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4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4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灋”是“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氵”的意思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廌”(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去”就是廌断案后将理屈的人去除。
獬豸(xie zhi)
(一)
探本溯源——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问题1. 回顾人类社会形态,思考:法是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的吗?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奴隶制度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唐律疏议》
《法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了解法律的类型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思考:法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而非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法律尚未产生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产生
为法的起源提供经济条件
阶级产生
为法的起源提供社会条件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国家
(统治工具)
为法的起源提供政治条件
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
法律产生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消失
阶级消失
法律消失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1.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阶级社会)的产物。
注: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是历史范畴。
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而产生。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律。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1.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阶级社会)的产物。
注: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是历史范畴。
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而产生。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材料一:根据《史记文帝纪》载,为了防止农民聚众造反,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材料二:唐朝皇帝姓李,统治者认为杀鲤鱼影响国运。唐朝律法规定:唐朝的老百姓被禁止杀鲤鱼。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1.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阶级社会)的产物。
注: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是历史范畴。
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而产生。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律。
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阶级性)
法律不代表公民的意志
3.作用
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
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
如:《大明律》中的“八议”即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确定了皇族﹑贵戚﹑官绅的法律特权。
《户律》是人口﹑户籍﹑宗族﹑田土﹑赋税﹑徭役﹑婚姻﹑钞法﹑库藏﹑盐法﹑茶法﹑矾法﹑商税﹑外贸﹑借贷﹑市场等有关社会经济﹑人身关系及婚姻民事内容的立法。
既维护公共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判刑举例∶
事例一∶【某好心人收留一不堪主人虐待而逃亡的奴隶】→定刑∶【死刑】
事例二∶ 【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定刑∶【无罪】
事例三∶【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定刑∶【割除双耳】
事例四∶【理发匠剃去奴隶的发式标记】→定刑∶【砍去双手】
事例五∶【贵族打死贵族】七定刑∶【赔款】
中国《礼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法国《人权宣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宙《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范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从而使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宣言的核心内容。
思考:法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呈现什么特点?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1.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阶级社会)的产物。
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阶级性)
3.作用
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4.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社会: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人治)
(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法治)
人治
法治 (动词)
法制 (名词)
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与精神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律统治的简称,相对于“人治”,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P80”探分“
知识拓展:人治、法治、法制
古代社会的特点
现代社会的特点
凡国家必有法制,但不一定实行法治!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5.中华法系
(1)含义: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代表性法典:
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3)地位:
①中国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②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特点:
源远流长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5.中华法系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源:春秋战国
远:西汉时期
流:唐朝时期
长:近代尝试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为什么失败?)
夏商周时期
产生
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本国国情,超越历史条件。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5.中华法系
(1)含义: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代表性法典:
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3)地位:
①中国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②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特点:
源远流长(夏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唐朝——近代……)
(5)启示:
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
(二)
追寻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地位(意义): P75.3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
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1)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P74、75
(2)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阶级性)P74、75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3)法产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如:气候、土地,河流等)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表现
法律制度、社会意识、组织机构等
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法的类型: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中国西周《吕刑》
魏相李悝的《法经》、
法国《诺曼底大习惯法》
《拿破仑法典》
《德国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存在法律。
注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P77.2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法者,治之端也”,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此语出自《荀子·君道篇》。荀子认为,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
针对荀子的这个观点,东汉王符作了进一步引申:“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思考:法是一种社会规范,它有什么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4)法的基本特征:
一种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
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P76名词点击)
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道德
无证驾驶,后悔呀!
法律
纪律规章
职业规范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4)法的基本特征:
一种社会规范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用角度】
A.方式: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行为,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
关系;
B.阶级性: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C.在我国的表现: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P82
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执法和司法),但立法上不平等。
公民参与
政治生活的
基本原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材料体现出法有什么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4)法的基本特征:
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形式角度】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
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成文法,如制定《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P98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国务院,国家监察委员会,国务院部门,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地方政府,自治机关…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4)法的基本特征:
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形式角度】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
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
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习惯法,如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属于国家认可。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家庭婚姻习惯等。
材料体现出法的什么特征?
公安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力军被判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
2021年9月9日,南昌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抢劫、绑架三罪并罚,判处劳荣枝死刑。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5)法的基本特征:
一种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实施角度】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国家强制力是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的,是和国家制裁相联系的,表现为对违法者采取的国家强制措施。
P77案例一: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P77案例二: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结合案例,说说法具有什么职能?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5.4-77.1
(6)法的职能:P 77.1
①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对象是敌人,处理人民与敌人的矛盾
例如: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等的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
②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对象是人民,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管理社会生产、提供社会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等
③两种职能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注:
政治职能是法的职能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
两者是统一的
(三)
点赞盛世——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P77.3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1)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数量上: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
日趋完备,各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
实现了有法可依。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170多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国务院制定了7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11000多部,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6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建立了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1)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数量上: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
日趋完备,各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
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质量上: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法律在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
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良法善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而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1)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数量上: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
日趋完备,各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
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质量上: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法律在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
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良法善治)
宪法的重要性:P78链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中具有核心和统帅地位。
◆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
实施宪法。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2)实施方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P100 P89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分别缩减80%和50%以上,全国所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均已公布。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2)实施方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P100 P89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P103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3)人权方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指出,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满足各类群体的特殊需求,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3)人权方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P78专家点评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1949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54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82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1999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04
党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2
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2014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法治建设的制重大成果。
2020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18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P77.4-P79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③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判断:目前我们建立了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x
课堂小结
马克思
主义法
治理论
法律产生
1
我国法
律发展
的历史
产 生
1
2
本 质
3
决定因素
4
分 类
5
基本特征
法律本质
2
法律作用
3
我国法律发展历程
4
6
职 能
新中国法治
建设成就
取得成就原因
1
新中国法治
建设的成就
2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