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经开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阅读(共55分)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老山界(节选)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1)人民在清楚了“红军是什么”后,都与红军亲热起来。文中哪些情节具体表现了“红军是什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西的苛捐杂税特别重,军阀欺侮老百姓,红军应该早点来,让人民少受点苦。
B.瑶民母女给我们煮粥,我们给她们钱以表谢意。
C.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D.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队伍粮食短缺,战士们被迫忍饥挨饿。
B.老山界山路崎岖,山势险峻,红军翻越得非常艰难。
C.写标语、喊口号等宣传工作加大了行军的难度。
D.红军战士在翻越途中面临着敌人的追击,在翻越的同时还要展开战斗。
(3)阅读文本,说说红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良的品质。(四点即可)
2.(20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大姨的市井和江湖
①小时候,我有个误解,以为大姨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干的女人。她说起话来,既有强势的观点输出,又有有趣的故事支撑,利索、泼辣、幽默的大姨总能把事儿说得都是她的理儿。在我们孩子听来,就没有大姨摆不平的事。
②大姨是火车列车长,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她带领的车组很团结,人际关系特别好。回到娘家的大姨是最风光的,当她大着嗓门中气十足地吹牛时,舅舅家的表妹丫丫会习惯性地捣蛋:“你上次明明说他把你气得两天吃不下饭,咋这回变成了你把他给说得不吭气了?”“上次你说姑父扯着你头发,这次咋变成你要把姑父的腿给卸了?”大姨吼一声:“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小心我把你腿卸了!”丫丫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童言无忌的孩子,把大姨流光溢彩的故事戳得四处漏风。
③后来听姥姥说,在她的几个子女里,其实大姨最不容易。大姨夫下岗后,大姨要养活一家四口还有公婆、大伯、小姑等共计七八口人……辛苦可想而知。而大姨的工作,和所有职场一样布满荆棘。并没有她展现出的那么光鲜与祥和。我妈无意中感慨大姨工作太辛苦了,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有时候彻夜工作,“也就是你大姨,一般人还真吃不了那个苦”。大姨的个子才1.5米,她的下属有很多1.8米的小伙子,刚当上列车长的时候,她没少跟下属们过招。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大姨吃过亏,也震慑住过他们,但更多的时候,她是用身先士卒来带动、感染他们。每个年节,从没见过大姨在家,她不是在加班,就是在替某个下属顶班。同事遇到刁难,大姨第一反应是扑上去帮着圆场子,为下属撑腰,为旅客解决问题。
④大姨做的是最市井的工作,每天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既提供服务,又要进行管理,直脾气的人搞不定,弯肠子的人也理不清,不够真诚的话会被投诉,没点儿泼辣劲儿会被欺负,所以得有些混不吝。还得有些幽默感。用她同事的话说:“你大姨这人,大气!特别能扛事儿。”我那当教授的大舅评价她:“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如此这般,大姨的同事们最终被她折服,她的团队充满凝聚力,也生发出了近乎手足情感的深情厚谊。
⑤大姨每次回娘家讲她遇到的奇人异事,都会惹得全家笑半天。她其实隐去了其中艰难的部分,她用这些故事来鼓舞自己,娱乐家人。说得多了,好像她就变成了奥特曼,没有她打不了的怪兽。其实大姨的吹牛不过是个释放压力的过程,她一次次地复述和生活过招的经历,强调那些过关斩将的成功,来对那些败走麦城的憋屈进行覆盖和遗忘。有那么多老的小的要照顾,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她不得不挑起担子,把自己练得皮糙肉厚、三头六臂。
⑥然而,生活不断试探大姨的吃苦底线。女儿静静工作了,表弟上大学了,大姨刚刚松口气,可刚生完孩子的静静就得恶疾离世了。知道这个噩耗时,我们都被吓到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让大姨少些疼痛。面对这沉痛的打击,大姨只说:“静说,让我不要伤心,带好她的女儿,就当把她重新养大一次。”
⑦大姨从来不会和生活撕破脸,她不是不敏感,只是在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中,她的心被撑大了。从那以后,大姨还是大姨,坚韧、平和地带着外孙女生活。只是在家庭聚会上,大姨的嗓门不再大。不是因为大姨不再自信,而是生活向前奔跑,我们都觉得有点儿跟不上,更何况大姨。他们的标准在我们的世界完全行不通了,他们拿着古老的尺子和过时的小红花,多少有些不知所措。当大姨发现她不能再给小辈指导,不再有建设性意见可提,就非常知趣地缄口不语了。
⑧我们和大姨的联系,就剩下微信朋友圈。我和亲戚们的每一条微信朋友圈,她都点赞,但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点赞的。她是在照顾完外孙女之后,才有时间打开手机,认真为她浏览过的内容点赞。在微信朋友圈里,小辈们展示着滤镜下的生活给亲朋看,和大姨当初回娘家吹牛的目的貌似异曲同工。大姨对这些“虚假”报以最大的慈悲与宽厚,对每个人的状态报以真挚的好奇和欣赏。
⑨毕竟,当年大姨沐浴着满天星光走向她负责的那辆列车时,没有谁比她明白,在人生的列车上,每个人都是旅客,他们展示出的只是表象,那些荣光背后用汗水和泪水浸泡出来的经历,才是真实的自己。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以为大姨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干的女人”是个误解?请简要概括。
(2)文章③~⑥段记叙了大姨的工作和生活,请简要概括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如何理解文章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大姨从来不会和生活撕破脸,她不是不敏感,只是在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中,她的心被撑大了”?
(4)文章第⑧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小辈们的微信朋友圈展示生活给亲朋看和大姨当初回娘家吹牛的目的异曲同工?
3.(7分)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祥子跟了进去。到了院中,他看见了四匹骆驼。“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一把儿吧?”“哼!一把儿?倒退三十年的话,我有过三把儿!年头儿变了,谁还喂得起骆驼!”老头儿立住,呆呆的看着那四匹牲口。“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成一把儿到口外去放青。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教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祥子几乎是央求了。
“可是,谁有钱买呢?这年头不是养骆驼的年头了!”
“留下吧,给多少是多少;我把它们出了手,好到城里去谋生!”
老者又细细看了祥子一番,觉得他绝不是个匪类。然后回头看了看门外的牲口,心中似乎是真喜欢那三匹骆驼——明知买到手中并没好处,可是爱书的人见书就想买,养马的见了马就舍不得,有过三把儿骆驼的也是如此。况且祥子说可以贱买呢;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
“小伙子,我要是钱富裕的话,真想留下!”老者说了实话。
“干脆就留下吧,瞧着办得了!”祥子是那么诚恳,弄得老头子有点不好意思了。
“说真的,小伙子;倒退三十年,这值三个大宝;现在的年头,又搭上兵荒马乱,我——你还是到别处吃喝吆喝去吧!”
“给多少是多少!”祥子想不出别的话。他明白老者的话很实在,可是不愿意满世界去卖骆驼——卖不出去,也许还出了别的毛病。
“你看,你看,二三十块钱真不好说出口来,可是还真不容易往外拿呢;这个年头,没法子!”祥子心中也凉了些,二三十块?离买车还差得远呢!可是,第一他愿脆快办完,第二他不相信能这么巧再遇上个买主儿。“老者,给多少是多少!”“你是干什么的,小伙子;看得出,你不是干这一行的!”祥子说了实话。“呕,你是拿命换出来的这些牲口!”老者很同情祥子,而且放了心,这不是偷出来的;虽然和偷也差不远,可是究竟中间还隔着层大兵。兵灾之后,什么事儿都不能按着常理儿说。“这么着吧,伙计,我给三十五块钱吧;我要说这不是个便宜,我是小狗子;我要是能再多拿一块,也是个小狗子!我六十多了;哼,还教我说什么好呢!”
祥子没了主意。对于钱,他向来是不肯放松一个的。可是,在军队里这些日子,忽然听到老者这番诚恳而带有感情的话,他不好意思再争论了。况且,可以拿到手的三十五块现洋似乎比希望中的一万块更可靠,虽然一条命只换来三十五块钱的确是少一些!就单说三条大活骆驼,也不能,绝不能,只值三十五块大洋!可是,有什么法儿呢!
“骆驼算你的了,老者!我就再求一件事,给我找件小褂,和一点吃的!”
“那行!”
祥子喝了一气凉水,然后拿着三十五块很亮的现洋,两个棒子面饼子,穿着将护到胸际的一件破白小褂,要一步迈到城里去!
(1)请简要概括节选文段的主要内容。
(2)试分析老者同意买骆驼的原因。
4.(3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的“东望”“路漫漫”表明诗人远离故土,难以回到京城。
B.第二句的“龙钟”“泪不干”可见诗人怀土思亲,内心无限伤感。
C.第三句的“马上”“无纸笔”说明诗人与使者的相见仓促而短暂。
D.本诗表达了诗人无视旅途艰辛,一心渴望在边塞建功的雄心壮志。
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卿言多务 务:事务
C.孰若孤 孰:谁
D.即更刮目相待 更:更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A.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B.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C.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D.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语重心长;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全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B.孙权对吕蒙的期望并不高,只希望他能知道一点历史故事。
C.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要为不学习找借口,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D.出自本文的成语“刮目相待”指的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二、表达(共55分)
6.(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使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A]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 ;[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 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C]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②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③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④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D]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挚(zhì)痛
B.参(cān)天
C.亘(gèng)古
D.默契(qì)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谰语 嗥鸣 呻吟 脆响
B.谰语 呻吟 脆响 嗥鸣
C.呻吟 谰语 脆响 嗥鸣
D.呻吟 嗥鸣 脆响 谰语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的关东原野,使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C.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D.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时时刻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时刻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4)文中标注字母的四处标点,错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5)将“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一句话还原到文中带圈数字处,最恰当的一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50分)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忘不了的身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的精神。
②回忆、再现当时的情景,写出当时的感受。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经开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阅读(共55分)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老山界(节选)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1)人民在清楚了“红军是什么”后,都与红军亲热起来。文中哪些情节具体表现了“红军是什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广西的苛捐杂税特别重,军阀欺侮老百姓,红军应该早点来,让人民少受点苦。
B.瑶民母女给我们煮粥,我们给她们钱以表谢意。
C.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D.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红军队伍粮食短缺,战士们被迫忍饥挨饿。
B.老山界山路崎岖,山势险峻,红军翻越得非常艰难。
C.写标语、喊口号等宣传工作加大了行军的难度。
D.红军战士在翻越途中面临着敌人的追击,在翻越的同时还要展开战斗。
(3)阅读文本,说说红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良的品质。(四点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A.有误,没有具体表现红军的亲民爱民;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ABD.正确;
C.有误,宣传工作在行军途中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并非增加难度。
故选:C。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
根据“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可知,红军守纪、爱民;根据“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可知,红军善良、细心;根据“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可知,红军勇敢;根据“不要掉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可知,红军乐观、坚强、团结;根据“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可知,红军英勇。
答案:
(1)A
(2)C
(3)守纪、善良、勇敢、乐观、坚强、团结等。(答出四点即可)
2.(20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大姨的市井和江湖
①小时候,我有个误解,以为大姨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干的女人。她说起话来,既有强势的观点输出,又有有趣的故事支撑,利索、泼辣、幽默的大姨总能把事儿说得都是她的理儿。在我们孩子听来,就没有大姨摆不平的事。
②大姨是火车列车长,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她带领的车组很团结,人际关系特别好。回到娘家的大姨是最风光的,当她大着嗓门中气十足地吹牛时,舅舅家的表妹丫丫会习惯性地捣蛋:“你上次明明说他把你气得两天吃不下饭,咋这回变成了你把他给说得不吭气了?”“上次你说姑父扯着你头发,这次咋变成你要把姑父的腿给卸了?”大姨吼一声:“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小心我把你腿卸了!”丫丫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童言无忌的孩子,把大姨流光溢彩的故事戳得四处漏风。
③后来听姥姥说,在她的几个子女里,其实大姨最不容易。大姨夫下岗后,大姨要养活一家四口还有公婆、大伯、小姑等共计七八口人……辛苦可想而知。而大姨的工作,和所有职场一样布满荆棘。并没有她展现出的那么光鲜与祥和。我妈无意中感慨大姨工作太辛苦了,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有时候彻夜工作,“也就是你大姨,一般人还真吃不了那个苦”。大姨的个子才1.5米,她的下属有很多1.8米的小伙子,刚当上列车长的时候,她没少跟下属们过招。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大姨吃过亏,也震慑住过他们,但更多的时候,她是用身先士卒来带动、感染他们。每个年节,从没见过大姨在家,她不是在加班,就是在替某个下属顶班。同事遇到刁难,大姨第一反应是扑上去帮着圆场子,为下属撑腰,为旅客解决问题。
④大姨做的是最市井的工作,每天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既提供服务,又要进行管理,直脾气的人搞不定,弯肠子的人也理不清,不够真诚的话会被投诉,没点儿泼辣劲儿会被欺负,所以得有些混不吝。还得有些幽默感。用她同事的话说:“你大姨这人,大气!特别能扛事儿。”我那当教授的大舅评价她:“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如此这般,大姨的同事们最终被她折服,她的团队充满凝聚力,也生发出了近乎手足情感的深情厚谊。
⑤大姨每次回娘家讲她遇到的奇人异事,都会惹得全家笑半天。她其实隐去了其中艰难的部分,她用这些故事来鼓舞自己,娱乐家人。说得多了,好像她就变成了奥特曼,没有她打不了的怪兽。其实大姨的吹牛不过是个释放压力的过程,她一次次地复述和生活过招的经历,强调那些过关斩将的成功,来对那些败走麦城的憋屈进行覆盖和遗忘。有那么多老的小的要照顾,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她不得不挑起担子,把自己练得皮糙肉厚、三头六臂。
⑥然而,生活不断试探大姨的吃苦底线。女儿静静工作了,表弟上大学了,大姨刚刚松口气,可刚生完孩子的静静就得恶疾离世了。知道这个噩耗时,我们都被吓到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让大姨少些疼痛。面对这沉痛的打击,大姨只说:“静说,让我不要伤心,带好她的女儿,就当把她重新养大一次。”
⑦大姨从来不会和生活撕破脸,她不是不敏感,只是在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中,她的心被撑大了。从那以后,大姨还是大姨,坚韧、平和地带着外孙女生活。只是在家庭聚会上,大姨的嗓门不再大。不是因为大姨不再自信,而是生活向前奔跑,我们都觉得有点儿跟不上,更何况大姨。他们的标准在我们的世界完全行不通了,他们拿着古老的尺子和过时的小红花,多少有些不知所措。当大姨发现她不能再给小辈指导,不再有建设性意见可提,就非常知趣地缄口不语了。
⑧我们和大姨的联系,就剩下微信朋友圈。我和亲戚们的每一条微信朋友圈,她都点赞,但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点赞的。她是在照顾完外孙女之后,才有时间打开手机,认真为她浏览过的内容点赞。在微信朋友圈里,小辈们展示着滤镜下的生活给亲朋看,和大姨当初回娘家吹牛的目的貌似异曲同工。大姨对这些“虚假”报以最大的慈悲与宽厚,对每个人的状态报以真挚的好奇和欣赏。
⑨毕竟,当年大姨沐浴着满天星光走向她负责的那辆列车时,没有谁比她明白,在人生的列车上,每个人都是旅客,他们展示出的只是表象,那些荣光背后用汗水和泪水浸泡出来的经历,才是真实的自己。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以为大姨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干的女人”是个误解?请简要概括。
(2)文章③~⑥段记叙了大姨的工作和生活,请简要概括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如何理解文章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大姨从来不会和生活撕破脸,她不是不敏感,只是在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中,她的心被撑大了”?
(4)文章第⑧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小辈们的微信朋友圈展示生活给亲朋看和大姨当初回娘家吹牛的目的异曲同工?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由“后来听姥姥说,在她的几个子女里,其实大姨最不容易。大姨夫下岗后,大姨要养活一家四口还有公婆、大伯、小姑等共计七八口人……辛苦可想而知”可知,大姨家境艰难,为了家人辛苦付出;由“而大姨的工作,和所有职场一样布满荆棘。并没有她展现出的那么光鲜与祥和。我妈无意中感慨大姨工作太辛苦了,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有时候彻夜工作”可知,大姨工作非常辛苦,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彻夜工作。据此可知,“我”原以为大姨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干的女人,但大姨的实际生活状况并没有她说的那么好。
(2)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我妈无意中感慨大姨工作太辛苦了,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有时候彻夜工作”“刚当上列车长的时候,她没少跟下属们过招。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大姨吃过亏,也震慑住过他们,但更多的时候,她是用身先士卒来带动、感染他们”“我那当教授的大舅评价她:‘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如此这般,大姨的同事们最终被她折服”可概括出:大姨的工作非常辛苦,遇到很多困难,最终她用“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由“大姨每次回娘家讲她遇到的奇人异事,都会惹得全家笑半天。她其实隐去了其中艰难的部分,她用这些故事来鼓舞自己,娱乐家人”可概括出:大姨每次回家都会“吹牛”,鼓舞自己,娱乐家人;在女儿不幸离世后“大姨还是大姨,坚韧、平和地带着外孙女生活”可概括出:大姨的女儿不幸离世,大姨忍痛承担抚养孙女的责任。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大姨的一生非常坎坷,家庭负担重、工作辛苦艰难、女儿不幸离世,可知“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指大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但“大姨从来不会和生活撕破脸”,“不会和生活撕破脸”是指大姨没有向命运妥协,没有向苦难的生活低头,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面对女儿离世的巨大不幸,大姨“坚韧、平和地带着外孙女生活”,可知“心被撑大了”指大姨变得更加坚韧、平和。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作者认为“大姨的吹牛不过是个释放压力的过程,她一次次地复述和生活过招的经历,强调那些过关斩将的成功,来对那些败走麦城的憋屈进行覆盖和遗忘”,大姨将自己的憋屈和伤痛藏在心理,展示在亲人面前的是自己光鲜的一面。同样,小辈们“展示着滤镜下的生活给亲朋看”,也是将无奈、憋屈、伤痛等隐藏起来,只展示生活美好、光鲜的一面给大家看。大姨深知“在人生的列车上,每个人都是旅客,他们展示出的只是表象,那些荣光背后用汗水和泪水浸泡出来的经历,才是真实的自己”,从而“对这些‘虚假’报以最大的慈悲与宽厚,对每个人的状态报以真挚的好奇和欣赏”。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示例:因为大姨的实际生活状况并没有她说的那么好。
(2)示例:①大姨的工作非常辛苦,遇到很多困难,最终她用“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获得了大家的认可;②大姨每次回家都会“吹牛”,鼓舞自己,娱乐家人;③大姨的女儿不幸离世,大姨忍痛承担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3)示例:①“不会和生活撕破脸”指不会跟命运妥协,不丧失生活的希望;②“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指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③“心被撑大了”指大姨变得更加坚韧、平和。
(4)示例:小辈们朋友圈的内容都是有“滤镜”的,只会展示生活中好的一面给大家看。和大姨一样,憋屈和伤痛只会藏在心理,展示在大家面前的都是光鲜的一面。
3.(7分)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祥子跟了进去。到了院中,他看见了四匹骆驼。“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一把儿吧?”“哼!一把儿?倒退三十年的话,我有过三把儿!年头儿变了,谁还喂得起骆驼!”老头儿立住,呆呆的看着那四匹牲口。“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成一把儿到口外去放青。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教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祥子几乎是央求了。
“可是,谁有钱买呢?这年头不是养骆驼的年头了!”
“留下吧,给多少是多少;我把它们出了手,好到城里去谋生!”
老者又细细看了祥子一番,觉得他绝不是个匪类。然后回头看了看门外的牲口,心中似乎是真喜欢那三匹骆驼——明知买到手中并没好处,可是爱书的人见书就想买,养马的见了马就舍不得,有过三把儿骆驼的也是如此。况且祥子说可以贱买呢;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
“小伙子,我要是钱富裕的话,真想留下!”老者说了实话。
“干脆就留下吧,瞧着办得了!”祥子是那么诚恳,弄得老头子有点不好意思了。
“说真的,小伙子;倒退三十年,这值三个大宝;现在的年头,又搭上兵荒马乱,我——你还是到别处吃喝吆喝去吧!”
“给多少是多少!”祥子想不出别的话。他明白老者的话很实在,可是不愿意满世界去卖骆驼——卖不出去,也许还出了别的毛病。
“你看,你看,二三十块钱真不好说出口来,可是还真不容易往外拿呢;这个年头,没法子!”祥子心中也凉了些,二三十块?离买车还差得远呢!可是,第一他愿脆快办完,第二他不相信能这么巧再遇上个买主儿。“老者,给多少是多少!”“你是干什么的,小伙子;看得出,你不是干这一行的!”祥子说了实话。“呕,你是拿命换出来的这些牲口!”老者很同情祥子,而且放了心,这不是偷出来的;虽然和偷也差不远,可是究竟中间还隔着层大兵。兵灾之后,什么事儿都不能按着常理儿说。“这么着吧,伙计,我给三十五块钱吧;我要说这不是个便宜,我是小狗子;我要是能再多拿一块,也是个小狗子!我六十多了;哼,还教我说什么好呢!”
祥子没了主意。对于钱,他向来是不肯放松一个的。可是,在军队里这些日子,忽然听到老者这番诚恳而带有感情的话,他不好意思再争论了。况且,可以拿到手的三十五块现洋似乎比希望中的一万块更可靠,虽然一条命只换来三十五块钱的确是少一些!就单说三条大活骆驼,也不能,绝不能,只值三十五块大洋!可是,有什么法儿呢!
“骆驼算你的了,老者!我就再求一件事,给我找件小褂,和一点吃的!”
“那行!”
祥子喝了一气凉水,然后拿着三十五块很亮的现洋,两个棒子面饼子,穿着将护到胸际的一件破白小褂,要一步迈到城里去!
(1)请简要概括节选文段的主要内容。
(2)试分析老者同意买骆驼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祥子没了主意。对于钱,他向来是不肯放松一个的……虽然一条命只换来三十五块钱的确是少一些!就单说三条大活骆驼,也不能,绝不能,只值三十五块大洋!可是,有什么法儿呢”可知节选文段的主要内容是:祥子无奈把拿命换来的三只骆驼以三十五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老者。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老者又细细看了祥子一番,觉得他绝不是个匪类。然后回头看了看门外的牲口,心中似乎是真喜欢那三匹骆驼……况且祥子说可以贱买呢;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可知老者同意买骆驼的原因是:祥子看着不是个匪类;自己真喜欢那三匹骆驼,最主要的是祥子说可以贱买,价格便宜。
答案:
(1)祥子无奈把拿命换来的三只骆驼以三十五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老者。
(2)祥子看着不是个匪类;自己真喜欢那三匹骆驼,最主要的是祥子说可以贱买,价格便宜。
4.(3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的“东望”“路漫漫”表明诗人远离故土,难以回到京城。
B.第二句的“龙钟”“泪不干”可见诗人怀土思亲,内心无限伤感。
C.第三句的“马上”“无纸笔”说明诗人与使者的相见仓促而短暂。
D.本诗表达了诗人无视旅途艰辛,一心渴望在边塞建功的雄心壮志。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而不是无视旅途艰辛,一心渴望在边塞建功的雄心壮志。
故选:D。
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卿言多务 务:事务
C.孰若孤 孰:谁
D.即更刮目相待 更:更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A.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B.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C.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D.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语重心长;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全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B.孙权对吕蒙的期望并不高,只希望他能知道一点历史故事。
C.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要为不学习找借口,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D.出自本文的成语“刮目相待”指的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更:另,另外。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故断为: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结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对吕蒙的期望是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同“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句意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答案:
(1)D
(2)B
(3)B
(4)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二、表达(共55分)
6.(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使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A]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 ;[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 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C]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②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③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④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D]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挚(zhì)痛
B.参(cān)天
C.亘(gèng)古
D.默契(qì)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D
A.谰语 嗥鸣 呻吟 脆响
B.谰语 呻吟 脆响 嗥鸣
C.呻吟 谰语 脆响 嗥鸣
D.呻吟 嗥鸣 脆响 谰语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C
A.广大的关东原野,使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C.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D.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时时刻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时刻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4)文中标注字母的四处标点,错误的一项是 A
A.[A]
B.[B]
C.[C]
D.[D]
(5)将“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一句话还原到文中带圈数字处,最恰当的一处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注音。
ABD.正确。
C.有误,“亘古”的“亘”应读作“gèn”。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嗥鸣:号鸣。高声呼叫。谰语:指的是妄语,没有根据的话。脆响:清脆响亮。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的修改。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使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成分残缺,删去“使”;“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否定不当,在“无时无刻”后加“不”。
故选:C。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有误,应该是逗号。
BCD.正确。
故选:A。
(5)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其中“她”指的是故乡,所以“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和此句联的紧密。
故选:B。
答案:
(1)C
(2)D
(3)C
(4)A
(5)B
7.(50分)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忘不了的身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的精神。
②回忆、再现当时的情景,写出当时的感受。
【解答】
忘不了的身影
泪水红了眼眶,汗水湿了衣襟,跳跃的身影……完美地诠释那段让我至今难忘的日子……
母亲的爱,就像春蚕结丝般无声,却闪耀着温暖的光亮;就像蜡烛燃烧般无息,却流淌下幸福的泪痕;就像春水渐涨般悄然,却激荡起缕缕的涟漪。
窗外,疫情严重,全家局促一室之内不得外出。北风呼啸着撞击着脆弱的玻璃,一股股寒意便从窗缝中钻进了房间。挑灯苦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哆嗦了一下,就是这不经意的微颤却被一旁帮我整理衣服的母亲捕获了。
悄悄的,一股暖流从我的背后升起,直入我的心扉,一双温暖如春光般的手轻轻地搭在我的肩上,哦,原来是母亲为我披上了一件棉衣,帮我抵御风寒。发现我转头看她,她慈祥地笑着说:“别着凉了,早点睡!”母亲的声音不高,但亲切的语调就像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舒缓的旋律伴着外衣的温度悄悄在我的心间流淌。
母亲默默地转身走向楼梯,台灯投下的暗影在母亲的背后渐渐拉长,我的心也在这一刻微颤。望着母亲的身影,我忽然发现了母亲的苍老憔悴,想到了她为我们兄弟所付出的辛劳,懂得了她正用单薄的肩膀支撑着家庭的重担……感受着背后如融融春日般的温暖,我心里的一方冰水顿然化为一股温泉,身上的寒意就在这冬日里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感动——拥有这样一位无私关爱着我的母亲,我还有什么索求呢?还有什么可害怕呢?还有什么可推脱呢?那一刻,冬天的寒意在我心里已荡然无存,只有母亲那一抹美丽的身影如春天般将我包裹,如此温暖,如此幸福,如此让我感动!
写完作业,卧床入眠,感动久久不能消逝。梦里,一片春意盎然,幸福的春天已经替代了冬天,不再寒冷、不再萧瑟,只有母亲深深的爱像火焰般在冬日里燃烧。
展开更多......
收起↑