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而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选自《光明日报》2017 年10 月11 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自我评价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因而子贡认为孔子还算不得“君子”。
B.子贡、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认为君子和圣人不再有区别,二者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
C.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可以从其行为是否得当入手,无须过于纠结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孔子所谓的“君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在“知”“情”“意”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智”“仁”“勇”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是一种并列关系。
B.文章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重新阐述传统文化中“君子”的概念,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
C.文章第二段在论述观点时使用“本质”“外延”等说法,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D.全文紧密围绕儒家关于“君子”的人格特点展开多角度论述,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语》选段不属于“君子”表现的是(  )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宪问》)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里仁》)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 霍金、比尔 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 、人工神经网络(ANN) 等仿生大招, 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3.(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3)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
(4)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四、文言文阅读
4.(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良亡匿下邳。后十年,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欲击秦,良曰:“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后从东击楚,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三年,项羽急围荥阳,汉王恐忧。郦食其曰:“今秦侵伐诸侯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
张良从外来谒。汉王以郦生语告,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殷事已毕,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且今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乎?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划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B.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C.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D.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古人还常常以名、字、号来自称。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主要根基。此处用来代指国家。
C.南乡,即“南向”,指面向南方。古代帝王大多面南而坐,臣子则面北行礼。
D.封功臣,指君王授予功臣土地、爵位等。此处刘邦拟封赏张良三万户的食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忠义爱国,为韩报仇。张良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为报国仇,不惜倾尽家财求取刺客,一同刺杀秦始皇。可惜刺杀未成,遭到追捕。
B.张良善于谋略,屡助刘邦。攻秦时,张良使用离间计,贿赂秦将,助汉王大破秦军;攻楚时,张良又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以此获取破楚将领。
C.张良虑事深远,解除危机。刘邦拟采用郦食其的建议,张良及时劝谏,指出此计会使刘邦失去共谋天下之士,刘邦听取了意见,销毁了封赏印信。
D.张良为人低调,不贪功赏。刘邦赞赏张良运筹帷幄,想要封赏他部分齐地。张良认为是自己幸运,意见常被刘邦采纳,提出仅要“留”这块封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②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五、名著阅读
5.(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①必闻,在家②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①邦:诸侯国。②家:大夫封地。
(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
(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
六、选择 简答
6.(2020·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  )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7.(2020·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
,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 。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增长采取等待态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 ,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8.(2020·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A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A.“因而子贡认为孔子还算不得‘君子’”于文无据。子贡认为这只是孔子自己的看法,不能推导出“算不得‘君子’”的结论;B.“不再有区别”的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不等同于“君子和圣人不再有区别”;C.“无需过于纠结……”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四段“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可见行为判断中已经体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故选D。
(2)A.“智”“仁”“勇”不是并列关系,根据原文,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故表现行为判断的“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故选A。
(3)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的意思是: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从行为判断上可知,这不是“君子”的表现。故选C。
故答案为:(1)D;(2)A;(3)C;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同。
2.【答案】(1)D
(2)C
(3)C
(4)①对比论证。将技术主义者和人类智能对比,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②举例论证。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属于举例论证,此外列举人类智能种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也是举例论证。
(5)①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材料一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②同意。材料一承认人工智能的强大,会给人类带来威胁;材料二则认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知识点】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D. “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原文没有说“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类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机器人没有这种能力。故选D。
(2)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最终超越人类”也没有依据。故选C。
(3)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C.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本例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类智能的微妙,可以作为论据。D.“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例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和论点不符,能作为论据。故选C。
(4)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手法,作答本题要掌握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从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说明。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一段,“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作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作者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是人工智能无法辨识的,甚至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以此来论证人工智能的缺陷。
(5)题干“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回答“认同”,也可以回答“不认同”。材料一主要是从人工智能对人类“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来谈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材料二则是讲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人类智能的卓越。二者不同,说截然相反则有失偏颇。材料一整体上对人工智能发展持悲观看法,而材料二则不同,主要是指出人工智能的缺陷,同时指出了人类智能的优越性,从悲观、乐观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1)D;(2)C;(3)C;
(4) ①对比论证。将技术主义者和人类智能对比,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②举例论证。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属于举例论证,此外列举人类智能种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也是举例论证。
(5) ①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材料一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②同意。材料一承认人工智能的强大,会给人类带来威胁;材料二则认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点评】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答案】(1)A
(2)D
(3)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
(4)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小说
【解析】【分析】(1)A.“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错误,这一理解偏离了本文的写作中心,本文主要通过国文教员的言行以及对诗文的独到见解来体现对自己将来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故选A。
(2)A.“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B.“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C.“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说法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对项羽是“扬”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故选D。
(3)由“《汉书 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可知,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由“《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可知,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主要从小说作者和小说内容两个角度概括。
(4)“列出评论要点”,是本文的答题点。不是要写小评论,写出主要观点即可。《国文教员》主要记叙了国文老师的朴素教法和卓然风采:一是自编教材供学生学习;二是让学生大量背诵名篇;三是适度精当的讲解。从中我们见识了老师的眼光和识见。在大家都倡导用白话文教学的年代,一个国文老师,能大量地选编课本以外的文章,且“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国大学的读本”,是颇需胆识和学识的。设若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学养,是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的。老师在讲解古诗《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时,顺手捎带,为学生讲解荆浩、关全、董源、巨然等大画家的作品和风格,其美学素养,深不可测。老师非常重视背诵积累。毫无疑问,这位国文老师,是从私塾里出来的,他秉承了私塾国文教育的菁华,牢牢牵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背诵。在《国文教员》这篇文章中,金先生多次提及他的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的。背,成为了语文学习最最重要的童子功。老师的精当讲解让人印象深刻。对“孟轲”的“轲”字的解释,《病梅馆记》中涉及的文学流派,古诗词中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寒”字的比较,以及《鸿门宴》中“立”字的深入剖析,是那样精妙绝伦。这位国文教员,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若要讲,则讲在学生不懂处,讲在言语规律处,讲在文章章法处。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语言的规律,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这几个教学片段,大有“点石成金”的风范。可以针对以上内容评论人物的言行风格。也可以结合国文教师在白话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来分析,如国文教师用新的方式来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从这个角度评论也是可以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作者的风格特点或者态度来分析。
故答案为:(1)A;(2)D;
(3) 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
(4) 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列出评论要点”是本题答题点。不是要求写评论,写出主要观点即可。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评论人物的言行风格,也可以结合国文老师在白话文教学中的表现来分析,如国文老师用新的方式来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也可结合作者的风格特点或者态度来分析。
4.【答案】(1)C
(2)A
(3)B
(4)①希望沛公派人先去,为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军阵。②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他们)全部接受封印之后,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九江王黥布/楚枭将”,判断句,意思是“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之后断开,排除AD;“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属大事”说的是“韩信”,意思是“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主谓之间不断开,排除B。
(2)A.“古人还常常以……字……来自称”错误,古人自称称姓名、别号,而“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B.“张良……贿赂秦将,……;攻楚时,张良又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错误,贿赂秦将的人是郦食其;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的是刘邦,张良只是建议刘邦送给哪三位将领。
(4)①“愿”,希望;“使”,派;“具”,预备;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三个“为”,动词,作为;“张旗帜诸山上”省略介词“于”,在各个山头上挂旗帜。②“诚”,果真;“毕”,结束,完毕;“戴”,感戴。
故答案为:(1)C (2)A (3)B
(4) ①希望沛公派人先去,为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军阵。②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他们)全部接受封印之后,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2)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4)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他找得一个大力士,与大力士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张良于是逃到下邳躲藏起来。过了十年,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
沛公想攻打秦军,张良说:“我听说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派人先去,为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军阵。叫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后来张良跟着东征楚国,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汉三年(前204),项羽把汉王紧急地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虑。郦食其说:“如今秦朝侵伐诸侯各国,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他们全部接受陛下的印信之后,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了。”汉王说:“好。赶快刻制印信。”
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汉王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张良说:“是谁替陛下出的这个主意?昔日商汤讨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那是估计到能制桀于死命。当前陛下能制项籍于死命吗?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把兵器倒置存放,盖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动用武力。现在陛下能停止战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再说假如拥立了六国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陛下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如果真的要采用这位客人的计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5.【答案】(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
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
(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需要结合文言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分析,“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
(2)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孔子对子张的教导,从文中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好名声固然重要,但“名声”只是实际行动的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他获得了名誉,接受了奖赏,那我们说这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只有名声,那这名声就是徒有虚名,追求虚名就会有损美德。“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并非不想专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故答案为:(1) 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
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
(2) 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找出有关内容,理解其内涵,筛选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6.【答案】(1)C
(2)B
(3)将“距离今天”删掉,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能力。根据前语境“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的分号可见结构上是并列关系,都在围绕“棋盘”“棋子”说话,而且作为主体(主语)对象,先根据四个选项的第一句判断排除A、B两项。再看B、D两项的第二句,排除“阴阳”作主语的D项。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
A.借代修辞,“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
B.比喻修辞,梨花喻指雪花。
C.拟人修辞,把“风”比拟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
D.借代修辞,“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故选B。
(3)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熟悉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划线句子: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距离今天”和“四千年的历史”语义重复,将“距离今天”删掉;句子“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缺少谓语动词,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故答案为:(1)C;(2)B;
(3) 将“距离今天”删掉,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答案】(1)①但遗传之外;②孩子不一定高;③对于多数孩子。
(2)①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②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③不能仅补充营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语境“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以及后语境“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可确定需要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并照应“也会”这个词语,空出应该有“但……之外”这类的信息,另外内容上由上文确定主体对象为“遗传因素”。
第二空根据前语境“所以,父母高”判断,应该填“孩子不一定(未必)高”或“孩子也可能矮”。
第三空根据前语境“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以及后语境“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确定答案为“对于多数孩子”或“正常情况下”。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并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
第一段大意是:父母高,孩子未必高,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第二段大意是:家长不能错过干预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第三段大意是:补充营养不可缺少锻炼和睡眠。
故答案为:(1) ①但遗传之外;②孩子不一定高;③对于多数孩子。
(2) ①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②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③不能仅补充营养。
【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并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段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段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文段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8.【答案】【参考例文】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段,为材料背景叙述。一共六句话,整体围绕“抗美援朝”展开。前面介绍了抗美援朝的背景,之后介绍了中国人民在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方人民同样给予前线极大的支援,共同演绎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第二段是任务要求。校团委要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这一主题有两大部分,一是“铭记历史”,侧重点是对历史的了解,英雄的敬仰和精神的认同;二是“迎接挑战”,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金刚川”要去攻克,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迎接挑战。考生要能围绕这一主题,体现对抗美援朝精神内涵、价值的深刻思考,并且可以跟新时代涌现的英雄结合起来。第三段是写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 1.铭记历史,“而今迈步从头越”; 2.用新时代的抗美援朝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3.以史为师,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4.继往开来,当好接班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而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选自《光明日报》2017 年10 月11 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自我评价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因而子贡认为孔子还算不得“君子”。
B.子贡、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认为君子和圣人不再有区别,二者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
C.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可以从其行为是否得当入手,无须过于纠结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孔子所谓的“君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在“知”“情”“意”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智”“仁”“勇”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是一种并列关系。
B.文章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重新阐述传统文化中“君子”的概念,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
C.文章第二段在论述观点时使用“本质”“外延”等说法,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D.全文紧密围绕儒家关于“君子”的人格特点展开多角度论述,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语》选段不属于“君子”表现的是(  )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宪问》)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里仁》)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答案】(1)D
(2)A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A.“因而子贡认为孔子还算不得‘君子’”于文无据。子贡认为这只是孔子自己的看法,不能推导出“算不得‘君子’”的结论;B.“不再有区别”的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不等同于“君子和圣人不再有区别”;C.“无需过于纠结……”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四段“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可见行为判断中已经体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故选D。
(2)A.“智”“仁”“勇”不是并列关系,根据原文,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故表现行为判断的“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故选A。
(3)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的意思是: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从行为判断上可知,这不是“君子”的表现。故选C。
故答案为:(1)D;(2)A;(3)C;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同。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 霍金、比尔 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 、人工神经网络(ANN) 等仿生大招, 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C
(3)C
(4)①对比论证。将技术主义者和人类智能对比,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②举例论证。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属于举例论证,此外列举人类智能种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也是举例论证。
(5)①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材料一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②同意。材料一承认人工智能的强大,会给人类带来威胁;材料二则认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知识点】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D. “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原文没有说“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类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机器人没有这种能力。故选D。
(2)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最终超越人类”也没有依据。故选C。
(3)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C.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本例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类智能的微妙,可以作为论据。D.“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例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和论点不符,能作为论据。故选C。
(4)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手法,作答本题要掌握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从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说明。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一段,“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作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作者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是人工智能无法辨识的,甚至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以此来论证人工智能的缺陷。
(5)题干“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回答“认同”,也可以回答“不认同”。材料一主要是从人工智能对人类“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来谈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材料二则是讲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人类智能的卓越。二者不同,说截然相反则有失偏颇。材料一整体上对人工智能发展持悲观看法,而材料二则不同,主要是指出人工智能的缺陷,同时指出了人类智能的优越性,从悲观、乐观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1)D;(2)C;(3)C;
(4) ①对比论证。将技术主义者和人类智能对比,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②举例论证。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属于举例论证,此外列举人类智能种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也是举例论证。
(5) ①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材料一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②同意。材料一承认人工智能的强大,会给人类带来威胁;材料二则认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点评】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3.(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3)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
(4)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1)A
(2)D
(3)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
(4)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小说
【解析】【分析】(1)A.“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错误,这一理解偏离了本文的写作中心,本文主要通过国文教员的言行以及对诗文的独到见解来体现对自己将来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故选A。
(2)A.“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B.“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C.“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说法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对项羽是“扬”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故选D。
(3)由“《汉书 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可知,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由“《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可知,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主要从小说作者和小说内容两个角度概括。
(4)“列出评论要点”,是本文的答题点。不是要写小评论,写出主要观点即可。《国文教员》主要记叙了国文老师的朴素教法和卓然风采:一是自编教材供学生学习;二是让学生大量背诵名篇;三是适度精当的讲解。从中我们见识了老师的眼光和识见。在大家都倡导用白话文教学的年代,一个国文老师,能大量地选编课本以外的文章,且“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国大学的读本”,是颇需胆识和学识的。设若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学养,是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的。老师在讲解古诗《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时,顺手捎带,为学生讲解荆浩、关全、董源、巨然等大画家的作品和风格,其美学素养,深不可测。老师非常重视背诵积累。毫无疑问,这位国文老师,是从私塾里出来的,他秉承了私塾国文教育的菁华,牢牢牵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背诵。在《国文教员》这篇文章中,金先生多次提及他的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的。背,成为了语文学习最最重要的童子功。老师的精当讲解让人印象深刻。对“孟轲”的“轲”字的解释,《病梅馆记》中涉及的文学流派,古诗词中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寒”字的比较,以及《鸿门宴》中“立”字的深入剖析,是那样精妙绝伦。这位国文教员,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若要讲,则讲在学生不懂处,讲在言语规律处,讲在文章章法处。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语言的规律,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这几个教学片段,大有“点石成金”的风范。可以针对以上内容评论人物的言行风格。也可以结合国文教师在白话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来分析,如国文教师用新的方式来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从这个角度评论也是可以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作者的风格特点或者态度来分析。
故答案为:(1)A;(2)D;
(3) 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
(4) 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列出评论要点”是本题答题点。不是要求写评论,写出主要观点即可。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评论人物的言行风格,也可以结合国文老师在白话文教学中的表现来分析,如国文老师用新的方式来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也可结合作者的风格特点或者态度来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4.(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良亡匿下邳。后十年,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欲击秦,良曰:“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后从东击楚,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三年,项羽急围荥阳,汉王恐忧。郦食其曰:“今秦侵伐诸侯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
张良从外来谒。汉王以郦生语告,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殷事已毕,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且今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乎?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划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B.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C.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D.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古人还常常以名、字、号来自称。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主要根基。此处用来代指国家。
C.南乡,即“南向”,指面向南方。古代帝王大多面南而坐,臣子则面北行礼。
D.封功臣,指君王授予功臣土地、爵位等。此处刘邦拟封赏张良三万户的食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忠义爱国,为韩报仇。张良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为报国仇,不惜倾尽家财求取刺客,一同刺杀秦始皇。可惜刺杀未成,遭到追捕。
B.张良善于谋略,屡助刘邦。攻秦时,张良使用离间计,贿赂秦将,助汉王大破秦军;攻楚时,张良又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以此获取破楚将领。
C.张良虑事深远,解除危机。刘邦拟采用郦食其的建议,张良及时劝谏,指出此计会使刘邦失去共谋天下之士,刘邦听取了意见,销毁了封赏印信。
D.张良为人低调,不贪功赏。刘邦赞赏张良运筹帷幄,想要封赏他部分齐地。张良认为是自己幸运,意见常被刘邦采纳,提出仅要“留”这块封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②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答案】(1)C
(2)A
(3)B
(4)①希望沛公派人先去,为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军阵。②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他们)全部接受封印之后,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九江王黥布/楚枭将”,判断句,意思是“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之后断开,排除AD;“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属大事”说的是“韩信”,意思是“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主谓之间不断开,排除B。
(2)A.“古人还常常以……字……来自称”错误,古人自称称姓名、别号,而“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B.“张良……贿赂秦将,……;攻楚时,张良又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错误,贿赂秦将的人是郦食其;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的是刘邦,张良只是建议刘邦送给哪三位将领。
(4)①“愿”,希望;“使”,派;“具”,预备;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三个“为”,动词,作为;“张旗帜诸山上”省略介词“于”,在各个山头上挂旗帜。②“诚”,果真;“毕”,结束,完毕;“戴”,感戴。
故答案为:(1)C (2)A (3)B
(4) ①希望沛公派人先去,为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军阵。②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他们)全部接受封印之后,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2)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4)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他找得一个大力士,与大力士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张良于是逃到下邳躲藏起来。过了十年,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
沛公想攻打秦军,张良说:“我听说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派人先去,为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军阵。叫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后来张良跟着东征楚国,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汉三年(前204),项羽把汉王紧急地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虑。郦食其说:“如今秦朝侵伐诸侯各国,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他们全部接受陛下的印信之后,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了。”汉王说:“好。赶快刻制印信。”
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汉王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张良说:“是谁替陛下出的这个主意?昔日商汤讨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那是估计到能制桀于死命。当前陛下能制项籍于死命吗?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把兵器倒置存放,盖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动用武力。现在陛下能停止战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再说假如拥立了六国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陛下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如果真的要采用这位客人的计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五、名著阅读
5.(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①必闻,在家②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①邦:诸侯国。②家:大夫封地。
(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
(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
【答案】(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
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
(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需要结合文言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分析,“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
(2)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孔子对子张的教导,从文中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好名声固然重要,但“名声”只是实际行动的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他获得了名誉,接受了奖赏,那我们说这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只有名声,那这名声就是徒有虚名,追求虚名就会有损美德。“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并非不想专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故答案为:(1) 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
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
(2) 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找出有关内容,理解其内涵,筛选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六、选择 简答
6.(2020·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  )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C
(2)B
(3)将“距离今天”删掉,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能力。根据前语境“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的分号可见结构上是并列关系,都在围绕“棋盘”“棋子”说话,而且作为主体(主语)对象,先根据四个选项的第一句判断排除A、B两项。再看B、D两项的第二句,排除“阴阳”作主语的D项。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
A.借代修辞,“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
B.比喻修辞,梨花喻指雪花。
C.拟人修辞,把“风”比拟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
D.借代修辞,“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故选B。
(3)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熟悉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划线句子: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距离今天”和“四千年的历史”语义重复,将“距离今天”删掉;句子“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缺少谓语动词,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故答案为:(1)C;(2)B;
(3) 将“距离今天”删掉,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2020·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
,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 。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增长采取等待态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 ,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①但遗传之外;②孩子不一定高;③对于多数孩子。
(2)①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②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③不能仅补充营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语境“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以及后语境“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可确定需要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并照应“也会”这个词语,空出应该有“但……之外”这类的信息,另外内容上由上文确定主体对象为“遗传因素”。
第二空根据前语境“所以,父母高”判断,应该填“孩子不一定(未必)高”或“孩子也可能矮”。
第三空根据前语境“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以及后语境“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确定答案为“对于多数孩子”或“正常情况下”。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并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
第一段大意是:父母高,孩子未必高,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第二段大意是:家长不能错过干预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第三段大意是:补充营养不可缺少锻炼和睡眠。
故答案为:(1) ①但遗传之外;②孩子不一定高;③对于多数孩子。
(2) ①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②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③不能仅补充营养。
【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并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段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段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文段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七、材料作文
8.(2020·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段,为材料背景叙述。一共六句话,整体围绕“抗美援朝”展开。前面介绍了抗美援朝的背景,之后介绍了中国人民在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方人民同样给予前线极大的支援,共同演绎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第二段是任务要求。校团委要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这一主题有两大部分,一是“铭记历史”,侧重点是对历史的了解,英雄的敬仰和精神的认同;二是“迎接挑战”,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金刚川”要去攻克,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迎接挑战。考生要能围绕这一主题,体现对抗美援朝精神内涵、价值的深刻思考,并且可以跟新时代涌现的英雄结合起来。第三段是写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 1.铭记历史,“而今迈步从头越”; 2.用新时代的抗美援朝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3.以史为师,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4.继往开来,当好接班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