究能力的课程理念。当然,三类文本与三种思维能力
不是机械对应的,三类文本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三种思维
能力在实践中也绝不是截然分离的,例如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鉴赏主要体现为审美能力,但其中的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又
属于批判分析性思维,是探究能力的体现,所以只能说各有
所侧重而已。
关于“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
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
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
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
、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举例:2011年 一般论述类文章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
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
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
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
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
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
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
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
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
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
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
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
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
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
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
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
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是
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
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
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
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
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
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
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
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
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
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
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
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
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
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
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
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
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
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
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
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
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
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
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
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
“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
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
《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
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
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
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这个论述类文本,节选自著名学者王富仁为《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
究》一书所写的序言。节选部分首先阐述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联
系——现实空间不仅是想象空间产生的基础,也是评判想象空间之所以
是想象空间、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依据。接着,选文分析了想象
两种不同的形式可以分别构造两种不同的想象空间,一种是类似于现实
空间的想象空间,一种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梦幻空间)
。最后,选文论述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根本差别。现实空间是客
观存在的,对于人们来说,它是不完全自由的;而想象空间是艺术家创
造出来的,对于它的创造者言,则是自由的,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就文本而言,节选部分一千余字,可以独立成篇。选文论点明确突
出,论述有理有据,行文结构严密,逻辑层次清晰,语言平易晓畅。这
是典范的论述类文本,论述的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问题,语文味很足。
举例:2012年 一般论述类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
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
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
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
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家
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
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
命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
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
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
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和调节中具有至
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
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
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
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
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
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
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
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
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
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
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
“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
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
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
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
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
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
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
视人与人之间“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
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
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
立言”的“三不朽”思想, 在此基础上,一种以
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
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
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这个论述类文本,节选自著名学者张岱年、方克
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节选部分首先从传统
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阐述了家族伦理在社会生活
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接着以中国的哲学、文
学艺术、传统科为例,论证了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
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出中国文化价值系统
是以善为核心的结论;最后强调德性是人与兽区分
的根本,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
想,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
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节选部分一千余字,可以独立成篇。选文论点
明确突出,论述有理有据,行文结构严密,逻辑层
次清晰,语言平易晓畅,是典范的论述类文本。论
述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形成
的基本问题,德育教育导向明显,注重社会伦理、
道德和价值取向的考查,能感召考生、激励考生和
熏陶考生,使考生在考试中受到教育。
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把握,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
自然科学内容的文章,只要具有“论述”的特点,
都属于“一般论述类文章”范畴。
阅读教学与评价标准一致性——要点
考查要点:
一是文体特征
一是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评价,着重考查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
想观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
步的评价。
分析综合:
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归纳
要点,概括中心;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考查思路
2011年侧重考查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
2012年侧重考查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这里有显性和
隐形之分,所谓显性,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章结构;
所谓隐性,就是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内心思考
的过程。隐性思考决定显性结构,而显性结构可以
曲折反映作者写作时内心思考的过程。考查对文章
思路的分析,实际上是梳理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思维
过程,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思路连贯性的把握程度。
这也是阅读教学中解读论述类文本的重点所在。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
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
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
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
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答案】C (2011年)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
缘关系的伦理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
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
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
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说明中国人文化人格
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
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接着论证在
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的地位,最后引用古代哲人之语论述
人格尊严问题。
【答案】B (2012年)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
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
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
述的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
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 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
公理的根源;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
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 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
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
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答案】C (2013年)
阅读教学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
目标
文本
要点
在高考改革平稳、渐进过程中——
体现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
核心目标是立足于人、立足于发展、立
足于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大写“人”的生存质量。
校本教研:
研究新课程理念如何在当下教学和高考
的系统内得以科学的融合与落实。
希望同仁努力!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