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3章 空气与生命(3.4-3.8) 期末备考秘籍(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下第3章 空气与生命(3.4-3.8) 期末备考秘籍(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三章 期末备考
(复习范围:3.4-3.8)
知识点四、二氧化碳
考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考点精要: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能像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倾倒。在加压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能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状固体,通常人们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时,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时,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典例1.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如图所示实验,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两支蜡烛由下到上先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实验将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故A错误;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不明显,移开玻璃片,更有利于二氧化碳下降进入到烧杯中,现象更明显,故B错误;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C错误;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烧杯与蜡烛的位置比集气瓶的位置低,烧杯中的蜡烛会熄灭,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故D正确。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考点精要:(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一般不用其他药品代替的原因:①不用Na2CO3代替大理石,是因为Na2CO3与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②不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使CO2不纯;③不用H2SO4代替盐酸,是因为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
(3)制取装置如图所示:
(4)收集: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操作步骤: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
典例1.(2022八下·定海期末)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不多,但用途广泛。某小组同学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下列实验。
(1)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若要产生平稳的气流,顺利完成实验,应选择装置甲还是装置乙,说明理由   ;若你选择的装置与丙装置相连,当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时,可以验证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如图丁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果改变二氧化碳的倾倒方向,如图戊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能否反映出二氧化碳相同的性质   
(3)为验证碳酸饮料(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小明同学利用如图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装有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到试管内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该同学得出结论:该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反思评价】该小组同学中有同学对小明同学的实验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明同学的实验不严密,汽水中含有柠檬酸,可能是该汽水中的柠檬酸随气体气流进入试管,而引起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
【继续实验】针对提出的质疑该小组同学继续开展下列活动;
①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下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柠檬、柑橘中含有柠檬酸。
②小明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简单的实验操作,确认了不是因为柠檬酸引起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该操作的名称以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答案】(1)装置乙,可以通过活塞调节反应速率;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
(3)加热试管;溶液有红色变成紫色
【解析】(1)装置乙比装置甲多一个控制阀门,通过它可以控制滴落到锥形瓶内稀盐酸的数量,从而控制反应的快慢,从而得到平稳的气流。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2)在装置丁中,玻璃片挡住上面的蜡烛,于是二氧化碳先沉入瓶底,导致下面的蜡烛先熄灭。当二氧化碳到达上面蜡烛的高度时,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在装置戊中,玻璃板挡住下面的蜡烛,二氧化碳先使上面的蜡烛熄灭,再向下沉积,导致下面的蜡烛熄灭,也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3)如果石蕊试液变色是由于柠檬酸引起的,那么对试管加热后,由于柠檬酸的存在,溶液仍然会保持红色。而二氧化碳在水中生成的碳酸不温度 ,一旦受热就会分解,从而导致石蕊试液变回紫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若要产生平稳的气流,顺利完成实验,应选择装置乙,理由:可以通过活塞调节反应速率;若选择的装置与丙装置相连,当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时,可以验证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如图丁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果改变二氧化碳的倾倒方向,如图戊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能反映出二氧化碳相同的性质。
(3)小明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简单的实验操作,确认了不是因为柠檬酸引起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该操作名称是:加热试管,实验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考点三、装置的选择
考点精要: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用加热 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典例1.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②   。
(2)使用A装置制取气体,对反应物的状态要求是   。
(3)既可以用来制取氧气,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气体。
【答案】(1)①长颈漏斗②集气瓶 (2)固态
(3)B;2H2O2 2H2O+O2↑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a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①为长颈漏斗,②为集气瓶。
(2)A装置为“固态加热型”,则反应物应该为固态;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都可以选择“固液常温型”,即二者都能用B发生制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4)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进行的必要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会集中在集气瓶的底部,因此应该从长导管a进入。
知识点五: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
考点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考点精要: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比较,二氧化碳明显增多,氧气明显减少。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其原理是体的扩散作用。
INCLUDEPICTURE "F:\\马涛\\word\\中考特训方案浙江专版科学-教用\\第1部分生物\\ZJ13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马涛\\word\\中考特训方案浙江专版科学-教用\\第1部分生物\\ZJ137.TIF" \* MERGEFORMATINET
典例1.(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应用此方法可以抢救因异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1)异物排出时,横隔膜处于图乙中   (选填 “A"或“B" )位置。
(2)图丙是患者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曲线   (选填“AB"或“BC”)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答案】(1)A (2)AB
【解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1)异物排出时,人应该属于呼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胸腔内体积减少,故横隔膜处于图乙中A位置。
(2)吸气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故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考点二、呼吸作用
考点精要: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呼吸作用。表达式(当有机物为葡萄糖时):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细胞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运送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运送到肺部,进入肺泡,最后排出体外。
典例1.(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   (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舒张”或“收缩”)状态。
(2)图乙中A表示   (填写气体名称),其通过   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答案】(1)吸气;收缩 (2)二氧化碳;扩散
【解析】 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 ① 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②图表示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A、B分别表示某人不同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据此解答。
【解答】(1)图甲①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因此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
(2)图乙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它们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A表示二氧化碳,其通过扩散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考点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考点精要: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将新鲜的菠菜装入塑料袋内,并夹紧袋口,放在暗处一个晚上,把袋子内的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新鲜的菠菜装入瓶内,盖紧瓶盖,放在暗处一个晚上,把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会熄灭。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微生物等其他生物也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于生命活动来说非常重要。
典例1.(2020·西湖模拟)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1 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2 ②取?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________。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小鼠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若在乙图A、B装置中加入等量的碱石灰进行实验来证明动物需要呼吸,实验能否成功?________。
【答案】(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4)能
【解析】1、实验所用的小鼠的生命活动要正常的,主要从鼠的种类,大小,年龄,新陈代谢旺盛程度等方面考虑;
2、小鼠释放热量使瓶内气体膨胀,气压增大,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液柱移动;
3、膨胀程度是否明显可从热量的产生和膨胀后显示的导管进行处理;
4、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步骤 ② 是对实验所用样本小鼠进行控制,因为研究的是氧气量的影响,所以选择的小鼠要相同,这里可以选择 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
(2)此实验原理是: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 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
(4)A、B装置中A无动物,B有动物,其他条件都相同,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B中动物如有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被碱石灰吸收,使瓶内气压减小,液柱会明显向里移动。而A瓶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几乎没有,液柱几乎是不动的。所以可能用来进行实验证明动物需要呼吸。
典例2:(2022八下·丽水期末)周末,小科利用葱和菠菜做了两个家庭小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取两段粗细、长短相似的葱,将葱段的一端用剪刀剪成四瓣,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其原因是展开的葱段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溶液的浓度,使葱段吸水变得硬挺而展开;
(2)如图乙所示,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12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吸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吸管放入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菠菜呼吸作用   。(填“消耗了氧气”或“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1)大于(2)产生了二氧化碳
【解析】(1)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水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即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2)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将葱段的一端用剪刀剪成四瓣,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其原因是展开的葱段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的浓度,使葱段吸水变得硬挺而展开;
(2)在暗处放置12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吸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吸管放入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菠菜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知识点六:光合作用
考点一、光合作用
考点精要: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如图所示)。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①制造有机物,一部分供自身利用,更多的则是提供给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②释放氧气,远远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更多的则是散发到空气中,供其他生物利用。③维持碳—氧平衡,光合作用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典例1.(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图所示为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图,其中a、b表示这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回答:
(1)A表示的物质是   。
(2)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   。
【答案】(1)二氧化碳 (2)释放能量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能量;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储存能量)+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则图示中的a部分表示光合作用,b部分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1)图示中的A物质是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生物体的线粒体。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考点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精要: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和无光均可以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贮存能量) 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能量)
相互关系 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部分原料CO2
典例1.(2022八下·临海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甲乙试管放入黑藻)
(1)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   ;(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增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
【答案】(1)黑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黑藻进行光合作用是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3)把黑藻去掉,在光照下静置相同的时间
【解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黑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而BTB水溶液变为黄色。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黑藻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该过程在细胞的叶绿体内进行。甲黒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黒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3)“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知识点七:碳氧循环
考点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考点精要: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典例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
【答案】C
【解析】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研究发现,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气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上述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图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被消耗,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反复循环。
【解答】A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符合图;
B碳燃料燃烧需要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符合图;
C氢燃料燃烧需要氧气,产生水,不符合图;
D微生物分解需要氧气参与,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考点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考点精要:碳循环:①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②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呼吸作用―→体内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
④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CO2
典例1.(2022八下·嘉兴期末)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答案】A
【解析】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的循环,氧循环指的是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
【解答】A.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的循环,氧循环指的是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而不是特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不符合题意。
考点三、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精要:(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2)其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水蒸气(H2O)、臭氧(O3)、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3)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4)缓解措施:①减少CO2的排放,如减少使用__煤、石油、天然气__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②增加CO2的消耗,如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典例1.(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产生(排放)或消耗CO2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
(2)途径⑥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用新能源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
【答案】(1)氧气(2)CO2+H2O=H2CO3(3)A;C;D
【解析】(1)呼吸作用需要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3)根据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1)途径①为呼吸作用,需要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2)途径⑥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3)A.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B.化石燃料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不能禁止使用,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C.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D.新能源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知识点八:空气污染与保护
考点一、空气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
考点精要:(1)空气污染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汽车排出的尾气;工业废气和烟尘;火山爆发产生的粉尘和气体等。
(2)影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般以后者为主。主要污染物:CO、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颗粒物等。
①汽车尾气:主要有害成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烟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②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注意】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
典例1.(2020八下·新昌期末)雾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PM2.5和臭氧新增指标的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的是( )
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C.把工厂烟囱造高
【答案】(1)微米 (2)A
【解析】(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1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可以减小PM2.5的排放,故A正确;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可以减小白色污染,但不能减小PM2.5的排放,故B错误;
C.把工厂烟囱造高,最终烟尘还是要排放到大气中,不会减小PM2.5的排放,故C错误。
考点二、环境问题与防治
考点精要:(1)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植树造林等。
(2)空气质量指数:指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颗粒物、O3和CO等。分为6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
(1)酸雨
①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天然降水呈弱酸性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
②形成的原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物质。
③主要危害物:硝酸与硫酸。
(2)臭氧(O3):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离地面22~25千米处臭氧浓度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
①作用: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生物。
②破坏: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是其中一种。
③臭氧空洞: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臭氧薄层。
典例1.“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答案】B
【解析】“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理念;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能节约电能,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1.(2021八下·诸暨期中)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
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答案】B
【解析】A、氧循环过程有光合作用的参与,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发生反应后有新的物质产生,因此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可燃性的说法不成立,B符合题意;
C、食物腐烂是不易被觉察的缓慢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动植物需要呼吸作用,失去氧气动植物将无法生存,因此氧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D不符合题意。2.(2022·丽水)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四种装置中,下列用法不正确的是(  )
A.可制取O2 B.可制取CO2 C.可收集CO2 D.可收集O2
【答案】C
【解析】根据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选择要求分析。
【解答】A、选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利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制取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错误,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人体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必须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D
【解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B错误;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氧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D正确。
4.(2022八下·嘉兴期末)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取:实验室制取可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做原料
B.验满: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内,观察火柴是否熄灭
C.性质:有毒,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用途:可做气体肥料,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答案】D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验满、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A.制取: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时生成硫酸钙,而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故A错误;
B.验满: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观察火柴是否熄灭,故B错误;
C.性质:二氧化碳五毒,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错误;
D.用途:可做气体肥料,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故D正确。
5.(2022八下·临海月考)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
B.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
C.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二氧化碳倒入—侧的“空”纸袋中
【答案】D
【解析】A.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石蕊试液变红,反应了化学性质,故A不合题意;
B.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蜡烛先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反应了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
C.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它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从而使石灰水变浑浊,反映了化学性质,故C不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倒入—侧的“空”纸袋中,只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即只反应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6.(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导管向下运输
D.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解答】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A错误;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B错误;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C错误;
D.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D正确;
7.(2022八下·杭州期末)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实验一:验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
B.实验二: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
C.实验三: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实验四:粗测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
【答案】D
【解析】将各个图片展示的实验装置与要实现的目的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实验一: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支持燃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二: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进行比较,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得到着火点。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热水里面的白磷进行比较,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里的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将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后振荡,一会瓶子变瘪了,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硫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即反应后瓶内气压几乎没有变化,因此烧杯内的水几乎不会流入瓶内,因此不能测出氧气的体积,故D错误符合题意。
8.(2022八下·乐清期末)如图所示是在黑暗条件下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C.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D.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CO2
【答案】C
【解析】本题从植物的呼吸作用出发,考查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石灰水可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而将空气通过装置甲将二氧化碳吸收,然后再鼓入装置C中,A正确。
B: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B正确。
C:实验为了检验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CO2 ,C错误。
D:在遮光的情况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D正确。
9.(2022八下·金东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环境因素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装置是为了研究无机盐浓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B.相同时间内,LED灯管调至第1级时产生的气泡最多
C.烧杯中金鱼藻产生的气泡,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需要利用烧杯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来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B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主要是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若光照过强,气孔会关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观图可知:LED灯光调至第一级时离金鱼藻距离最近、光照强度最强,金鱼藻的光合速率最高,产生的气泡最多。
【解答】A.可升降的LED灯距离不同,表示光照强度不同,所以此实验探究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相同时间内, LED灯管调至第3级时,因为烧杯中的金鱼藻与灯的距离越远,光照越弱,光合作用就弱,此时产生的气泡最少,LED灯光调至第1级时离金鱼藻距离最近、光照强度最强,金鱼藻的光合速率最高,产生的气泡最多,B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烧杯中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是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的浓度可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速率越高。烧杯中的碳酸氢钠溶液能够释放二氧化碳,使金鱼藻光的光合作用增强,D不符合题意。
10.(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内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B.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C.甲乙两装置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
【答案】A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光合作用。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是呼吸作用。
【解答】A:甲装置中装有清水,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乙装置中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吸收,装置内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两个装置中的植物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碘等步骤处理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甲中叶片变蓝、乙中叶片不变蓝,错误。
B: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正确。
C: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正确。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正确。
11.(2022八下·柯桥期末)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答案】D
【解析】甲图肺泡与肺部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乙图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解答】A:进行过程②时,血液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②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A错误。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处,B错误。
C:图甲为肺泡,图乙为人体的组织细胞,C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D正确。
12.(2022八下·仙居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D.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小
【答案】D
【解析】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通过挤压腹腔,向上腹部施压,迫使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使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作用下,自然的影响器官,从而能帮助排除异物,恢复呼吸道通畅。”。
【解答】 A、咽是食物和气体共同的通道,即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一个器官,A说法正确。
BD.冲击腹部,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B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C说法正确。
13.完善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反应原理: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2)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   ,反应原理:   。
【答案】(1)红色;CO2+H2O=H2CO3 (2)紫色;H2CO3 CO2↑+H2O (3)浑浊;CO2+Ca(OH)2=CaCO3↓+H2O
【解析】(1)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碳酸受热易分解分析解答;
(3)二氧化碳能够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反应原理: CO2+H2O=H2CO3 。
(2)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紫色,即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那么反应原理: H2CO3 CO2↑+H2O 。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那么反应原理: CO2+Ca(OH)2=CaCO3↓+H2O 。
14.(2021八下·诸暨期中)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 (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的碳元素 B.生活用品中的碳单质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物质,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   ,常用于人工降雨。
(3)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答案】(1)C (2)干冰 (3)①②④⑥
【解析】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持续增多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不利于地球环境的发展。
【解答】(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
(3)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鱼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因此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①②④⑥。
15.(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下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请你根据循环图说出一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   。
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N2O)等,其中氧化亚氮(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二种: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②二氧化碳消耗的另一个途径是被地球上的海水吸收。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过度使用化石燃料;+1 (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CO2+H2O=H2CO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同学们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做好此题。
【解答】(1)据循环图说出一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化亚氮(N2O):
求得: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二种: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②二氧化碳消耗的另一个途径是被地球上的海水吸收。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
16.(2022八下·婺城期末)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答案】(1)a (2)C
【解析】(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
(2)图二中ab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c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甲是肺动脉,乙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丙是肺静脉。
(3)图三是某人在1个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DC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解答】(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17.(2022八下·滨江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肺, 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图乙模拟的是人体在    (填“吸气”或“呼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答案】(1)③;大于(2)吸气;收缩
【解析】此装置模拟的是膈肌的运动情况,图中①是气管,③代表肺,②代表胸廓,④代表膈肌。
【解答】(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③模拟人体的肺。
用手向上推④,表示膈肌舒张,装置内气压升高,气球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呼气过程。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2)用手下拉④,表示膈肌收缩,装置内气压下降,小气球随之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气球,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表示吸气过程。
18.(2022八下·新昌期末)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选填字母)。
(3)用F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气体应从    (选填
“c"或“d" )端进入。.
【答案】(1)分液漏斗 (2)B (3)c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2)石灰石为固态,而稀盐酸为液态,且无需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故选B。
(3)在装置F中,依靠气体的压强将水排出瓶外,因此气体应该从短导管c端进入,而水从长导管d端排出。
19.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如图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问题:
实验 Ⅰ Ⅱ Ⅲ Ⅳ
现象 紫色纸花变红 紫色纸花不变色 紫色纸花不变色
分析 ①实验(Ⅲ)验证了   ;实验(Ⅳ)验证了   。②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   。
【答案】紫色纸花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②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
【解析】根据对比实验分别验证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纸花变红,但水和二氧化碳混合后能使纸花变红,由此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碳酸受热易分解的性质分析。
【解答】 实验(Ⅲ)将纸花直接放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纸花不变色,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实验(Ⅳ)紫色纸花变成红色,验证了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 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酸性消失;
故答案为:紫色纸花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②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
20.(2022八下·舟山月考)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   能,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a、b、c三点中植物呼吸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答案】化学;c
【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曲线光合作用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曲线呼吸作用在一天中变化不大。
【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21.(2022八下·柯桥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答案】(1)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A
【解析】(1)图甲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植物在在白天有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因为无光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曲线I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与图甲C中的生理活动相对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面。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故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是图甲中的A 。
22.(2022八下·永康期中)为了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取等量的下列物质和足量等浓度的酸,设计了以下四种反应物组合进行探究实验,其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结果,他们决定选择大理石与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他们不选择④的原因是   。
(2)从图上可知,他们不选择①的原因是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太   (填“快”或“慢”),不易收集气体。
(3)由②和③两个实验可以说明,   会影响大理石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快慢。【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2)快
(3)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解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产物硫酸钙的状态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解答。
(2)根据图像分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大小即可;
(3)比较实验②和③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他们不选择④的原因是2: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2)根据图像可知,图像中,生成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时,④的反应时间极短,即碳酸钠粉末与盐酸的反应极快,不易收集气体。
(3)根据表格可知,实验②和③中,碳酸钙的颗粒大小不同,即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那么说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会影响大理石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
23.(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大棚内的气体传感器记录了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如图乙。请回答:
(1)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   (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    ;
(3)比较图乙中   (填字母)两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值,可判断一天内该大棚内作物的有机物总量是增加的。
【答案】(1)筛管
(2)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
(3)a点和g点
【解析】此题考查蒸腾作用、气孔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明确蒸腾作用、气孔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1)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
(3)图乙中比较a点和g点,可以看出经过24小时后,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因此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
24.(2022八下·嘉兴月考)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
(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答案】(1)甲(2)乙;二氧化碳;肺泡
【解析】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装置来判断甲瓶与乙瓶,哪一个是吸气,哪一个是呼气,乙装置中长玻璃管直接插入石灰水中,可以理解为呼气,如果是吸气的话,石灰水就被吸入到口中了,那么甲装置就为吸气.此题是一道综合题,不但用到呼吸系统的知识还用到了循环系统方面的知识.
【解答】(1)明确了甲装置为吸气,乙装置为呼气,验证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那么甲装置是吸入的空气,起对照作用.
(2)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本实验装置只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能验证氧的多少;乙装置为呼气,为人体呼出的气体,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乙瓶。
人体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是全身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产生的,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共计穿过2层细胞壁,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25.(2022八下·仙居期末)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猜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准备了如下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玻璃罩)等,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应将甲、乙两个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   , 以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将甲、乙两个装置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两个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子,放入   中隔水加热, 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再滴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若  ,则该猜想成立。
【答案】(1)有机物(2)酒精;甲装置中叶片不变色,乙装置中叶片变成蓝色
【解析】(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原有有机物不消耗对实验有影响。
(2)酒精是良好溶剂。淀粉鉴别。
【解答】(1) 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是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防止其对实验造成影响。
(2)酒精溶解叶绿素,防止叶绿素的绿色对实验造成干扰。甲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缺乏二氧化碳;乙装置内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乙装置中有二氧化碳。碘液遇到淀粉变蓝色。甲装置中叶片不变色,则说明没有淀粉产生,也就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中叶片变成蓝色,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 。则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
26.(2022八下·金东期末)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科学知识的核心之一。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金同学连接装置B、F、G进行实验。若往B装置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且在装置F和G中看到明显的现象,则按气体流向,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    (填导管口字母),装置F可观察到燃着的蜡烛燃烧更旺,则G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某气体只能用E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为    (填字母序号)。
a.能与水反应 b.能与空气中某种物质反应 c.密度与空气的密度非常接近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b→c→d→e;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b、c
【解析】(1)在实验室中,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进入集气瓶后集中在瓶底,因此应该从长导管b通入二氧化碳,从短导管c排出二氧化碳,则a→b→c。只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才会与其反应生成沉淀,因此a→b→c→d→e。
(3)E装置的方法为排水法收集气体,那么该气体应该不与水反应,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由于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收集,那么说明它的密度与空气密度非常接近,但是无法判断它是否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故选bc。
27.(2022八下·杭州期末)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过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锻烧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甲所示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如图乙,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溶解气体后液体体积几乎不变)。
【答案】(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a(OH)2+CO2=CaCO3↓+H2O
(3)100
【解析】(1)根据“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分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首先根据卡文迪许的结论计算出水中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再用二氧化碳的总体积减去这个体积即可。
【解答】(1)根据“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可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3)根据“1体积水大约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可知,200毫升水能够溶解二氧化碳200毫升,则量筒中收集到水的体积为:300mL-200mL=100mL。
28.(2022八下·安吉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光照强度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兴趣,设计并实施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准备5组如图所示的装置,编号1~5,在广口瓶中各加入500mL浓度为0.01g/mL的碳酸氢钠溶液(用来补充二氧化碳)。
②取5份大小长势相同的金鱼藻分别放入1~5装置中。
③晚上,5组装置用5个100W白炽灯分别在离装置70cm、60cm、50cm、40cm、30cm处照射。
④观察并记录量筒中产生的气体量,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绘制折线图如下。
(1)如图装置收集到的气体是   。
(2)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强度    (填“能”或“不能”)一直随着该环境因素的增强而增加。
(3)实验收集的气体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气体量。
(4)如果该实验设计用来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选择等量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变量,在几组实验中白炽灯改为   照射 。
【答案】(1)氧气 (2)不能 (3)小于 (4)等距离
【解析】本题考查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解答】(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故如图装置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2)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强度有一定限度,不能一直随着该环境因素的增强而增加。
(3)植物自身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所以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部分被植物自身利用,一部分排到大气中被其他生物利用。故实验收集的气体量小于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气体量。
(4)根据控制变量法,选择等量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变量,则光照强度需要相同,故在几组实验中白炽灯改为等距离照射 。
29.(2022八下·婺城期末)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常用方法。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图一所示处理,图二为叶片甲的放大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丙三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说明: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问题:
(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叶片乙与叶片丙对照,实验结果说明
   。
(3)滴加碘液后,叶片甲上的A与B均不变蓝,两者能否形成对照?并说明原因。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   有重要作用。
【答案】(1)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经过染色处理后,叶片甲上的A与C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A没有叶绿体、C缺少光照,因为两者有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
(4)碳氧平衡
【解析】从该生物兴趣小组选用的实验材料来看,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和需要的条件是光、二氧化碳等。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的实验。
【解答】(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2)叶片乙与叶片丙对照,实验结果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经过染色处理后,叶片甲上的A与C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A没有叶绿体、C缺少光照,因为两者有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
30.(2022八下·东阳期末)某班级兴趣小组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24小时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   
(3)该兴趣小组欲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在什么温度下最强”,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5套与乙组完全相同的装置,放入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分别调节温度为15℃、20℃、25℃、30℃、35℃,测得4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量,发现25℃时增加量最大,由此小组同学得出25℃时,植物呼吸作用最强。请分析该结论是否准确,若准确请说明理由;若不准确,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其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解答】(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该结论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31.(2022八下·义乌期中)数字化传感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能实现实验数据采集自动化,形成相应图像,更好地解决化学中的疑难问题。化学兴趣小组打算在实验室用贝壳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在实验中使用了压强和温度两种传感器。
【查阅资料】①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贝壳中的其它杂质对实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探究实验一】选择药品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形成如图2和图3的图象。
(1)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根据图2回答:
①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    (填“①”或“②”)表示颗粒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
②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   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③最终粉末状贝壳产生CO2的质量   (填“>”或“<”或“=”)颗粒状贝壳产生CO2的质量。
(3)据图3分析,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    。
(4)【探究实验二】发生装置的优化
选用图4装置(不包括传感器)制二氧化碳的优点是    ;为了解装置具有该优点的原因,他们在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4左),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4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5)【探究实验三】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5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从左到右依次得到如图6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1、2、3。
回答下列问题:
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根据图6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A.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约为1体积
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②;粉末状贝壳;=
(3)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增加
(4)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C
(5)CO2+Ca(OH)2=CaCO3↓+H2O
(6)A;C;D
【解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①当加入稀盐酸的浓度和体积相同时,粉末状的贝壳与它的反应更快,在相同时间内生成的氧气越多;‘
②根据①中的结论解答;
③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只会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会改变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
(3)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其它肯定会带出部分水蒸气,稀盐酸中肯定会挥发出部分氯化氢气体,这些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4)在图4的装置中,利用弹簧夹的打开和闭合,可以控制长颈漏斗中稀盐酸滴入的快慢和质量,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在封闭的试管内,气压增大时,液面下降;气压减小时,液面上升,据此分析判断;
(5)首先根据二氧化碳和三种液体的反应,判断气压的变化情况,从而与图6对应起来,进而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方程式。
(6)根据气压的变化确定发生的反应和溶解二氧化碳的气体的体积,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1)图1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①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由于粉末状贝壳与盐酸反应接触面积增加,反应较快,颗粒状贝壳与盐酸反应接触面积小,反应较慢,故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②表示颗粒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
②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粉末状样品单位时间内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多,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③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中含碳酸钙质量相等,故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相等。
(3)据图3分析,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挥发的氯化氢气体增多。
(4)选用图4装置(不包括传感器)制二氧化碳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因为压强逐渐增大,故A错误;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气体不再增加,压强不变化,故B正确;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正确,释放二氧化碳气体,而气压减小,故C正确。
故选BC。
(5)氢氧化钙溶解度小,溶解的氢氧化钙较少,所以反应后压强减小的少,因此曲线2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澄清石灰水中的数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7)A.曲线1反应前后压强基本不变,说明加入水的体积溶解相等体积的气体,因此压强不变,相当于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无法证明,只能证明加入水的体积消耗了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是反应还是溶解,无法判断,故B错误;
C.曲线1和曲线3压缩下降不同,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C正确;
D.由图二压强变化数据可知,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故D正确。
故选ACD。
32.(2022八下·仙居期末)海螵蛸别名墨鱼骨,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把1.5g海螵蛸样品加入烧杯中,另取20g稀盐酸滴入烧杯中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固体剩余0.5g (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求:
(1)该海螵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g
(2)实验结束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多少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1
(2)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1g x
x=0.44g
(3)解:设参加反应的HCl质量为y
CaCO3+ 2HCl=CaCl2+H2O+CO2↑
100 73
1g y
y=0.73g
HCl%= =3.65%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碳酸钙的质量;
(2)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3)根据题意可知,20g稀盐酸恰好与碳酸钙完全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该海螵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5g-0.5g=1g。
33.(2022八下·柯桥期末)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科学兴趣小组取25g鸡蛋壳于烧杯中,缓慢加入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时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鸡蛋壳已完全反应;
(2)鸡蛋壳完全反应后,求产生CO2的质量;
(3)当鸡蛋壳恰好完全反应时,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鸡蛋壳表面不再产生气泡
(2)解:设产生CO2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 CO2↑+H2O
100 44
20g x
x=8.8g
(3)解:设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为y
CaCO3+2HCl= CaCl2+CO2↑+H2O
100 111
20 y
y=22.2g
CaCl2%= =11.1%
【解析】(1)鸡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当实验进行时,会不断看到有气泡生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生成氯化钙的质量,再用稀盐酸溶液质量+碳酸钙质量-二氧化碳质量得到最终的溶液质量,最后再计算氯化钙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实验时当观察到鸡蛋壳表面不再产生气泡现象时,说明鸡蛋壳已完全反应。
34.(2022八下·诸暨期末)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提示: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Ac+CaCO3=CaAc2+H2O+CO2↑。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逸出的水蒸气, 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答案】(1)分液漏斗
(2)解: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820克-819.89克=0.11克
设20克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为m。
CaCO3+2HAc=CaAc2+H2O+ CO2↑
100 44
m 0.11克
m=0.25克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3)酸钙在鱼骨中含量很低,鱼骨较硬可能不仅仅是碳酸钙的原因(或“用醋去除鱼刺中的碳酸钙需要的时间很长,且醋在咽停留的时间很短”)
【解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电子秤的示数之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3)根据碳酸钙在鱼骨中的含量,分析鱼骨的硬度与碳酸钙的联系,也可从醋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分析它对鱼骨软化作用的影响大小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理由是:碳酸钙在鱼骨中含量很低,鱼骨较硬可能不仅仅是碳酸钙的原因(或“用醋去除鱼刺中的碳酸钙需要的时间很长,且醋在咽停留的时间很短”)。
35.(2022八下·舟山月考)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图甲是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字母)仪器相同。
(2)实验过程中,乙装置W型玻璃管中产生现象是   。
(3)某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B中石灰石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求:①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A
(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解:①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15g-5g=10g,
设10g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盐酸的质量为y
CaCO3+ 2HCl=CaCl2+H2O+ CO2↑
100 73 44
10g y x
x=4.4 g
y=7.3g
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4.4g。
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解析】(1)根据仪器的用途分析;
(2)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据此描述实验现象。
(3)①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其实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
②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图乙中的微型塑料滴管用于将稀盐酸滴入下面与石灰石进行反应,这和图甲中的分液漏斗作用相同,故选A。
36.(2022八下·新昌期末)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克.科学学习小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100克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0 6.0 4.0 2.5 2.5
回答下列问题:
(1)Ca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10片钙片中CaCO3的质量为   .
(3)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大?
【答案】(1)+4
(2)7.5克
(3)解:设20克稀盐酸中含有溶质x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克×10-8克=2克
CaCO3+ 2HCl=CaCl2+H2O+ CO2 ↑
100 73
2克 x
x=1.46克 HCl%= ×100%=7.3%
答: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解析】(1)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
(2)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3)以第1组实验为例,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恰好和20g稀盐酸完全反应,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在化学式 CaCO3 中,Ca的化合价为+2,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4.、
(2)根据表格可知,当碳酸钙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5g,那么10片钙片中CaCO3的质量为:10g-2.5g=7.5g。
精选精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三章 期末备考
(复习范围:3.4-3.8)
知识点四、二氧化碳
考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考点精要: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能像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倾倒。在加压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能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状固体,通常人们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时,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时,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典例1.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考点精要:(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一般不用其他药品代替的原因:①不用Na2CO3代替大理石,是因为Na2CO3与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②不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使CO2不纯;③不用H2SO4代替盐酸,是因为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
(3)制取装置如图所示:
(4)收集: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操作步骤: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
典例1.(2022八下·定海期末)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不多,但用途广泛。某小组同学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下列实验。
(1)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若要产生平稳的气流,顺利完成实验,应选择装置甲还是装置乙,说明理由   ;若你选择的装置与丙装置相连,当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时,可以验证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如图丁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果改变二氧化碳的倾倒方向,如图戊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能否反映出二氧化碳相同的性质   
(3)为验证碳酸饮料(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小明同学利用如图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装有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到试管内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该同学得出结论:该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反思评价】该小组同学中有同学对小明同学的实验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明同学的实验不严密,汽水中含有柠檬酸,可能是该汽水中的柠檬酸随气体气流进入试管,而引起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
【继续实验】针对提出的质疑该小组同学继续开展下列活动;
①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下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柠檬、柑橘中含有柠檬酸。
②小明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简单的实验操作,确认了不是因为柠檬酸引起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该操作的名称以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考点三、装置的选择
考点精要: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用加热 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典例1.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②   。
(2)使用A装置制取气体,对反应物的状态要求是   。 (3)既可以用来制取氧气,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气体。
知识点五: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
考点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考点精要: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比较,二氧化碳明显增多,氧气明显减少。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其原理是体的扩散作用。
INCLUDEPICTURE "F:\\马涛\\word\\中考特训方案浙江专版科学-教用\\第1部分生物\\ZJ13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马涛\\word\\中考特训方案浙江专版科学-教用\\第1部分生物\\ZJ137.TIF" \* MERGEFORMATINET
典例1.(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应用此方法可以抢救因异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1)异物排出时,横隔膜处于图乙中   (选填 “A"或“B" )位置。
(2)图丙是患者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曲线   (选填“AB"或“BC”)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考点二、呼吸作用
考点精要: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呼吸作用。表达式(当有机物为葡萄糖时):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细胞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运送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运送到肺部,进入肺泡,最后排出体外。
典例1.(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   (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舒张”或“收缩”)状态。
(2)图乙中A表示   (填写气体名称),其通过   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考点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考点精要: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将新鲜的菠菜装入塑料袋内,并夹紧袋口,放在暗处一个晚上,把袋子内的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新鲜的菠菜装入瓶内,盖紧瓶盖,放在暗处一个晚上,把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会熄灭。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微生物等其他生物也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于生命活动来说非常重要。
典例1.(2020·西湖模拟)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________。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小鼠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若在乙图A、B装置中加入等量的碱石灰进行实验来证明动物需要呼吸,实验能否成功?________。
典例2:(2022八下·丽水期末)周末,小科利用葱和菠菜做了两个家庭小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取两段粗细、长短相似的葱,将葱段的一端用剪刀剪成四瓣,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其原因是展开的葱段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溶液的浓度,使葱段吸水变得硬挺而展开;
(2)如图乙所示,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12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吸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吸管放入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菠菜呼吸作用   。(填“消耗了氧气”或“产生了二氧化碳")。
知识点六:光合作用
考点一、光合作用
考点精要: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如图所示)。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①制造有机物,一部分供自身利用,更多的则是提供给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②释放氧气,远远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更多的则是散发到空气中,供其他生物利用。③维持碳—氧平衡,光合作用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典例1.(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图所示为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图,其中a、b表示这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回答:
(1)A表示的物质是   。
(2)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   。
考点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精要: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和无光均可以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贮存能量) 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能量)
相互关系 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部分原料CO2
典例1.(2022八下·临海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甲乙试管放入黑藻)
(1)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   ;(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增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
知识点七:碳氧循环
考点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考点精要: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典例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
考点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考点精要:碳循环:①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②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呼吸作用―→体内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
④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CO2
典例1.(2022八下·嘉兴期末)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考点三、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精要:(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2)其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水蒸气(H2O)、臭氧(O3)、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3)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4)缓解措施:①减少CO2的排放,如减少使用__煤、石油、天然气__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②增加CO2的消耗,如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典例1.(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产生(排放)或消耗CO2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
(2)途径⑥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用新能源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
知识点八:空气污染与保护
考点一、空气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
考点精要:(1)空气污染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汽车排出的尾气;工业废气和烟尘;火山爆发产生的粉尘和气体等。
(2)影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般以后者为主。主要污染物:CO、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颗粒物等。
①汽车尾气:主要有害成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烟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②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注意】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
典例1.(2020八下·新昌期末)雾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PM2.5和臭氧新增指标的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的是( )
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C.把工厂烟囱造高
考点二、环境问题与防治
考点精要:(1)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植树造林等。
(2)空气质量指数:指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颗粒物、O3和CO等。分为6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
(1)酸雨
①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天然降水呈弱酸性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
②形成的原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物质。
③主要危害物:硝酸与硫酸。
(2)臭氧(O3):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离地面22~25千米处臭氧浓度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
①作用: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生物。
②破坏: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是其中一种。
③臭氧空洞: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臭氧薄层。
典例1.“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1.(2021八下·诸暨期中)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
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2.(2022·丽水)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四种装置中,下列用法不正确的是(  )
A.可制取O2 B.可制取CO2 C.可收集CO2 D.可收集O2
3.(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人体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必须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4.(2022八下·嘉兴期末)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取:实验室制取可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做原料
B.验满: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内,观察火柴是否熄灭
C.性质:有毒,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用途:可做气体肥料,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5.(2022八下·临海月考)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
B.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
C.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二氧化碳倒入—侧的“空”纸袋中
6.(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导管向下运输
D.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7.(2022八下·杭州期末)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实验一:验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
B.实验二: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
C.实验三: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实验四:粗测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
8.(2022八下·乐清期末)如图所示是在黑暗条件下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C.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D.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CO2
9.(2022八下·金东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环境因素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装置是为了研究无机盐浓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B.相同时间内,LED灯管调至第1级时产生的气泡最多
C.烧杯中金鱼藻产生的气泡,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需要利用烧杯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来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10.(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内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B.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C.甲乙两装置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
11.(2022八下·柯桥期末)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12.(2022八下·仙居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D.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小
13.完善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反应原理: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2)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   ,反应原理:   。
14.(2021八下·诸暨期中)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 (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的碳元素 B.生活用品中的碳单质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物质,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   ,常用于人工降雨。
(3)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15.(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下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请你根据循环图说出一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   。
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N2O)等,其中氧化亚氮(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二种: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②二氧化碳消耗的另一个途径是被地球上的海水吸收。化学方程式为   。
16.(2022八下·婺城期末)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17.(2022八下·滨江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肺, 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图乙模拟的是人体在    (填“吸气”或“呼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18.(2022八下·新昌期末)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选填字母)。
(3)用F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气体应从    (选填
“c"或“d" )端进入。.
19.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如图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问题:
实验 Ⅰ Ⅱ Ⅲ Ⅳ
现象 紫色纸花变红 紫色纸花不变色 紫色纸花不变色
分析 ①实验(Ⅲ)验证了   ;实验(Ⅳ)验证了   。②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   。
20.(2022八下·舟山月考)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   能,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a、b、c三点中植物呼吸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21.(2022八下·柯桥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22.(2022八下·永康期中)为了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取等量的下列物质和足量等浓度的酸,设计了以下四种反应物组合进行探究实验,其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结果,他们决定选择大理石与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他们不选择④的原因是   。
(2)从图上可知,他们不选择①的原因是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太   (填“快”或“慢”),不易收集气体。
(3)由②和③两个实验可以说明,   会影响大理石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快慢。
23.(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大棚内的气体传感器记录了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如图乙。请回答:
(1)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   (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    ;
(3)比较图乙中   (填字母)两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值,可判断一天内该大棚内作物的有机物总量是增加的。
24.(2022八下·嘉兴月考)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
(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25.(2022八下·仙居期末)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猜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准备了如下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玻璃罩)等,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应将甲、乙两个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   , 以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将甲、乙两个装置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两个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子,放入   中隔水加热, 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再滴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若  ,则该猜想成立。
26.(2022八下·金东期末)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科学知识的核心之一。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金同学连接装置B、F、G进行实验。若往B装置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且在装置F和G中看到明显的现象,则按气体流向,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    (填导管口字母),装置F可观察到燃着的蜡烛燃烧更旺,则G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某气体只能用E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为    (填字母序号)。
a.能与水反应 b.能与空气中某种物质反应 c.密度与空气的密度非常接近
27.(2022八下·杭州期末)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过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锻烧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甲所示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如图乙,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溶解气体后液体体积几乎不变)。
28.(2022八下·安吉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光照强度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兴趣,设计并实施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准备5组如图所示的装置,编号1~5,在广口瓶中各加入500mL浓度为0.01g/mL的碳酸氢钠溶液(用来补充二氧化碳)。
②取5份大小长势相同的金鱼藻分别放入1~5装置中。
③晚上,5组装置用5个100W白炽灯分别在离装置70cm、60cm、50cm、40cm、30cm处照射。
④观察并记录量筒中产生的气体量,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绘制折线图如下。
(1)如图装置收集到的气体是   。
(2)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强度    (填“能”或“不能”)一直随着该环境因素的增强而增加。
(3)实验收集的气体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气体量。
(4)如果该实验设计用来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选择等量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变量,在几组实验中白炽灯改为   照射 。
29.(2022八下·婺城期末)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常用方法。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图一所示处理,图二为叶片甲的放大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丙三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说明: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问题:
(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叶片乙与叶片丙对照,实验结果说明
   。
(3)滴加碘液后,叶片甲上的A与B均不变蓝,两者能否形成对照?并说明原因。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   有重要作用。
30.(2022八下·东阳期末)某班级兴趣小组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24小时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   
(3)该兴趣小组欲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在什么温度下最强”,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5套与乙组完全相同的装置,放入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分别调节温度为15℃、20℃、25℃、30℃、35℃,测得4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量,发现25℃时增加量最大,由此小组同学得出25℃时,植物呼吸作用最强。请分析该结论是否准确,若准确请说明理由;若不准确,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   
31.(2022八下·义乌期中)数字化传感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能实现实验数据采集自动化,形成相应图像,更好地解决化学中的疑难问题。化学兴趣小组打算在实验室用贝壳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在实验中使用了压强和温度两种传感器。
【查阅资料】①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贝壳中的其它杂质对实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探究实验一】选择药品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形成如图2和图3的图象。
(1)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根据图2回答:
①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    (填“①”或“②”)表示颗粒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
②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   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③最终粉末状贝壳产生CO2的质量   (填“>”或“<”或“=”)颗粒状贝壳产生CO2的质量。
(3)据图3分析,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    。
(4)【探究实验二】发生装置的优化
选用图4装置(不包括传感器)制二氧化碳的优点是    ;为了解装置具有该优点的原因,他们在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4左),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4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5)【探究实验三】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5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从左到右依次得到如图6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1、2、3。
回答下列问题:
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根据图6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A.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约为1体积 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
32.(2022八下·仙居期末)海螵蛸别名墨鱼骨,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把1.5g海螵蛸样品加入烧杯中,另取20g稀盐酸滴入烧杯中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固体剩余0.5g (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求:
(1)该海螵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g
(2)实验结束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多少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3.(2022八下·柯桥期末)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科学兴趣小组取25g鸡蛋壳于烧杯中,缓慢加入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时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鸡蛋壳已完全反应;
(2)鸡蛋壳完全反应后,求产生CO2的质量;
(3)当鸡蛋壳恰好完全反应时,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4.(2022八下·诸暨期末)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提示: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Ac+CaCO3=CaAc2+H2O+CO2↑。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逸出的水蒸气, 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生活中,用喝醋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35.(2022八下·舟山月考)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图甲是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字母)仪器相同。
(2)实验过程中,乙装置W型玻璃管中产生现象是   。
(3)某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B中石灰石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求:①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6.(2022八下·新昌期末)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克.科学学习小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100克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0 6.0 4.0 2.5 2.5
回答下列问题:
(1)Ca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10片钙片中CaCO3的质量为   .
(3)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大?
精选精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