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19·遂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 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彭 程
读到《我与地坛》后,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是忿怒: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一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如努力保存下家人的一张合影,设法看一眼囚室外一棵绽放新叶的小树。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或变异。而这一篇作品,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这种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将会成为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黄霭霭一片,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读过史铁生的作品后冒严寒重游地坛公园,有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全新感觉。
B.文章详细引述弗兰克的作品,目的是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
C.作为一切生命共同困境的残疾,并非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还应包括更多的方面。
D.地坛公园已然“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这句话是对史铁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叙述性标题,交待了特定的时序和场景,这为全文确立了一个独到的抒写视角。
B.作者将对史铁生的钦敬之情与生命的感悟有机结合,情理交融,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
C.文章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描写公园的深秋,虽然着墨不多,却富有意蕴,耐人回味。
D.本文思维缜密,层次清晰,叙议转换自然;语言不求工而自工,优美隽永,储蓄蕴藉。
(3)史铁生瘫痪后,是怎样摆脱纠缠、完成自我救赎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述。
(4)概括“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一句的含意,并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3.(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①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②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三十三年,充山东副考官,擢员外郎。逾年,充湖南副考官。明年,分校会试,改擢刑部郎中。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先生与阳湖赵公翼重赴鹿鸣筵③宴,诏加四品衔。二十年九月,卒于钟山,年八十有五。著《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诸书。先生主试及分校得士皆称盛,钱御史澧、孔检讨广森其最也。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有删节)
(注)①世父:伯父。②刘海峰:即刘大櫆(kuí),字才甫,号海峰。③鹿鸣筵:乡试放榜次日,官方备筵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官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B.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C.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D.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一般来说,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文正,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文字。
D.薨,指人病逝,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幼时家境不好,却很好学。他虽是端恪公的元孙,但他幼时家里已很贫困,又体弱多病,但依然爱好读书。
B.姚鼐富有学识,曾被破格任用。四库馆开设后,需要编修人员,他得到刘文正、朱竹君推荐,被破格任用。
C.姚鼐文章成就突出,超越前辈。他少时师法方望溪、刘海峰古文之法,后又优于他们,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D.姚鼐乐于施教,长年耕耘在教坛。他回到家乡后,几十年间主持多个书院的讲席,乐于提拔或荐推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
②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
(5)姚鼐是一代大儒,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作简要归纳。
四、古代诗歌阅读
4.(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隋堤
吴融①
搔首②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③。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④有古家⑤。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②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提”。③后主: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他是南朝亡国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作有宫体诗《玉树后庭花》,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手主在宫中与爱姬唱《玉树后庭花》玩乐。④大业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叛乱。隋炀帝杨广派兵平息。⑤“有古”是有远谋的意思,“有古家”指的是杨玄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提(  )
A.首联、选取“落日”“柳”“鸦”等典型意象,渲染了隋堤衰败的氛围。
B.“搔首”一词,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诗人搔首踟蹰,焦躁不安的形象。
C.诗歌巧用对比,如堤柳的过去与现在对比,“牵龙舰”与“走犊车”对比。
D.这是一首艺术性颇高的诗作,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2)在这首咏古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五、情景默写
5.(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被后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的两句是“   ,   ” 。
(2)《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 中描写曹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饮酒作诗的两句是“   ,   ”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是“   ,   ”。
(5)秦观《鹊桥仙》结尾表达作者爱情观点的两句是“   ,   ”。
六、语言表达
6.(2021·江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杰是中国首批参与航天训练的航天员。从军30多年,入选航天员队伍20余年,他始终坚守使命,追逐飞天梦想,一次次接受祖国的挑选,却又一次次与飞天梦 。即便如此,他每次都是重新出发,时刻准备着,丝毫不懈怠。以吴杰为代表的航天人还有很多,(  )。中国航天梦想,正是由一个个不断追梦、逐梦的人筑造起来的。要看到,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因为有了他们对使命执着的守护,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奇迹才能震撼世界。
时间见证了一切。中华大地的面貌 ,国家民族的事业 ,离不开数不清的无名英雄的支撑,少不了默默无闻的人们在背后奋力推动。“中国号”巨轮仍在破浪前行,我们应该向亿万坚守与奋战的人们致敬,应该以更大的热情与激情投身到新时代的奋斗伟业里,让“功成不必在我”的誓言更加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失之交臂 革故鼎新 扶摇直上 掷地有声
B.失之交臂 焕然一新 蒸蒸日上 掷地有声
C.坐失良机 焕然一新 扶摇直上 斩钉截铁
D.坐失良机 革故鼎新 蒸蒸日上 斩钉截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B.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
C.虽然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D.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B.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C.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D.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7.(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四川省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为“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本届大会将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云上大会包含云展览、云展映、云发布、云市场等内容,全面展示网络视听新技术与新产品,推荐网络视听优秀节目与作品,展现视听扶贫新成果。线下大会则聚焦网络视听发展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文化、新业态、新格局。
七、选择题组
8.(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____________的战略高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人所面临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_____________。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红色文化增加新内涵,不断____________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活力。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当代解放军战士的保家卫国,消防救援人员的无畏逆行、科研人员的勇攀高峰、抗疫一线的_____________等都是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这些精神离我们更近,更能去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所未有 革故鼎新 改变 集腋成裘
B.毋庸置疑 与时俱进 改变 众志成城
C.前所未有 与时俱进 改进 众志成城
D.毋庸置疑 革故鼎新 改进 集腋成裘
(2)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C.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八、材料作文
9.(2021高三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班级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A项,“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表述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只是原因之一,并非全部。C项,“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侧重的是孩子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D项,“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表述错误,原文为“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讲的是“可能性”不是绝对性。故选B。
(2)C项,“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不合文意,文章不涉及二者对比,原文表达为“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故选C。
(3)D项,“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文中只强调的传承、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未涉及传承途径。故本题选D。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2.【答案】(1)B
(2)C
(3)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走上写作的道路;④发现了写作的意义,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成为卓越的写作者。
(4)①《我与地坛》虽是一位残疾人在面临绝境时完成的作品,却体现出对生命的深思考,有着感人的艺术魅力。②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品”比喻为“花朵”,“瘫痪后的苦难”比作“炼狱的黑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比作“闪动的光亮”,“美好的人生”比作“天堂”。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分析】(1)B.“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分析偏颇。原文第六段: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可见文章引述弗兰克的作品,是为了表明:“懂得‘为何’而活”是史铁生成为卓越的写作者的前提。故选B。
(2)C. “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错,文章没有描写公园冬日的情景,“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这里并无描绘,只是简单交待时间地点状况,文中主要是想象和议论抒情。故选C。
(3)依据第三段“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他明白了,……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得出答案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依据第四段“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得出答案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中得出答案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走上写作的道路。从第五段“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第七段“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得出答案④发现了写作的意义,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成为卓越的写作者。
(4)首先从浅层而言得出答案:史铁生用生命和思考写下《我与地坛》像在苦难中顽强盛放的花朵一样,璀璨夺目。然后深层而言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一位轮椅上的残疾人能于逆境中活出不凡,难能可贵,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必然启迪感染更多的人。接着从修辞角度分析:用花朵比喻《我与地坛》这部作品的价值,相似点都是美好感人魅力无穷的的;炼狱的黑暗喻指史铁生遭遇的困境——身体残疾、疾病困扰等,相似点是痛苦,迷茫;用天堂的奇异光亮比喻史铁生及其作品对世人的影响以及活着的价值,人生的成功,生命的美好。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敬重赞叹之情。
故答案为:(1)B;(2)C
(3) 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走上写作的道路;④发现了写作的意义,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成为卓越的写作者。
(4) ①《我与地坛》虽是一位残疾人在面临绝境时完成的作品,却体现出对生命的深思考,有着感人的艺术魅力。②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品”比喻为“花朵”,“瘫痪后的苦难”比作“炼狱的黑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比作“闪动的光亮”,“美好的人生”比作“天堂”。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
(4)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理解上下语境,把握含义,并把握语句的修辞手法,分析手法的作用。
3.【答案】(1)D
(2)A
(3)C
(4)①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②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
(5)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③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句意: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三十九年”,时间状语常常独立断开,排除BC。“书成”,主谓结构可以单独成句;“当议迁官文”中,“迁官文”作“议”的宾语,这是一个无主句,泛指国家,有了谓语和宾语,即可独立成句,故“当”前断开。据以上信息排除A。故选D。
(2)A. “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错误。一般来说,名主要用来自称,此外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以表德,有自重之意,他人称呼时用字,表示尊敬。故选A。
(3)C. “少时师法方望溪”错,少时曾师法方苧川,方苧川不是方望溪,文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故选C。
(4)①“诸”,众多、诸位;“令(之)受业“于”苧川”,省略句;“受业”,学习;“尤”,尤其、特别;“亲”亲近。②“时”,当时;“与”参与;“纂”,编写;“尤著”,尤其著名(突出)。
(5)依据第一段“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可见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依据第三段“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可见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从“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 “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等处可见③正直无私,不畏权贵,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从“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中可见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学识渊博堪称典范。
故答案为:(1)D;(2)A;(3)C
(4) ①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②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
(5) 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③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考查概括归纳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需要考生通读文本,把握对传主介绍的语言,进而概括组织答案。
【参考译文】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祖上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孙。姚鼐幼时家中贫困,身体瘦弱多病但爱好读书。姚鼐的伯父姚范,学者称其为“姜坞先生”,他和同乡的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友善。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姜坞先生曾经问他的志向,回答说:“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缺一不可。”于是就传授他经学,又另外让他向刘海峰学习古文之法。
乾隆二十八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礼部主事。乾隆三十三年,担任山东副考官,后提升为员外郎。一年多以后,担任湖南副考官。第二年,在会试中任分校,改升刑部郎中。四库馆开设后,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都推荐先生参与编撰,他于是被破格担任纂修官。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
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讲席,前后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过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虽然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都觉得他亲近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时,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妄自尊大。姚鼐先生形貌清瘦,精采清秀超越,淡泊荣誉和利益,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和硕礼恭亲王逝世,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接着是归有光,推崇作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刘海峰以文采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学识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称他们“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姚鼐先生和阳湖赵翼重赴鹿鸣筵宴,皇上下诏加赏他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九月,在钟山书院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先生著有《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等书籍。先生担任主考官和校阅试卷的房官选中的士人,都负有盛名,御史钱澧、检讨孔广森是其中最有名的。
4.【答案】(1)B
(2)①对隋朝兴亡的感叹。②对隋朝统治者步南唐陈朝荒淫亡国之道的惋惜。③对晚唐社会危机潜在的警告。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 “刻画了诗人搔首踟蹰,焦躁不安的形象”错,这里的“搔首”一词,状有所思貌,是描写诗人若有所思的样子。故选B。
(2)《隋堤》是晚唐诗人吴融的诗作,表达了对隋朝兴亡的感叹。诗人在日落时分站在隋堤上,想到当年隋炀帝修筑御道,万人牵引龙舰游览的盛况,而今河底已然干涸,有赶着牲口车的人从河底走过,引发作者朝廷兴亡、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写当年隋炀帝曾经嘲笑陈后主亡国之际还在和爱姬唱《玉树后庭花》,结果转眼之间却落得跟陈后主一样亡国的命运。此联表达了对隋朝统治者步南唐陈朝荒淫亡国之道的惋惜。尾联“四方正是无虞日”,并不是天下真的太平无事,而是统治者意识不到“黎阳有古家”,运用杨玄感的典故,发出对晚唐社会危机潜在的警告。
故答案为:(1)B
(2) ①对隋朝兴亡的感叹。②对隋朝统治者步南唐陈朝荒淫亡国之道的惋惜。③对晚唐社会危机潜在的警告。
【点评】(1)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2)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5.【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萧”“跬”“至”“酾”“槊”“谀 ”的书写。
故答案为:(1)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4)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5)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6.【答案】(1)B
(2)C
(3)D
【知识点】语句连贯;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坐失良机,观望等待,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根据文意,“他始终坚守使命,追逐飞天梦想”等可知此处应该选用“失之交臂”。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根据文意,这里的表述对象是“面貌”,应该选用“焕然一新”。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这里是说“国家民族的事业”,应该选用“蒸蒸日上”。掷地有声,扔在地上能发出声响,形容话语豪迈有力;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此句是用来表述“誓言”的,应该选用“掷地有声”。
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根据与前后语句的衔接、语义的侧重点以及转折关系复句的主句位置,应该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放在后面,排除答案B、D两项;因为上句的表述中心为“航天人”,那么下一句应该承应上文用“他们”等词语来照应,A句与上一句的衔接显然不够紧密,排除答案A。
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主语残缺,根据后一句“不仅有……还有……”的提示,可在“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后加上“的”,作为“不仅有……”与“还有……”的主语;“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并列不当,可将其改为“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故选D。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D
【点评】⑴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⑶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答案】以“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大会将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采用云上和线下两种形式。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首先找出本题新闻的主体事件“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接着找与之相关的补充内容,比如本次大会的主题“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大会的内容“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大会的形式分“云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整合以上信息,注意表达流畅,不要超字数。
故答案为: 以“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大会将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采用云上和线下两种形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分层次概括大意,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
8.【答案】(1)C
(2)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1)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此处强调战略高度的空前,应选“前所未有”。革故鼎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此处强调红色文化随时代而变化,应选“与时俱进”。改变: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改进:改变旧有情况,着重于使某方面有所进步。此处说的是传承与发展的方式要不断向好,应选“改进”。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集腋成裘:比喻聚少成多,积小为大。此处说的是抗疫一线人员的高尚品质,应选“众志成城”。故选C。
(2)语段的话题中心词是“红色文化”,前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到了“文化强国”,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此句“红色文化”应放在句首,与前句衔接更紧密。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主语,与前句衔接不紧密;C.“红色文化”未放在句首位置;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语意表述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1)C;(2)A
【点评】(1)该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运用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总结同音的词语或者形近的词语、成语,掌握这些词或成语的使用语境。
(2)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完成这类题型,首先要阅读上下文,把握文意,确定空格处的内容。接着关注关联词的提示作用,关注句式特点、标点符号,关注提示性语句。最后做出选择。
9.【答案】【参考例文】
发扬“老黄牛”精神,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扬‘老黄牛’精神 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2021,我们迎来了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分别代表了“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三种精神,在这三种精神中,我认为“老黄牛”精神是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精神。
无论什么时候,建功立业、书写历史、创造奇迹、实现梦想,都离不开勤勤恳恳的付出和兢兢业业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像老黄牛一样,将汗水流洒在大地上,把奋斗书写在时间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诗人臧克家曾在《老黄牛》中吟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在诗人的笔下,老黄牛的一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永远都是低头前行,永不松套,一辈子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勤恳奉献、忠诚实干,面对挫折更需要艰苦奋斗、负重前行。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在民族危亡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在时代发展中劈波逐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20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不朽奇迹背后,始终如一贯穿着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踏实工作。不做表面文章,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务实,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陕甘宁边区采访时,把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矢志奋斗的坚强意志称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诚如斯诺所言,“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永远不过时,永远不能丢。
同学们,让我们永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的精神底色,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创造更大辉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炼了三种精神,即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和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三种精神分别代表了三种民族品质,这三种精神是习主席对过去创造历史的人民精神的总结,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民族品格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激励,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这三种精神永不过时,需要我们永远发扬,并不断创新和发展。考生要在准确理解三种精神的基础上立意行文。任务要求:形式是“发言稿”,情境是“主题班会”;具体写作要求是“‘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要对三种精神进行比较和选择,以其中一种精神作主体来立意。【立意】1. 发扬“孺子牛”精神,坚持人民至上;2. 做“拓荒牛”,坚持创新发展;3. 做“老黄牛”,保持艰苦奋斗底色。
【点评】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本题在审题上一定要扣住“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三种精神,围绕此三种精神来选材。同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19·遂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 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答案】(1)B
(2)C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A项,“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表述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只是原因之一,并非全部。C项,“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侧重的是孩子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D项,“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表述错误,原文为“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讲的是“可能性”不是绝对性。故选B。
(2)C项,“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不合文意,文章不涉及二者对比,原文表达为“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故选C。
(3)D项,“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文中只强调的传承、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未涉及传承途径。故本题选D。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彭 程
读到《我与地坛》后,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是忿怒: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一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如努力保存下家人的一张合影,设法看一眼囚室外一棵绽放新叶的小树。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或变异。而这一篇作品,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这种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将会成为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黄霭霭一片,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读过史铁生的作品后冒严寒重游地坛公园,有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全新感觉。
B.文章详细引述弗兰克的作品,目的是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
C.作为一切生命共同困境的残疾,并非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还应包括更多的方面。
D.地坛公园已然“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这句话是对史铁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叙述性标题,交待了特定的时序和场景,这为全文确立了一个独到的抒写视角。
B.作者将对史铁生的钦敬之情与生命的感悟有机结合,情理交融,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
C.文章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描写公园的深秋,虽然着墨不多,却富有意蕴,耐人回味。
D.本文思维缜密,层次清晰,叙议转换自然;语言不求工而自工,优美隽永,储蓄蕴藉。
(3)史铁生瘫痪后,是怎样摆脱纠缠、完成自我救赎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述。
(4)概括“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一句的含意,并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1)B
(2)C
(3)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走上写作的道路;④发现了写作的意义,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成为卓越的写作者。
(4)①《我与地坛》虽是一位残疾人在面临绝境时完成的作品,却体现出对生命的深思考,有着感人的艺术魅力。②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品”比喻为“花朵”,“瘫痪后的苦难”比作“炼狱的黑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比作“闪动的光亮”,“美好的人生”比作“天堂”。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分析】(1)B.“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分析偏颇。原文第六段: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可见文章引述弗兰克的作品,是为了表明:“懂得‘为何’而活”是史铁生成为卓越的写作者的前提。故选B。
(2)C. “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错,文章没有描写公园冬日的情景,“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这里并无描绘,只是简单交待时间地点状况,文中主要是想象和议论抒情。故选C。
(3)依据第三段“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他明白了,……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得出答案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依据第四段“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得出答案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中得出答案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走上写作的道路。从第五段“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第七段“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得出答案④发现了写作的意义,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成为卓越的写作者。
(4)首先从浅层而言得出答案:史铁生用生命和思考写下《我与地坛》像在苦难中顽强盛放的花朵一样,璀璨夺目。然后深层而言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一位轮椅上的残疾人能于逆境中活出不凡,难能可贵,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必然启迪感染更多的人。接着从修辞角度分析:用花朵比喻《我与地坛》这部作品的价值,相似点都是美好感人魅力无穷的的;炼狱的黑暗喻指史铁生遭遇的困境——身体残疾、疾病困扰等,相似点是痛苦,迷茫;用天堂的奇异光亮比喻史铁生及其作品对世人的影响以及活着的价值,人生的成功,生命的美好。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敬重赞叹之情。
故答案为:(1)B;(2)C
(3) 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走上写作的道路;④发现了写作的意义,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成为卓越的写作者。
(4) ①《我与地坛》虽是一位残疾人在面临绝境时完成的作品,却体现出对生命的深思考,有着感人的艺术魅力。②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品”比喻为“花朵”,“瘫痪后的苦难”比作“炼狱的黑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比作“闪动的光亮”,“美好的人生”比作“天堂”。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
(4)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理解上下语境,把握含义,并把握语句的修辞手法,分析手法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3.(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①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②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三十三年,充山东副考官,擢员外郎。逾年,充湖南副考官。明年,分校会试,改擢刑部郎中。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先生与阳湖赵公翼重赴鹿鸣筵③宴,诏加四品衔。二十年九月,卒于钟山,年八十有五。著《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诸书。先生主试及分校得士皆称盛,钱御史澧、孔检讨广森其最也。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有删节)
(注)①世父:伯父。②刘海峰:即刘大櫆(kuí),字才甫,号海峰。③鹿鸣筵:乡试放榜次日,官方备筵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官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B.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C.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D.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一般来说,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文正,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文字。
D.薨,指人病逝,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幼时家境不好,却很好学。他虽是端恪公的元孙,但他幼时家里已很贫困,又体弱多病,但依然爱好读书。
B.姚鼐富有学识,曾被破格任用。四库馆开设后,需要编修人员,他得到刘文正、朱竹君推荐,被破格任用。
C.姚鼐文章成就突出,超越前辈。他少时师法方望溪、刘海峰古文之法,后又优于他们,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D.姚鼐乐于施教,长年耕耘在教坛。他回到家乡后,几十年间主持多个书院的讲席,乐于提拔或荐推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
②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
(5)姚鼐是一代大儒,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作简要归纳。
【答案】(1)D
(2)A
(3)C
(4)①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②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
(5)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③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句意: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三十九年”,时间状语常常独立断开,排除BC。“书成”,主谓结构可以单独成句;“当议迁官文”中,“迁官文”作“议”的宾语,这是一个无主句,泛指国家,有了谓语和宾语,即可独立成句,故“当”前断开。据以上信息排除A。故选D。
(2)A. “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错误。一般来说,名主要用来自称,此外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以表德,有自重之意,他人称呼时用字,表示尊敬。故选A。
(3)C. “少时师法方望溪”错,少时曾师法方苧川,方苧川不是方望溪,文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故选C。
(4)①“诸”,众多、诸位;“令(之)受业“于”苧川”,省略句;“受业”,学习;“尤”,尤其、特别;“亲”亲近。②“时”,当时;“与”参与;“纂”,编写;“尤著”,尤其著名(突出)。
(5)依据第一段“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可见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依据第三段“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可见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从“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 “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等处可见③正直无私,不畏权贵,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从“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中可见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学识渊博堪称典范。
故答案为:(1)D;(2)A;(3)C
(4) ①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②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
(5) ①勤奋好学,刻苦治学;②淡泊名利,有超世之志;③乐于教人,善于提拔后进;④尊重长辈,敬爱兄长。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考查概括归纳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需要考生通读文本,把握对传主介绍的语言,进而概括组织答案。
【参考译文】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祖上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孙。姚鼐幼时家中贫困,身体瘦弱多病但爱好读书。姚鼐的伯父姚范,学者称其为“姜坞先生”,他和同乡的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友善。在众多子侄中,他伯父只喜欢姚鼐,就让他跟方苧川学习,姚鼐尤其喜欢亲近刘海峰。姜坞先生曾经问他的志向,回答说:“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缺一不可。”于是就传授他经学,又另外让他向刘海峰学习古文之法。
乾隆二十八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礼部主事。乾隆三十三年,担任山东副考官,后提升为员外郎。一年多以后,担任湖南副考官。第二年,在会试中任分校,改升刑部郎中。四库馆开设后,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都推荐先生参与编撰,他于是被破格担任纂修官。当时有八位不是翰林身份而参与纂修的人,姚先生和程鱼门、任幼植尤其著名(突出)。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
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讲席,前后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过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虽然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都觉得他亲近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时,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妄自尊大。姚鼐先生形貌清瘦,精采清秀超越,淡泊荣誉和利益,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和硕礼恭亲王逝世,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接着是归有光,推崇作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刘海峰以文采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学识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称他们“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姚鼐先生和阳湖赵翼重赴鹿鸣筵宴,皇上下诏加赏他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九月,在钟山书院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先生著有《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等书籍。先生担任主考官和校阅试卷的房官选中的士人,都负有盛名,御史钱澧、检讨孔广森是其中最有名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4.(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隋堤
吴融①
搔首②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③。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④有古家⑤。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②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提”。③后主: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他是南朝亡国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作有宫体诗《玉树后庭花》,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手主在宫中与爱姬唱《玉树后庭花》玩乐。④大业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叛乱。隋炀帝杨广派兵平息。⑤“有古”是有远谋的意思,“有古家”指的是杨玄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提(  )
A.首联、选取“落日”“柳”“鸦”等典型意象,渲染了隋堤衰败的氛围。
B.“搔首”一词,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诗人搔首踟蹰,焦躁不安的形象。
C.诗歌巧用对比,如堤柳的过去与现在对比,“牵龙舰”与“走犊车”对比。
D.这是一首艺术性颇高的诗作,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2)在这首咏古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2)①对隋朝兴亡的感叹。②对隋朝统治者步南唐陈朝荒淫亡国之道的惋惜。③对晚唐社会危机潜在的警告。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 “刻画了诗人搔首踟蹰,焦躁不安的形象”错,这里的“搔首”一词,状有所思貌,是描写诗人若有所思的样子。故选B。
(2)《隋堤》是晚唐诗人吴融的诗作,表达了对隋朝兴亡的感叹。诗人在日落时分站在隋堤上,想到当年隋炀帝修筑御道,万人牵引龙舰游览的盛况,而今河底已然干涸,有赶着牲口车的人从河底走过,引发作者朝廷兴亡、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写当年隋炀帝曾经嘲笑陈后主亡国之际还在和爱姬唱《玉树后庭花》,结果转眼之间却落得跟陈后主一样亡国的命运。此联表达了对隋朝统治者步南唐陈朝荒淫亡国之道的惋惜。尾联“四方正是无虞日”,并不是天下真的太平无事,而是统治者意识不到“黎阳有古家”,运用杨玄感的典故,发出对晚唐社会危机潜在的警告。
故答案为:(1)B
(2) ①对隋朝兴亡的感叹。②对隋朝统治者步南唐陈朝荒淫亡国之道的惋惜。③对晚唐社会危机潜在的警告。
【点评】(1)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2)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五、情景默写
5.(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被后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的两句是“   ,   ” 。
(2)《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 中描写曹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饮酒作诗的两句是“   ,   ”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是“   ,   ”。
(5)秦观《鹊桥仙》结尾表达作者爱情观点的两句是“   ,   ”。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萧”“跬”“至”“酾”“槊”“谀 ”的书写。
故答案为:(1)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4)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5)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六、语言表达
6.(2021·江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杰是中国首批参与航天训练的航天员。从军30多年,入选航天员队伍20余年,他始终坚守使命,追逐飞天梦想,一次次接受祖国的挑选,却又一次次与飞天梦 。即便如此,他每次都是重新出发,时刻准备着,丝毫不懈怠。以吴杰为代表的航天人还有很多,(  )。中国航天梦想,正是由一个个不断追梦、逐梦的人筑造起来的。要看到,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因为有了他们对使命执着的守护,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奇迹才能震撼世界。
时间见证了一切。中华大地的面貌 ,国家民族的事业 ,离不开数不清的无名英雄的支撑,少不了默默无闻的人们在背后奋力推动。“中国号”巨轮仍在破浪前行,我们应该向亿万坚守与奋战的人们致敬,应该以更大的热情与激情投身到新时代的奋斗伟业里,让“功成不必在我”的誓言更加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失之交臂 革故鼎新 扶摇直上 掷地有声
B.失之交臂 焕然一新 蒸蒸日上 掷地有声
C.坐失良机 焕然一新 扶摇直上 斩钉截铁
D.坐失良机 革故鼎新 蒸蒸日上 斩钉截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B.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
C.虽然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D.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B.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C.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D.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答案】(1)B
(2)C
(3)D
【知识点】语句连贯;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坐失良机,观望等待,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根据文意,“他始终坚守使命,追逐飞天梦想”等可知此处应该选用“失之交臂”。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根据文意,这里的表述对象是“面貌”,应该选用“焕然一新”。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这里是说“国家民族的事业”,应该选用“蒸蒸日上”。掷地有声,扔在地上能发出声响,形容话语豪迈有力;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此句是用来表述“誓言”的,应该选用“掷地有声”。
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根据与前后语句的衔接、语义的侧重点以及转折关系复句的主句位置,应该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放在后面,排除答案B、D两项;因为上句的表述中心为“航天人”,那么下一句应该承应上文用“他们”等词语来照应,A句与上一句的衔接显然不够紧密,排除答案A。
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主语残缺,根据后一句“不仅有……还有……”的提示,可在“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后加上“的”,作为“不仅有……”与“还有……”的主语;“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并列不当,可将其改为“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故选D。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D
【点评】⑴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⑶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四川省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为“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本届大会将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云上大会包含云展览、云展映、云发布、云市场等内容,全面展示网络视听新技术与新产品,推荐网络视听优秀节目与作品,展现视听扶贫新成果。线下大会则聚焦网络视听发展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文化、新业态、新格局。
【答案】以“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大会将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采用云上和线下两种形式。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首先找出本题新闻的主体事件“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接着找与之相关的补充内容,比如本次大会的主题“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大会的内容“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大会的形式分“云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整合以上信息,注意表达流畅,不要超字数。
故答案为: 以“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大会将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采用云上和线下两种形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分层次概括大意,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
七、选择题组
8.(2021高一下·宿州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____________的战略高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人所面临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_____________。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红色文化增加新内涵,不断____________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活力。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当代解放军战士的保家卫国,消防救援人员的无畏逆行、科研人员的勇攀高峰、抗疫一线的_____________等都是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这些精神离我们更近,更能去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所未有 革故鼎新 改变 集腋成裘
B.毋庸置疑 与时俱进 改变 众志成城
C.前所未有 与时俱进 改进 众志成城
D.毋庸置疑 革故鼎新 改进 集腋成裘
(2)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C.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答案】(1)C
(2)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1)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此处强调战略高度的空前,应选“前所未有”。革故鼎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此处强调红色文化随时代而变化,应选“与时俱进”。改变: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改进:改变旧有情况,着重于使某方面有所进步。此处说的是传承与发展的方式要不断向好,应选“改进”。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集腋成裘:比喻聚少成多,积小为大。此处说的是抗疫一线人员的高尚品质,应选“众志成城”。故选C。
(2)语段的话题中心词是“红色文化”,前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到了“文化强国”,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此句“红色文化”应放在句首,与前句衔接更紧密。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主语,与前句衔接不紧密;C.“红色文化”未放在句首位置;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语意表述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1)C;(2)A
【点评】(1)该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运用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总结同音的词语或者形近的词语、成语,掌握这些词或成语的使用语境。
(2)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完成这类题型,首先要阅读上下文,把握文意,确定空格处的内容。接着关注关联词的提示作用,关注句式特点、标点符号,关注提示性语句。最后做出选择。
八、材料作文
9.(2021高三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班级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发扬“老黄牛”精神,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扬‘老黄牛’精神 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2021,我们迎来了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分别代表了“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三种精神,在这三种精神中,我认为“老黄牛”精神是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精神。
无论什么时候,建功立业、书写历史、创造奇迹、实现梦想,都离不开勤勤恳恳的付出和兢兢业业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像老黄牛一样,将汗水流洒在大地上,把奋斗书写在时间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诗人臧克家曾在《老黄牛》中吟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在诗人的笔下,老黄牛的一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永远都是低头前行,永不松套,一辈子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勤恳奉献、忠诚实干,面对挫折更需要艰苦奋斗、负重前行。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在民族危亡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在时代发展中劈波逐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20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不朽奇迹背后,始终如一贯穿着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踏实工作。不做表面文章,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务实,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陕甘宁边区采访时,把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矢志奋斗的坚强意志称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诚如斯诺所言,“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永远不过时,永远不能丢。
同学们,让我们永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的精神底色,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创造更大辉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炼了三种精神,即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和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三种精神分别代表了三种民族品质,这三种精神是习主席对过去创造历史的人民精神的总结,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民族品格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激励,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这三种精神永不过时,需要我们永远发扬,并不断创新和发展。考生要在准确理解三种精神的基础上立意行文。任务要求:形式是“发言稿”,情境是“主题班会”;具体写作要求是“‘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要对三种精神进行比较和选择,以其中一种精神作主体来立意。【立意】1. 发扬“孺子牛”精神,坚持人民至上;2. 做“拓荒牛”,坚持创新发展;3. 做“老黄牛”,保持艰苦奋斗底色。
【点评】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本题在审题上一定要扣住“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三种精神,围绕此三种精神来选材。同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