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近体诗的相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2.体会诗人对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不满以及忧国忧民之情。教学难点: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泊秦淮》,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助读资料1: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秦淮自古就是销金窟,繁华地。“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著名的诗歌《泊秦淮》。二、揭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近体诗的相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多指陈及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等。助读资料2:杜牧出自官宦世家,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唐朝更有大名鼎鼎的贤相杜如晦,而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官至宰相。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写过著名的史书《通典》。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是大官。这样的出身,使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精通历史,关心军事,才华横溢,十多岁开始研习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并被采用。23岁写了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同时,出生于官宦世家让他对政治有相当的敏感性。所以杜牧的咏史抒怀诗写得特别好。四、朗读诗歌1.听范读2.自由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泊(bó)秦淮杜牧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了解文体助读资料3: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平仄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四声一般为入声字。标注平仄朗读要求: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泊秦淮杜牧— ∨ —∨∨∨— ∨—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 — — —∨∨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五、释读诗歌1.释题解题:泊,停船靠岸。将船停在秦淮河边。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笼:笼罩。寒水:清冷的河水。泊:停船靠岸诗意: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清冷的河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歌女。江:这里指秦淮河。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诗意: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唱着《玉树后庭花》。六、赏读诗歌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发挥想象,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明确“互文”的修辞手法)明确:轻轻的雾霭(烟雾),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2)“烟笼寒水月笼沙”写了哪几个意象?两个“笼”字好在哪里?明确:意象:烟、月、水、沙;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3)“夜泊秦淮近酒家”中“酒家”能否改成“酒肆”?为什么?明确:不能。一方面用“酒家”押韵;另一方面,“酒肆”,肆也是店铺的意思,给我们的感觉这是小店铺,是急于赶路的旅客们打尖吃饭的地方。酒家就不同了,给我们高档、繁华的感觉。小结:“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清冷与酒家的灯红酒绿构成了冷暖色调的对比。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助读资料4: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但统治阶级还在纵情声色,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酒楼上正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补充:想当年陈后主带着一拨大臣天天饮酒作乐、听歌赏舞,却不知隋军早已渡过长江打得他措手不及。陈朝就此灭亡。商女知道亡国的典故吗?不知!听歌的达官贵人知道这个典故吗?知道!“不”起强调作用,不知的背后是知道啊!知道陈后主亡国的悲剧却还在像他一样饮酒作乐、听歌赏舞,不关心国事。作者该是怎样的心情呢?(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用典故,引用了南朝陈后主作曲《玉树后庭花》,寻欢作乐终致亡国的典故。借古讽今,借商女讽刺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愤怒,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助读资料5: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杜牧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3.本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明确:前两句(写景):淡烟寒水,朦胧凄凉。后两句(抒情):批判权贵,忧国忧民。七、比读诗歌比较《赤壁》和《泊秦淮》的异同。赤壁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泊秦淮》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共同点:都是七绝,都是由事或景生发议论;都借女子来表达情感;都在第三句转折;视角都比较独特。前者反世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后者借“商女”来批评统治者。不同点:前者咏史,后者即景抒情。杜牧七绝两种题材:一咏史(如另学过的:《江南春》等),二即景抒情(如另学过的《山行》等),无论写史还是抒情,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八、巩固练习1.下列对诗《泊秦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第一句运用两个“笼”字,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迷蒙的景象。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的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借批评商女,表达了对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讽刺。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泊秦淮》中诗中渲染迷茫、冷清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3.《泊秦淮》中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板书设计】泊秦淮杜牧烟 水 月 沙 (迷蒙凄冷)写景 叙事夜泊 近酒家 (灯红酒绿) 引用典故商女 不知 (曲笔批判) 借古讽今议论 抒情犹唱 后庭花 (忧国忧民)贾生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与李商隐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准备、全面地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3.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不满。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不满。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2.感受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昏庸,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 董贞《最是李商隐》2.导入新课课前我们听过关于李商隐诗词的歌《最是李商隐》。他,没有李太白的飞扬不羁;他,没有杜少陵的博大深厚,但他所特有的那一片幽灵微妙、扑朔迷离的心灵之光,成为了前无古人的永恒。他的诗难懂、难解,但是,就算你对诗的背景和用意一无所知,仍能被他诗的直觉魅力所吸引。要欣赏李商隐的诗,首先应当具备一颗与诗人相类似的心灵。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一颗和诗人类似的心灵,尝试了解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一起学习他的《贾生》。二、揭示目标1.了解贾谊与李商隐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准备、全面地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3.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不满。三、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四、朗读诗歌1.听范读2.自由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3.齐读全诗五、译读诗歌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访:咨询,征求意见。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伦:无人能比。诗意: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召见被贬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可惜。虚:徒然。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苍生:百姓。诗意: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六、赏读诗歌1.初读,评贾生李商隐是如何评价贾生的?明确:贾生才调更无伦(1)朗读指导(如何处理重音,“无伦”就是没有同类,没有可比的,卓尔不群的,这是最高的赞扬。)(2)资料佐证助读资料1: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最著。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擅长写政论文,评论时政。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2.再读,论文帝李商隐是如何评价汉文帝的?预设1:宣室,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召见贾生,咨询国事,这说明皇帝明察秋毫,善于发现啊。皇上圣明啊。(勤于政事,任用人才,明察秋毫)预设2:一“求”一“访”(咨询),仿佛在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可谓求贤若渴。预设3:“夜半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以便更好地倾听贾谊说的话。真的是虚怀若谷。预设4:“可怜”(可惜)“虚”(徒然),做法的可惜和不屑。作者对汉文帝的做法为什么认为是不屑的,徒劳的?明确:不问苍生问鬼神皇帝所咨询的不是贾生所认为的自己最擅长的所在,可惜贾生空有才华。预设:“鬼神”,《左传》里面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么鬼神之事呢,与祭祀有关,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皇帝问鬼神之事,而且听得那样专注,这说明贾谊在鬼神之本源这样的哲学问题,或者说汉朝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但是呢,他所自信的最大的才华,却是在现实层面的政治变革。而如何消除国家的祸乱隐患,实行政治的改革,所以呢,虽然皇帝以鬼神之事垂询,也获得了贾谊的非常精辟有见解的回答,但是对于贾谊来说,这个晚上却浪费了。原本以为皇帝如此郑重隆重的召见自己,是理解自己的价值,结果换来的呢,却还是误解。小结:作者现在更多的是对汉帝的讽刺,批判。讽汉文帝误用人才。汉文帝看似求贤若渴,实则只问鬼神,表达对他的讽刺,这种写法叫?欲抑先扬。(板书:欲抑先扬)3.三读,看晚唐过渡:一个晚唐的诗人,吟咏汉朝的史事,就是为了替贾生抱不平,讽刺汉文帝吗?结合助读资料2说一说李商隐对当时的晚唐持什么态度?助读资料2: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无能。小结:叹晚唐腐朽没落,4.回读,说诗人结合助读资料3说一说诗中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助读资料3:李商隐他年少有才,李商隐一生短暂的 46 年里, 他就先后经历了六位皇帝的朝代更替。李商隐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李商隐早年受到令狐楚的赏识,曾在令狐楚的节度使幕府中做事,并且因为令狐楚的资助才考上了进士。但是牛党人令狐楚死后,他又投到了当时为河阳节度使的王茂元的门下,王茂元是李党人物,因王茂元很欣赏他的才华,提拔他做了掌书记,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牛党的人就把李商隐恨得要命,认为他忘恩负义,诡薄无行。人们见到他,不会去听一听他的政见,大家都只问一个问题,你究竟是李党啊,还是牛党啊,然后得个结论,你是个叛徒。这正是李商隐一声最大的尴尬,最大的悲哀。抒诗人怀才不遇。这是这首诗的另一种写法,托古讽今。总结:李商隐这首诗,不仅是要可惜贾生怀才不遇,不仅是要讽刺汉文帝误用人才,也不仅是悲哀自己进退两难,更是慨叹晚唐社会腐朽没落啊。七、比读诗歌同样写贾生,王安石也写了一篇。我们一起来看看。贾 生(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注释:(1)略:大致,差不多(2)薄:轻视(3)何啻:何止。啻(chì):仅,止。(4)公卿:达官贵人。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三年,王安石拜相,在守旧、顽固派的全力反对声中,宋神宗大力支持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诗意: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明确:王安石这首诗不是赞扬自己有才华,而是赞扬宋神宗任用自己。这首诗不是文学家的感叹,更多的是政治家欲在政治层面发声的一种手段。同样写贾生,不同的人为什么写出来截然相反呢?这和诗人的什么有关?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阳光的人看再悲观的题材,他都能看出阳光来。“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以后无论大家是顺境还是逆境,希望都能保持一颗阳光乐观的心!八、巩固训练1.下列对《贾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特标“求”“访”,似热烈颂扬文帝待贤态度之诚、之谦。B.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C.这首诗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D.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强烈对照的贬抑之情显得特别有力。2.《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3.《贾生》一诗中借古讽今,揭示晚唐时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板书设计】贾生李商隐惜贾生空有才华讽文帝误用人才 欲抑先扬悲诗人怀才不遇 托古讽今叹晚唐腐朽没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